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男朋友在创业,他很孤独

男朋友在创业,他很孤独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本文还原了一个普通创业者X先生的真实经历,希望让你对创业这件事有更真切的认知。文中的X先生目前任某创业公司CTO,Y小姐是创业投资圈的运营妹纸一枚。他们都是千千万万创业者中的普通一个。

很久以后,有人对X先生说,“你当初不是想拉着Y小姐创业吗?怎么创着创着变成了女朋友?这撩妹技能,写个经验分享分享!”

我就是那个Y小姐,摩羯座。而X先生是我的男朋友,白羊座。

X先生从去年开始创业,经历了2个项目和2种身份,一个项目死了,另一个还活着。而他从一个CEO变成了CTO。

互联网创业热潮中,X先生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创业者,犯了很多错,经历着痛苦与成长。

我想和你分享他的创业故事,这可能是众多互联网创业者生活状态的缩影。

开始太顺利,以为很容易

复盘第一次失败的创业时,X先生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开始一切太顺利了,很快找到了合伙人,我就以为创业很容易。”

时间退回1.5年前,X先生在工作之余,萌生了一个产品的念头,他把想法告诉几个朋友,朋友们也表示看好,愿意一起做。

他们怀着“先做一个产品demo,拿到投资大家再出来”的想法,从开始就挖了“兼职创业”这个坑。

兼职创业是很多人的选择,裸辞风险太大,很多人还没有这个决心和资本。兼职创业看似能以较低的成本验证项目可能性,实际暴露了一个问题——选择兼职创业的人很可能还不具备创业的能力。

一个现实是,绝大部分创业项目都会死。创业成功的一定是一批既优秀又幸运的人,而这些人即使没有创业,在工作岗位上也应该是独当一面的,这直接反映到经济收入上。

换个角度,就是你过往的经济积累是否能支撑你3个月或半年以上时间全身心投入喜欢的事业中,期间没有收入。

合伙创业蜜月期总是短暂,X先生很快就发现,技术合伙人没有太多精力投入项目中,直接影响项目进度,以及其他合伙人的状态。

毕竟大家兼职创业,X先生对技术合伙人很难有太多的约束,只能自己默默填坑。那段时间,X先生总是长时间面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不断敲打,修改,测试。

而技术合伙人变本加厉,一次又一次跳票。

最后,他们“和平分手”了,这件事让X先生第一次重新思考了合伙创业这件事,以前以为找到朋友一起创业就万事大吉,却发现有些人不适合创业,他们根本没有做好all in的准备。与其勉强合作,不如早聚早散。

找人不难,找合适的人很难。

透过BP,重新审视创业项目

因为技术合伙人的离开,X先生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写程序,模糊了CEO这个身份的职责。

那时创业有一段时间,产品demo还没做出来,团队变得焦虑和自我质疑。这个过程特别消耗士气。

X先生突然意识到,面对一个未知的未来,很难让大家坚持。与其埋头开发产品,不如先与资本市场接触,看看反馈。

于是X先生着手写BP,起初他想着BP就是给投资人看的,重点是要把项目和团队包装漂亮,讲一个好故事!

写BP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这对梳理项目,看清市场、把握方向,对产品竞争力认知等有很大的帮助。BP把他从关注产品的层面,拉到了市场格局,如何解决用户需求上,对项目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思考。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点,只是把BP当成和投资人打交道的工具,甚至当成负担,找第三方帮忙写写应付。

还有一种相反的例子,创业者把BP看得太重,眼里只有BP,于是什么都想在BP中展示,洋洋洒洒几十页,根本不换位思考,不懂投资人的关注点在哪。

在我看来,项目在进行早期融资的理想状态是,创始人一定要参与BP框架的搭建,逻辑梳理,亮点提炼,具体到BP的展示形式,文案组织可以交给更擅长的人做。

X先生第一次写BP,前前后后折腾了2周多。他拿着BP找了一些熟悉创业投资的朋友聊。大家说话都比较客气,并没有直接给出太多建议。

这时就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判断力。

没错!很多投资人就是不靠谱

准备好BP,X先生终于要开始找投资。

程序员背景的他对投资圈缺乏了解,也没有什么人脉。一方面托朋友介绍投资人,另一方面在媒体上寻找路演等机会。

我呢,虽是一个在创业投资圈里工作的人,但对找投资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实操,能给的帮助有限。

