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3D+4K的电影观感如何?

界面新闻
摘要: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全球首映了。120帧+3D+4K的新技术固然登峰造极,但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不过,正如李安所说的那样,对新技术的探索,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宽和的态度,“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


昨天,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在纽约做了全球首次公开放映,这部革命级的120帧+4K+3D也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不过,与前期的超高预期相比,电影却并没有获得非常好的评价。仅从烂番茄爆出的几篇媒体评价,也是这个样子的:

三个差评,一个好评,而唯一的那个好评,其实也仅是个B-,并不是特别好的评价,而关于影片的抨击,则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看一下:
李安这次使用的4K/3D/120帧格式完全失算了(a major miscalculation),并没有达到拉近与观众距离、增进观影体验的效果,让观众无法与剧情产生情感共鸣。--------The Playlist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潜力成为一部颠覆性的电影。它开创了电影拍摄的新方式;展现了电影的新样貌;体验电影的新模式。也许现在这么说为时尚早,但请记住这个时刻:颠覆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综艺》
新的4K/3D/120帧格式的画面有种超真实的清晰度,就像超大屏高清平板电视的效果。这种技术的创新有时让人很入戏有时却起到了反效果。而高清让演员脸上的细节一览无遗,这对年纪大的演员是一种挑战。
-------------《好莱坞记者报》
电影里的一切看起来越真实,观众越觉得一切都是假的。我很高兴李安勇于尝试新技术,但我希望他将来会反对用这种格式。
------Uproxx
电影的中心是主角面对的战后的创伤与被表彰为英雄间的情感挣扎。该片表演上佳,剧本虽有瑕疵但很精巧。可是该片的超清格式对于观众而言,更多的是让他们出戏。
---------Indiewire
在本片大多数场景中,人物出现在前景中背景一片模糊。前景中的人物非常清晰就像从闪亮的杂志上剪下来的一样。这部超清3D电影的画面有时奇怪得像上世纪80年代的录像带画质。这种新尝试是为了让电影感觉更真实,但最终的效果却适得其反。
--------The Wrap

看了上面北美一些主要媒体的媒体评价,不好的评论其实仍然主要集中在这个120帧上,大体的反应还是出戏、不适。就像导演之前说的,他对120帧从来没有信心,有的只有好奇心。也就是,他自己也不确定这个东西大众的反馈如何,他只是很好奇,120帧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这更像一部“实验电影”吧。
大家都知道,当画面帧数过高,过于清晰的时候,所谓的电影感就会越来越弱。当初48帧的《霍比特人》都换来一片吐槽,而这次,则是翻倍再翻倍,高达120帧。连李安导演自己都说,过了60帧,就完全不像电影了,变得好像另一个东西。
具体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是超出我们认知,到有些难以接受的东西。比如,将其称之为高清电视、游戏感、廉价高清视频……
上面的很多差评,其实也集中在120帧带来的变化,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日常建立的审美标准,还是很难接受这种跨域度过大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李安新片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让你们更直观了解李安这部新片,我这次还专门邀请了我组的几位朋友,为我带来前方的第一线报道,因为他们都在纽约,并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这部影片的。
首先,也可以感受下放映前的长队,相当的火爆:

然后,再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如身临其境一般的临场感
据现场同学反馈,影片最主要的观感之一就是真实,电影里面的苍蝇就像银幕外的苍蝇一样,真假难辨。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男主角躺在床上,这场戏一出来,好多观众都禁不住轻呼“Holy Shit”,真的非常非常清楚,仿佛男主角的肉体整个砸到你面前,每个毛孔都看的特别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有评论说这个技术以后用在色情片会非常合适的原因吧)。除此之外,大场面的动态捕捉也是非常真实,震撼的。而电影采用了很多男主的视角,使得你真的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配上3D效果和120帧+4K技术,营造出来的临场感是至今看过的任何影片都无法比拟的。士兵肃立时脸部紧张的肌肉,战争场面里子弹激起的灰尘,Billy从迷茫到坚定的眼睛,每一瞬间都像是发生在眼前一样。
每一幕都非常真实,尤其是战争场面极其震撼。这次的战争场面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在很多战争片中也很常见,但正是因为临场感过强,杀敌的时候,看着他的血流出来,好像拿着匕首的人是自己;以及看着队友在眼前死去的绝望和无力感,都会让我有感更强烈的共鸣。
出色的3D效果

