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是如何成为烂片制造机的

新浪热点
摘要:曾经跟周星驰齐名的娱乐大师,为什么至今还停留在“屎尿屁”的低级段子中?王晶“烂片大王”的身份,究竟是怎么来的?
《爵迹》绝对不是这个‘十一’档期最烂的一部电影,今天要说的《王牌逗王牌》才是。在烂片等级上,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郭敬明的支持者会说,他很努力的,你造吗?确实,《爵迹》是一部费了很大力气的电影,郭敬明是公认的勤奋,这没法反驳。
但就算是王晶的粉丝(假如存在的话),也不敢说王晶很努力。好吧,从生产电影数量的效率来说,王晶其实很努力,一年不知要拍多少部,但下在单部电影上的工夫和态度,那就跟努力一点不沾边了。
如果评选最不努力的导演,王晶和刘镇伟,大概可以排前二名。

王晶
《王牌逗王牌》说的是国际刑警刘德华和侠盗黄晓明为了拯救世界,联手寻找被劫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上帝种子,这种种子只要浇上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十秒钟发育成熟,开花结果。

这故事的科学设定跟王晶所有的科幻片一样,如同儿戏,完全不能当真。但就像黄金时期许多主流的香港电影一样,故事本身并非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动力,故事是作为手段、桥梁,它常常是漏洞百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架起动作与喜剧桥段。也就是说,展示性的桥段才是电影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这是香港电影和其他地方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这个意义上,王晶今天的创作手段和二十五年前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相比,并无太大不同。但是,过去的王晶是一位真正的娱乐大师,现在却成了一台高效率的烂片制造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说王晶是娱乐大师,这并不过分,他昔年取得的成就其实一直被外界低估了。如果我们对纯娱乐的电影没有偏见的话,他至少有三到五部电影,可以进入香港电影的历史百佳行列。
王晶名牌大学毕业,出道时在老爸王天林的电视剧剧组里干编剧,年纪轻轻就写了经典的《千王之王》和《千王群英会》两部赌王剧,比他后来亲自导演的赌片《至尊无上》《赌神》等等,都要早十年左右,那时候真是风靡大江南北。

《千王之王》(1980)
王晶后来进入电影圈,和周润发、周星驰不知拍了多少破票房纪录的卖座片,我想不出有什么类型的电影是王晶没法拍的,喜剧、赌片、黑帮、动作、科幻、三级,全都通吃。
王晶一直以来以取悦观众为己任,在无处次的访谈中他始终重复一句话:‘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这句话里面其实有很深的陷阱,我们后面再讲。

《赌神》(1989)
在早期,王晶和周星驰是二人一体的,风格和趣味都是一个路数,谁也不比谁高多少,为啥后来周星驰成了全民偶像和作者导演,王晶还只是王晶?可能原因就是周星驰有他一以贯之坚持的东西,王晶根本没有,只要能取悦观众,拍什么都行,怎么拍都行,这就是王晶的信条。

王晶与周星驰
也许在赚钱的角度他可以一直成功,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就是另一回事。本文批评的是电影导演王晶,至于商人王晶,那不关我的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王晶的巅峰,他最厉害的地方是可以将香港电影特有的对感官愉悦的追求,毫无顾忌地发挥到极致。

尽管擅长多种类型,但喜剧仍是王晶的立身之本。王晶喜剧最大的特色是以无厘头风格为基础的疯狂恶搞,《整蛊专家》《鹿鼎记》《鼠胆龙威》《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珠光宝气》是此类电影的绝佳代表。

《整蛊专家》(1991)
王晶的恶搞,一是解构最大众化的偶像,比如大众神话黄飞鸿,比如自己创造的赌神形象,以及各路圈内明星,《王牌逗王牌》就拿范冰冰和洪金宝开涮。
另一方面,王晶的恶搞呈现出与身体器官紧密结合的粗俗风格,在《整蛊专家》和《珠光宝气》都用了拿阳具恶搞的桥段。

《整蛊专家》(1991)
关于王晶的风格,推荐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里专门写王晶的章节,非常精辟。
王晶的电影没什么太复杂的东西。
他的工作方法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依赖脑力激荡的方式来拼凑剧本,拍摄时追求效率,动作戏交给武术指导,自己专心拍文戏。他不讲究故事的连续和完整,说到哪儿是哪儿,人物也没什么明确的性格,只是用来制造笑料的人肉道具,《赌神》算是个例外。

《赌神》(1989)
所以我们看王晶的电影很少有连贯的感受,经常觉得剧情说不通,人物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但我们没时间和他较真,因为我们会被密集填塞的笑料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暂时顾不上去想别的。
王晶的喜剧路数主要就是追逐打闹、恶心整人、身份混乱、乔装打扮、装疯卖傻(失忆),以及屎尿屁和黄色玩笑。这一套永不过时,也许品味不高,但都是基于人的本能兴趣,能最大面积地迎合观众。