那段日子X先生特别盲目,有活动就去参加,有投资人约见就赴约。

一次经历很狗血,一家投资机构在路演上看到X先生的项目,希望约聊,X先生在中关村,对方在北京东五环。东!五!环!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靠,那么偏远不会是骗子吧?后来我查了查机构背景,有过一些投资案例。

X先生觉得不能错过任何机会,满怀期待过去了。

当X先生顶着烈日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到达约定地点后,对方劈头盖脸问X先生是不是在做某某方向项目,X先生一脸懵逼说自己在做的其实是另一个方向,对方说那自己理解错了。

我不知道X先生当时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真的呵呵了。

BP第一页就写得清清楚楚,后面更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你BP都不看就约人来?你的时间不值钱,不代表别人的时间不值钱啊。

创业者真的真的真的要擦亮眼睛,不要一听对方是个投资人就兴奋,即使有过投资案例,也不见得靠谱啊!有些所谓的投资人,完全不值得你花时间!

不要因为前置的懒惰——不去了解投资机构背景和偏好,造成见面的不愉快。更不要抱着侥幸的期待,觉得既然有人约那见见面也不吃亏,没准对方感兴趣就投资了呢。

too young too native!

抛开币种,不同的基金在投资阶段,领域有不同偏好,你在寻求种子/天使轮融资时,就不要去找中后期的基金。即使对方约你,很可能也只是感兴趣想聊聊而已,一定不会投!你!的!领域也是,有些基金专注某一细分领域,比如新媒体,那如果你是做企业服务的,就别去找做新媒体的基金了好嘛。

找投资是件精耕细作的事,而不是广撒网。

了解基金的基本情况后,如果你想联系基金,你需要找到基金中关注你项目领域的那个投资人。如果对方联系你,你可以先在微信/电话里聊聊,再决定是否见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了解一家机构的信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投资人?方法有千千万,查找网络资料,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找朋友介绍,找专业FA(Financial Advisor 财务顾问)。。。

创业维艰,这点小事,聪明的你难道搞不定?那也许你暂时不应该出来创业。

融资重在节奏感

X先生的项目融资陆陆续续进行,逮到一个投资人聊一个。往往聊完了对方就没音,造成他情绪波动很大。

也有一些投资人反映,项目挺有意思,但还需要再看看。

其实就是委婉的拒绝。

这让X先生很难过。那种感觉就像你拿着自己特别珍视,看好的东西出来,遭到了别人的冷漠。

复盘融资经历时,我们才意识到——融资的节奏感至关重要。所谓节奏感,既是融资这件事在整个公司发展中的节奏把握,也是对每次融资进度的节奏把握。

前者是你在什么时候/阶段需要融资,后者是如何在预计时间达成融资目标。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用在这里也适合,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没有节奏感,你和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很被动,忙碌的状态,不断去找去见投资人,看起来已经尽力了,而最终没有收获。

约见第一个投资人前,你就需要明确,准备在多久时间内(比如1-3个月)拿到一笔多大的(比如100-300万元)投资。然后看如何分配这些时间,制定融资策略。

一般而言,先对市场上关注该项目领域的投资人进行摸底,确定能够联系的投资人,再进行分类,做出试推list,第一次群推list,第二次群推list。。。

试推是先推一小部分投资人练手,可以挑那些不是你最想拿到投资的机构。然后根据投资人的反馈,优化BP,提升和投资人沟通的技巧。

如果你在这方面很小白,没任何资源,团队中也没有对此了解的成员,那么建议你找有经验的FA(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

为什么说没有节奏感的融资就是作死?

很简单——比如半年了,你还在偶尔见个投资人聊一聊的状态中,团队很可能会质疑项目而离开,投资人很可能觉得你大半年还没拿到钱,项目一定不行。

可惜当时我们不懂这些,X先生也没有拿到投资。

那时,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陷入持续低迷,X先生很清楚,再不做出点什么,这个项目就要黄了。

辞职创业也许一切会好起来

合伙创业的朋友中途被离开,兼职创业影响产品开发进度,团队士气低下,找投资频频受挫。。。

“该辞职创业了”,这个想法在X先生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我很赞同。倒不是因为我觉得,兼职创业时遇到的这些坑,全职就可以解决。兼职创业不过是一个放大镜,放大这些坑,背后的核心是,你是否真的具备创业的能力。如果不具备,全职也没用。