在120帧与4K的帮助下,3D效果则变得非常明显,首先的感觉是亮、亮多了,特别亮。因为大家都知道,亮度问题一直是3D电影的大问题,尤其是国内很多影院的垃圾3D放映,那亮度有如灾难。
而这部电影在亮度方面,我采访的几位同学都给出好评,很亮,3D效果非常突出。3D特别精致,远近各有层次,画面纵深感非常强,画面里的物体感觉像跃出银幕一样。
更有评价直接称,这部影片才是真正的3D电影,而之前的……这个评价先不讨论,不过这个观点倒是跟李安导演之前的观点一致,就是3D电影就该是比利·林恩这样的,而之前的3D电影,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数码技术的极限,也没有呈现出最好的3D效果。
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

在对现场几位同学的采访,以及其他评论的观察,都会发现,大家确实认为这120帧+4K+3D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当然,对这种不同,有些人的反应是新奇有趣,而另一些人则表示,难以接受。
有人称之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好像当初在IMAX看《阿凡达》那样,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会明显感觉到这部电影与你之前看过的电影,有着很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很难用好与不好来形容,而是单纯的不同与新鲜。

这种不同的体验,也带来很多质疑,首先当然是太过于真实,你会觉得看的不是电影,而是真人。这确实是李安导演想要呈现的,但是,这种过度的真实却未必每个人都喜欢。
比如,前方的同学表示:这种“突出”的清晰度,弱化了电影场景和静态画面的表现,电影语言的感染力打了折扣。像《聂隐娘》这种,包括李安自己的《断背山》《卧虎藏龙》都有非常出色的画面感,看完了总有几个镜头能让你过目不忘。而《半场》的感觉就是过于真实,好像是VR一样,总给人一种“出戏”感。
上面的观点,其实就一个意思,就是过于真实可能不一定是美的。而美也未必就需要那么真实。
关于剧情

剧情仿佛是大家谈论最少的一环,就算谈论,也普遍认为这一部在剧情的表现,是比不了李安之前很多电影的。有现场的同学直接用平庸来形容,认为影片虽然也有感动的点,但是却多少有些无聊。
而另一边的观感则称:也许是画面的问题,也许是剧本的问题,看完感觉值得回味的地方不如安叔前作多,虽然还是在探讨人性,但比起《断背山》里汹涌澎湃的情感,《少年派》中亦真亦假的故事,《色戒》中尔虞我诈的暗涌,总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当然,也有同学认为,这部片的剧情还是比较完整的,主题也很突出,想说的都说到了,还是不错的。
另一个问题则是,技术与剧情的结合问题,就是现在的技术是否真的有帮到剧情,感觉大家还是挺困惑的,现场的一位学电影的同学表示:这确实是一次颠覆性的观影体验,就像是看一个小框子里看着另外一个宇宙正在上演的故事。但是,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不确定我会接受这种拍摄方式。我不觉得这种格式有助于叙事,但这确实是特别的观影体验。

关于表演
表演方面现在也很多讨论。因为之前采访李安导演的时候,他也说过,因为120帧与4K的缘故,你会更清晰的看到角色的脸,所以,他们没法化妆,这对那些明星首先就是很大的挑战,毕竟形象要受损很多(据说像斯蒂夫·马丁这样的老演员就很吃亏)。同时,表演的方式也要和以往不同,还是因为太清楚了,太夸大的表演会让人觉得别扭,所以更多要试着更不被察觉的表演。
不过,Kristen Stewart作为男主姐姐的演出却获得好评。有同学认为:虽然她之前有过像《锡尔斯玛利亚之云》这样优秀的表演,但更多的都是非常贴合自己气质的本色演出。也许是高清捕捉到了她细微的表情和诚挚的眼神,也许是这个角色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真和善的人性体现,她把这个无私无畏又身怀歉疚的姐姐的形象通过短短几场戏塑造的丰富又立体,我个人最感动的几个场景都来自与她。