《千王之王2000》(1999)
而他的所有招数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改造人的身份。
比如说王晶作品中风格最严肃、结构最完整的《赌神》。周润发演的高进徘徊在绝世赌神和十岁儿童身份之间造成的巨大落差中。在《珠光宝气》中,影片的主要叙事路径始终围绕三个愿望的实现,及改变人生现状来展开。

《珠光宝气》(1994)
即便是在《新恋爱世纪》这样的纯爱情电影中,王晶也让黎明从一个中环白领变成华尔街金融巨头。

《新恋爱世纪》(1998)
而到了《爱上百分百英雄》中,王晶又让梁咏琪一人分饰两角,身份不同,容颜酷似,激发了郑伊健巨大的情感涟漪。我拔高一下,身份的模糊和可变,可能是呼应了‘九七’之际港人特殊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机制。

《爱上百分百英雄》(1997)
香港电影进入北上时代后,王晶沉寂了一段时间,也拍了好一段时间电视剧,也许他是在酝酿和学习新的市场。
王晶进入大陆电影市场的敲门砖是《大内密探灵灵狗》(2009),这部电影从桥段到节奏到演员表演方式,几乎就是一部轻量级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这肯定不是部合格的电影,但竟然比王晶之后在大陆拍的几乎所有电影都要好。

《大内密探灵灵狗》(2009)
之后的王晶好像陷入了困境,不论是面向香港市场的《美丽密令》《猛男滚死队》《百家乐翻天》,还是取悦大陆观众的《未来警察》《财神客栈》《大上海》《笑功震武林》,票房和口碑都告失败。

《美丽密令》(2010)
然后靠拾《赌神》老本的《澳门风云》系列,王晶才在票房翻身。

《澳门风云3》(2016)
但《澳门风云》系列加上《王牌逗王牌》,不论它们票房多么成功,都是超级烂片无疑。
我的一个观点是,王晶沦为烂片制造机的重要原因在于主体性的失落。喜欢亲自写剧本的王晶,始终无法自如地讲述当代中国大陆的故事,他近来的这批电影,无论成功与否,没有一部是以当代中国大陆为背景的。

在错位的文化语境中,王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真实、有效的人物关系结构,于是他经常只能退回到古装片。王晶有过不少成功的古装喜剧(《鹿鼎记》),不过他的古装片和大部分港式古装片一样,不过是今人换了一件衣裳,说的还是港人今日事。
但这一招放到今天的大陆,就不灵了,怎么还能向14亿人再讲港人今日事呢?大陆人眼中的香港,已经不是昔日那个香港了。九十年代大陆人心中的香港,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达水平遥遥领先的‘山巅之城’,关于它的任何事都是我们好奇和艳羡的,今天则远非如此。

所以,这种二度尴尬犹如两道枷锁,牢牢地套住了王晶。在古装喜剧《财神客栈》中,王晶还是不断地拿身体器官开玩笑,用了狗咬下体、暴牙麻脸造型、身体被刑具残酷地拉长变形、鼻子被蛇咬变形、男人喂奶等等,但时过境迁,这样的喜剧梗,对今日中国观众而言实在是难忍的尴尬。

《财神客栈》(2011)
即便是票房不错的《澳门风云》,王晶其实也明显力有不逮。《澳门风云》完全不是一部同《赌神》一般以骗术为内核的斗智电影,它不过是拿斗地主这样的小儿科糊弄(大陆)观众的普通动作片,影片的高潮戏是枪战而非赌博!《澳门风云》的喜剧笑点,大部分还是拿人体器官开玩笑:杜汶泽一会儿贴上大圈的黑色胸毛,一会儿拉伸奶头。

《澳门风云》(2014)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辉煌,以及它能成为一代人最珍贵的回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香港电影找到了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电影规则。昔日的优点,在今天看来很有可能是漏洞百出的毛病。
香港电影有个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很多地方都完全不讲究,剧本不讲究,人物不讲究,台词不讲究,特效不讲究,表演不讲究。即使是王晶早年的经典作品,也都存在这些毛病,但因为节奏极快,以及聪明的点子无处不在,不讲究的地方就被优点掩盖住了。
换句话说,王晶的创作其实一直是在走钢丝,凶险万分,成与不成,不过一线之差。
然而现在的王晶,仿佛把不讲究当成了优点,不仅不掩饰,还四处展示自己制作上的粗陋,笑点的老套。