最怕陷入自我欺骗——“因为我现在是兼职创业才导致很多事情不顺利(融资,市场拓展,产品开发等),只要我辞职一切就会好起来。”

X先生辞职了,恰好资本寒冬来了。

资本热潮时,互联网人都在谈论创业,谈论脑子里数不尽的创意,谈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仿佛自己马上要成为下一个独角兽公司的CEO。在咖啡馆,在烧烤店,甚至在一个旮旯胡同,总能时不时传来,他们在做一个几亿的市场云云。

的确有幸运的人,在这股浪潮中捞得一桶金。

X先生没有赶上这波浪潮,他辞职时,北京秋意渐浓,资本市场已经入冬。

大山一样的压力

一年后我问X先生,当时辞职创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否和原来预想有不同,或难以适应的地方。

他很平淡,说,就是压力大,没什么难适应。辞职后没有经济收入,如果项目一直没有进展,就变得焦虑,暴躁。

更多的。。。。。。是责任吧。

从咖啡馆流窜到有了工位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创业亦如此。买域名,注册公司,合伙协议,每月报税,交医保社保。。。。。。处处都是花钱的事儿。

阿楠是X先生的朋友,也在创业。他们境遇相似,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未辞职。

在阿楠的推荐下,X先生入驻了一家不错的孵化器,一排6个工位,白天只有他们在那里,晚上渐渐热闹起来,各自团队的成员过来开会,干活。

阿楠是一个海归,此前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负责市场,为人热情,社交能力强。他正在做一个社交项目,社交注定是一个离钱远,且难做的事,偏偏他就喜欢。

X先生做的是一个生活记录类工具,充斥文艺气息,也是离钱远,难做,他也是喜欢。

他俩惺惺相惜。在一些不加班的夜里,偶尔一起喝酒,喝醉。

我看到他的孤独

辞职以来,我在X先生身上看到最直接的变化是——起床更早了,睡得更晚了,陪我一起玩耍的时间全部蒸发了。写这段文字时,22:29,他正坐在我对面的工位加班。

凌晨时我们走出写字楼,站在安静空荡的街道,影子被路灯拉得又瘦又长,那时我忽然觉得他多么孤独。或者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刺骨的孤独。因为那是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问X先生,团队另外几个人是否辞职出来?

X先生迟疑了一会,摇摇头说,除非拿到投资。

我说,团队出来了不一定有人投资,但不出来一定没人敢投。创业本身就是种冒险。不赌一把——这一切都是扯淡。

X先生表情有些僵硬,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反正我出来了。

我没有再往下说。

一个事实是,X先生一个人的辞职并没有改变整个团队的状态。另外几个合伙人短期没有辞职创业意愿,可能对项目心存疑虑,也可能有房贷等经济压力。

虽然一起创业,有时却孤军奋战。

挑战:从技术宅男到CEO的身份转变

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很高,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可能写一手好代码就ok,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总监,不仅要懂代码还要管理团队,如果你是一个CTO,必须要具备战略的眼光和能力。

而如果你是一个CEO,你要负责找人,找资源,找钱。

X先生全职创业后,刻意抽出了一部分精力投入他并不擅长的社交。在孵化器,在租住的创业公寓,在各种创业活动场合,他主动与人交换名片,聊天,探寻是否有项目合作点。

他很清楚,他需要建立起真实的社交网络,而不是局限在微信好友层面。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找钱比以前更难了

寒冬比想象中冷,找钱很难。这是阿楠在资本市场跑了一圈后的感悟。

如果从0-10给项目打分,6-9分的项目最受资本寒冬冲击,因为6分以下的本来都会死,而9分以上的从来不缺钱。

X先生和阿楠的项目刚好处于6-9分之间。

大环境趋冷加上春节临近,很多投资人陆续出国度假。对X先生而言,年前拿到投资的可能性为零。这意味着他要撑过至少3个月。

他怕我担心,反倒安慰我道,这样也好,有时间打磨产品,跑跑数据。

那个春节,X先生一个人留在北京,一边做项目一边做外包。大年初一,我收到他给我发来的一张照片,平日熙熙攘攘的四环空了下来。

而我,并不知道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2个月后,产品demo终于出来,内部用起来感觉平平,和大家预期落差很大。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屡屡碰壁,免费的手段不好使,付费的手段拿不出钱。

没多久,X先生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融资没那么简单,不要被媒体报道“欺骗”

我有一种超能力,就是能很用心的把项目做死了。X先生自嘲道。

这让我想起了在某本小说中看到的一句话,“我18岁就死了,只是一直没有埋”。如同很多项目其实早就死了,留着一个壳假装活着。

我问X先生,你有想过,项目这么快就会死吗?