关于晕这件事
一个小插曲,因为之前看评论,就有人说看这版会觉得稍微有点晕,我也采访了一下现场的同学,他们也表示,确实会有一点点晕的感觉。估计还是太清晰闹的吧。
最终,我邀请这三位同学为本片打分,他们三人分别给出了8.5分,7分以及6.5-7分之间这样一个分数。而据一位看过两遍的同学表示,第二场观众华人多,现场反应明显好过第一场,果然华人观众对安导是更包容和支持的。另外,还是这位看过两遍的同学,他说看第二遍的时候,会觉得更能适应一些。
题外
以上,就是关于李安新片的一些评价和现场报道。其实一定程度在预料当中,因为想到会有人不接受这种新的形式,但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果然,太过大胆的尝试,还是很难一下子就获得所有支持的。尤其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24帧的方式,一下跃进到120帧,确实很多人难以接受。以及,更清晰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么?暂时我也说不好这些。
暂时来看,这确实只是一次还有不少遗憾的实验电影,包括李安导演自己,也是认为有很多地方应该随之协调和变化。比如,是否应该针对真正的3D电影以及120帧电影 ,开发出属于他自己专属的电影语言、打光方式以及表演方法等等,这些可能都需要摸索和探讨。
也许,等待将来一切都成熟了,大家也都适应了。那时候回头再看120帧,可能会觉得更好。
最后,因为我也没看过120帧的全片,很难确定自己是否真的会喜欢这部电影。也许,真看过之后,我也适应不了,会讨厌这部电影,或者给个二星一星的评价。即便如此,李安导演本人,却仍是值得尊重的。而且,我仍然很期待这部影片。
因为他起码敢于去尝试或探索一些全新的技术领域。而明明他做些保守的事情,拍些安全的电影其实更好,但他一直有他的野心,也有他的努力。敢于去做,值得尊重。
最后,还是要回到李安导演上次说的那句话:
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感谢烟熏沙丁鱼、Lab、渣渣、毛总对本文的帮助以及现场报道。)
针对李安的新片,许多影评人、媒体和电影爱好者都既有期待,又有疑惑。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支持李安的:
@ 舒农:
迅速的写了个《比利·林恩》的观后感,非常潦草,不加剪裁。基本上想说的就是,这一技术对文艺片的影响远大于视效大片,人的情感可以不通过配乐和过多的调度喷薄而出。电影本身非常李安。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它的技術讓人目瞪口呆,並非通過偶爾驚艷,而是由於它無時無刻不向觀眾尖叫。入侵式的感官體驗自相矛盾地削弱了代入感,細節纖毫畢現反而剝奪了微妙表達的可能。現實與影像間隔膜的消弭像是跌入了恐怖谷;如果這是電影的未來,它只好做第一位殉道者。6 分。
昨天,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在纽约做了全球首场点映,口碑却远低观众预期,差评主要集中在于3D+4K+120桢的技术上,这种高清格式的观影体验会让观众出戏,不适应。其实我也有过类似体验,在北京吸惯了雾霾以后,前段时间去了趟青海湖也是有点醉氧。
@有戏电影YOUXI:
扑街?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今日纽约电影节首映,首轮评论出炉,口碑不如预期!美国著名媒体评论网站烂番茄上已有四位媒体人发出评论,一个“新鲜”,三个“烂”。大部分媒体肯定了李安的勇气,但觉得视觉上这种尝试最终反而让人难以集中精力在故事上,而演员们的演技均表现不俗,不过入围奥斯卡技术类奖项妥妥的
@小蜜蚁:
我心目中的李安,从九五年的理智与情感开始迸发天纵之才,断背山后不断走下坡路至今,他把他自己当成黑泽明那样伟大的电影制造者,其实不是,他是绝无仅有的艺术家。
@熊小默:
李安新片引起的负面反应是可预见的,我在索尼中心第一次看高清高帧数电视也有同样的困惑。观众因为4K/120fps技术而抱怨画面太真实,显露造景与表演的瑕疵。其实这种不适是一种直觉,他们真正抱怨的是“没有电影感”。
@水青300:
因为是李安导演,所以大家期望很高。几年才出一部片子,对影片质量精益求精的导演现在在国内真的太少。此片本来就是在视觉观影上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有争议很正常。但说李安导演说故事的能力下降,真的持观望态度。一定要到电影院去看的。
@诗人潘婷:
我认为任何的勇敢,都是值得敬畏的。平庸惯了的人不仅患有懒癌,甚至对于创新都天生自带喷溅,因为他们怕,怕别人看出他们的平庸罢了。支持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历史会记住的。
@吐槽亦人生 :
技术什么的依然会期待,并相信李安导演的叙事能力,比较意外的是选角居然会被人诟病?曾经想过好莱坞如何面对一个亚裔导演去拍摄伊拉克题材的电影,现在看,他们好像真的有所顾虑。
@游牧青年:
如同Tom Ford执导的好评如潮的a single man全靠三位演员的个人魅力和一丝不苟的TF美学撑起,李安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对细节无限精准表现的“洁癖”。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桃桃淘电影(微信公众号:ttfilm)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