《王牌逗王牌》用了不少科幻创意,奇思妙想,大开脑洞,但都非常廉价,给观众low到极点的感觉。香港电影过去亦如此,但我们并不计较,还觉得好玩,现在就完全看不下去了。这种low感的凸显,归根结底是因为观众的进步超过了创作者的进步。也可以说创作者根本没进步,反而在大踏步退步。
《王牌逗王牌》彻底放大了今日王晶力不从心的窘境。影片还是以香港、澳门为背景,因为他仍然没办法讲中国大陆的故事,这是他和另一位非常成功的北上导演陈可辛之间的巨大差别。

本片的喜剧梗依然有不少围绕身体器官展开。黄晓明穿完机器猫形状的内裤又扮香肠嘴,刘德华屁股被尖刀刺穿,王祖蓝亲吻谢依霖脚趾。这就像是踩着香蕉皮滑一跤的最初级笑话,绝无可能万年有效。

另一个力不从心的标志性时刻,是刘德华和黄晓明的初次交手,他们要比拼偷盗的身手,本来这是最考验编剧度桥和导演调度水准的戏,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王晶用了非常潦草的方式来解决,让我十分失望。

对比之下,我们看《千王之王2000》的开场,周星驰扮演的千王黄师虎(揶揄黄飞鸿)首次亮相是在狱中与狱卒对赌扑克,王晶设计的悬念充满了高明的包袱,让人过目难忘。

《千王之王2000》(1999)
除了拿身体器官开玩笑之外,《王牌逗王牌》的烂梗还集中在黄晓明痴呆症母亲(冯宝宝扮演)指鹿为马的错乱行为中。本就完全不好笑的梗硬是被重复无数次,到后面就不是不好笑了,而是让人生气。
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名叫洪精宝,李冰冰范冰冰的名字也被拿来揶揄,这亦是当年在《珠光宝气》中用王晶揶揄王家卫的翻版。如此粗陋简单的老桥再用,效果可想而知。

王晶反复使用那些万年老梗,我从中看到的只有‘懒惰’二字而已,这正是香港电影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勤奋’秘诀的反面。
王晶的名言是,‘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
这句话真的害了王晶。
王晶的确知道一部分观众喜欢看什么,那就是人性中的本能而已,暴力、恶搞、露肉,那就全部加进电影,于是观众就爱看了?
王晶不知道的是,该用什么方式让观众看到他喜欢看的东西。
观众并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因为爱看性感美女,你直愣愣地来一段露胸的镜头,观众就流口水?

观众真的没那么贱,观众其实希望的是你把香艳的性感巧妙地融入到电影的剧情中,用超出他想象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呈现出来,否则你就是在侮辱观众。
如果我们的市场持续给《澳门风云》《王牌逗王牌》这样把懒和蠢字明目张胆写在脸上的电影积极的正面反馈,那中国电影的票房数字不论多高,都不值得骄傲。
其实,关于王晶的电影风格,以及近年来烂片频出的状况,很多大V和网友都评论过:
@南方周末:
29岁的王晶导演的《青蛙王子》当时在香港成了票房冠军。但也带来了“屎屁尿导演”的蔑称。之后有十二三年,他在片里绝不提屎屁尿三个字但评论照旧,“我再也不把这种评论放在心里。我心里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王晶二字在华语电影史中删除”。
@阿骀(漫画家):
赠票看了《王牌逗王牌》,第一感就是郭敬明应该发条微博感谢王晶八辈儿祖宗。
@鹦鹉史航(影评人、编剧):
国庆档电影,目力所及,最烂的还是王晶导演的《王牌逗王牌》。《澳门风云3》的烂,没有得到市场的惩戒,人家当然有权在泥坑里再挖坑蓄水玩泥浆漩涡。略心疼刘德华,很心疼冯宝宝(被用成那样)以及片尾出现的女星。老梗与新尴尬,在漫不经心的蠢结构里灰头土脸地会师了,这份苍凉,张爱玲都写不出来。
@木卫二(影评人):
之前,有几位老师已经痛斥了某些电影的交口好评,但,还真别说,王晶老师的电影,很可能是春节档口碑最坚挺的一部。因为,大家都认定了他只会拍烂片,所以,他的发挥会是最稳定的。其他几位,大家不免要抱有幻想:也许能看,也许有亮点……但无情的事实会像一坨坨xx砸向你们双眼。这不,明天就要开始了
@编剧袁子弹(《欢乐颂》编剧):
被王晶写给父亲的悼文感动了。看起来再洒脱随意玩世不恭的人,也一样被琐碎的生活碾过,也一样有着绵长而细腻的情感。顿时原谅了这胖子近年拍的无数烂片。。。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虹膜(作者:大浦 微信ID:IrisMagazine)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