X先生说,起初没有想过,后来强烈感觉到它要死了。但我除了把它继续做完,却不能挽回什么。那时候我缺乏对市场,用户的了解,也缺乏对商业的思考,完全从个人的角度yy用户的需求,然后埋头做产品开发。

应了那句话:有一种创业叫我觉得用户需要,我觉得有市场,我觉得会成为下一个BAT。

我继续问,为什么在创业初始时,你觉得这个项目能成?或者至少能拿到投资?

那时候上班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某项目拿到投资,我觉得我的项目比他好,一定也可以拿到投资。

我无奈的笑笑,道,媒体报道“毒害”了很多人啊。

我问过至少3个投资人朋友,他们为什么投资了某些项目(那些在我看挺一般的项目),他们回答的大意都是,创始人教育/从业背景很好,或者他们和创始人是校友/朋友。。。。。。

很多不明真相的圈外人,可能下载了某app,觉得很烂,自己可以做更好,就一头扎进创业。却不知投资人很多时候在投人,而不是只看产品。

如果我们只看到媒体报道的表象,就真的会以为,随随便便做个app就可以融几百,上千万美元了。

一个死去项目的“尸检报告”

X先生做的是一款生活记录类产品,中国版的“Google photos”。

用大白话说就是,让亲密好友间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共同记录生活,留住美好回忆。

以下是当时的BP介绍:

1,从大的市场环境和行业风口看:

都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项目融资是否顺利与资本市场环境以及行业风口息息相关。

X先生创业时一方面赶上资本寒冬,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消失,纯线上的app类项目的风口已过。如果提早1,2年做也许还有机会。

2,从市场空间看:

产品切的市场太模糊,很难判断市场空间。

3,从产品看:

产品解决的痛点,已有很多类似产品可以满足,没有太多差异性。

生活记录类产品更多是社交产品中辅助性的存在,比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也有部分通过云盘等工具解决储存需求。而这两方面都有很成熟的产品了。

4,从团队看:

X先生的团队技术背景不错,但他在做的却是一个重运营的项目。这个项目早期很难在技术方面形成竞争壁垒,相反,急需运营能力打开市场。

5,从商业模式看:

生活记录类产品,暂时还没有很好的变现模式。

6,从进入壁垒看:

前期很难构建壁垒。

是啊,这些都是后话了。

别被沉没成本羁绊

沉没成本是个有意思的概念。它指过去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拿X先生的项目举例,沉没成本是过去他和团队对这个项目付出的所有精力与情感,投入得越多,越难割舍。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硬撑了小半年的时间,实际没有实质性进展。是的,硬撑啊。

X先生说,项目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但是现在,他必须亲手杀掉。

那时他已经决定和阿楠一起做一个新项目。这意味着他们要放下原来各自的团队。因为他们不想再去碰兼职创业这个坑,对项目进度和团队关系都是一种消耗。

放弃团队比放弃项目更难,何况是一起奋战过,全力支持过你的梦想的团队。

但懂得放下,也是创业者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从商业模式看团队组建

第2次创业,X先生的角色从CEO变成CTO,阿楠是CEO。

吸取第1次创业的教训,他们在项目的选择上,更关注用户需求,市场规模和商业化。而不只是自己喜欢,自己想要。

他们做的项目属于文娱领域,市场足够大,产品直接切交易,运转起来就有流水的那种。有进入门槛,能建立竞争壁垒。

明确了要做的事,接着到团队组建。阿楠负责找人,找什么样的人是有技巧的。他分析了产品的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后,再对应看哪些岗位缺人?找合伙人还是员工?找什么背景的人?

