内地流行赴港买金 保险箱热销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在香港,以前是奶粉热、药品热、化妆品热;现在则是地产热、投资热,以及悄然兴起的黄金热……
(驻香港记者 姜博文 杨砚文)香港上环文咸东街与禧利街的交叉路口,坐落着一家颇有年代感的传统金铺——“利昌金铺”。这家金铺是由有“香港金王”之称的黄金商人胡汉辉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两只石狮子摆在金铺门前,店外的墙上挂着金铺的标志——一艘在波浪中前行的风帆。
“我们的客户都是打电话过来订货的。”店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然而在这家金铺,购买金条收现金是有限制,“上限是两公斤(一斤16两)金条的价格,大概60万港元,现金多了怕查,现在内地管洗钱管得严。”
金铺并不提供租赁保险箱和存放黄金的服务,“在这里买了就得马上拿走,不能放在我们这里,我们很怕的。”工作人员一听说要存放,马上摆手表示做不了。
与文咸东街平行,相隔不过百米的德辅道,又出现一家金店。这家金店门面较小,主营首饰、珠宝,不过如果你走进去,店铺里戴金边眼镜的老板娘会告诉你,“我们也有金条卖,而且没有香港银行卡也没关系,我们有内地银行账户,可以打钱到内地银行。”
“最近内地客户很多吗?”“嗯。”她没有抬头,也不愿向财新记者多谈这个话题。
在香港,以前是生子热、奶粉热、化妆品热;现在则是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地产热、投资热、以及悄然兴起的黄金热……

火爆的保险箱业务
在财新记者的采访中,就发现有内地居民最近在香港大量购买黄金,并将金条存放至银行保险柜,甚至有“豪客”以整箱为单位存放金条。这也间接导致了香港银行保险箱业务攀升。
通常香港的保险箱业务可以存放贵重财务如金钻饰物、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与文件契约等。由于人多地少,需求量大,香港银行的保险箱业务向来紧俏。而近期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形势下,内地居民出于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需要,对境外保险箱业务产生需求也与日俱增。财新记者向多家香港银行了解到情况:香港银行的保险箱业务似乎到达了顶峰状态。
大银行的保险箱业务排队遥遥无期,中小银行的保险箱业务也非常紧俏。香港永隆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除永隆银行香港分行外,所有支行的保险箱业务已满,排队人数约在300人,部分较大规格的保险箱排队需等候约三年时间。而东亚银行港岛区部分银行的保险箱业务也已经满额,工作人员称尚不能知道需要排队多久。
据某位银行在职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中银香港及旗下的集友银行,保险箱业务也处于饱和状态,并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内地客前来香港办理保险箱业务。建银亚洲、渣打银行则直接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业主家失窃门锁未损保险柜被偷
今年1月至7月,黄金价格上涨幅度近30%,为2012年以来黄金现价涨幅之最。而十一假期期间,COMEX的黄金期价及黄金现货价格均下跌约3.3%,均为近几年来历史最大跌幅。
而近几日,黄金价格有略微上涨趋势。10月19日,截至记者发稿,最新COMEX的黄金期价为1263.9美元/盎司,较上一日上涨1个点,黄金现货价格为1262.98美元/盎司,较上一日上涨0.48个点。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向财新记者表示,近期美联储加息升温,美元有走强趋势,故黄金价格下行。不过,他认为,今年年初至今,黄金和石油都是回报表现都为最好,黄金的牛市还未走完。
“若央行要继续扩表,黄金对整个投资组合都有较好的承担风险的作用。”洪灏说道。
洪灏指出,短期内不建议买黄金,因为当前价格下行,一些纯看技术面的投资者,可能在近期会做出一些清算,引起连锁反应,他认为在1150美元/盎司到1200美元/盎司时可以买入。不过,洪灏也指出,交易显示,黄金ETF的持有量并没有伴随金价的下跌而减少,且中国、印度等国央行正在增加黄金持有量。
全球资产配置趋势
其实香港黄金生意悄然被炒热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以及企业和个人全球资产配置的需要增加,近月多项数据表明,内地资金还在持续并大量涌入香港的基金、股票、房地产及保险各个领域。
香港保险业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客户新造保单保费为301亿港元,约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占上半年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37%,而第二季内地客户新造保单保费为169亿元,环比增长28%,创近三年来单季新高。
在基金方面,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31日,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累计净汇出金额78.28亿元,而内地基金香港发行销售累计净汇入金额8175.63万元,二者累计净汇入金额相差约95倍;据香港税务局最新公布最新数据显示,9月涉及买家印花税的物业成交数目创逾一年新高,反映非本地买家(内地客户)在港踊跃投资房地产。
“中国投资者对外投资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对企业而言,希望在海外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产业上的合作需要对外投资;对个人而言,由于中国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出现‘资产荒’,投资者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东英金融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张高波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续指,个人的对外投资热是从过去两三年开始,在近期呈现“一窝蜂”的局面。由于A股的高估值,大部分中国私人投资者有强烈冲动到国外买低市盈率资产,这是理性选择。同时,私人资本背后也有资金安全考虑,可通过海外资产配置降低系统性风险。
此外,张高波指出,国内一些企业有对外合作的需求,过去的做法是简单地扩大生产,现在发现需要依靠技术和创新,因此也需要走出去。“这种投资是出于资产配置需求、人民币贬值预期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张高波说道。
美国TIAA Global Asset Management旗下TH Real Estate亚太区研究总监Harry Tan则向财新记者指出,在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之下,将会令内地资本出海加速,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意识到了资产配置多元化资产的必要,以进一步使风险多元化。“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海外购置物业,不仅仅是住宅,甚至是商业地产以及酒店等。”
(本文著作权归财新网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