简单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照着坑找合适的萝卜。过程中,也可能需要拒绝一些不合适的萝卜。

创业之初先谈清股权分配

合伙创业最初就会面临股权分配,这是涉及利益的“敏感事”。

X先生很早就和阿楠确定他能得到的股权比例,暂时是口头承诺,还没有落成文件。他觉得如果公司不值钱,股权不过一张白纸。在第一笔投资进来前好好干活要紧。

我觉得他是对的,虽然大道理总告诉我们要尽早确定合伙人股权分配比例,签文件,以免日后纠纷。但股权分配不仅是利益的事,也是人情的事,只要大家事先对分配有预期,等项目有所进展时再以法律文件形式确认也不迟。

当然,前提是彼此信任。

团队同时需要有人抬头看路和埋头做事

一个团队同时需要有人抬头看路,有人埋头做事。

如果大家都抬头看路,很容易变成创业爱好者,满口大道理却不接地气;如果大家都埋头做事,很容易和用户,市场脱节,陷入封闭和自嗨。

阿楠是那个抬头看路的人。

阿楠在公司时间不多,他参加了一个知名的创业营,也经常出席创业投资圈里大大小小的德州扑克比赛。团队其他成员调侃道,组完团队后,阿楠的主要任务就是社交,有效社交。

阿楠身边聚集着一个以项目为中心的隐形的社交网络,延伸到四面八方的触角不断猎取竞品信息。他很清楚知道市场上有哪些类似的项目,团队如何,项目及融资进展如何等等。

相比第一次创业,X的信息来源倚重媒体报道,而媒体报道永远存在延迟。等你看到所谓的机会时,其实很可能你就没有机会了。

阿楠的社交网络也连接着资本市场,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投资人中。。。。。。

永远只有一个做决定的人

以前我听到朋友说在创业,想着是——哦在创业啊。

我没意识到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身份的差别,反正都是在创业啊。直到X先生创业,我才知道,虽然都是创业,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举几个栗子,

1、股权分配:创始人往往占大头,联合创始人占一小部分;

2、分工合作:创始人负责看方向,找人找钱找资源,联合创始人负责各自的专业领域(比如CTO负责技术,COO负责市场/运营等);

3、公司决策:联合创始人提建议,创始人最终做决定。

小结就是:创始人看大局,出大力,分大钱(前提是公司能赚钱),联合创始人配合创始人把事做成。

X先生刚刚经历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二次创业,从创始人到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变化,对此深有体会。

起初,他和阿楠常常因为意见分歧争得面红耳赤,不记得多少次在会议室摔门而出。他觉得阿楠做事过于保守,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他让阿楠多和媒体打交道,做PR,阿楠认为时候未到,拒绝了。他让阿楠做线下推广,阿楠坚持把团队精力放在线上渠道的搭建上。类似的争吵还有很多。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X先生才意识到,过去他做错了一件事——没把精力放在对的地方。

那时一个投资人下单体验产品,不巧撞上了一个bug,导致他在支付环节流失。

于是,X先生给自己立了一个原则,先做好技术的事,保证不掉链子,再“插手”其他事。

反过来,阿楠以前也喜欢插手X的事,最常见的是催进度,“不就是加一个下拉框吗为什么要做那么久”,“不就是一个支付功能吗为什么总有问题”。。。他没有考虑到表面看起来一个小的改动,可能涉及背后逻辑的调整等,以为很简单。

我不禁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不要站在设计师背后指点江山。每个人都有知识的局限性,合伙创业前提是大家要相信彼此在专业领域能独当一面。

不管是创始人,还是联合创始人,要做对的事,而不是做所有事。不然大家都会累死。

一起为达成目标而战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设计、开发,产品上线。他们在豆瓣进行小范围推广,邀请一批种子用户内测,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这时,一个好消息如期而至——阿楠敲定了第一笔投资,钱很快就会到账。

第一笔投资到账,终于可以领5000元工资了!

我问X先生,过去一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他脱口而出:拿到投资。

创始人阿楠在资本市场跑了一圈,收获了几家机构的投资意向,有些跳票了。最终,他们在今年4月左右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

X先生回忆道,当时兴奋了一阵子,感觉这事还能做下去。大家充满干劲。

拿到投资后,X先生有了每月5000元的工资,也有钱招人组建一个小团队。

他们的招人渠道以互联网招聘网站为主,朋友推荐为辅。

尴尬的是,公司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独当一面的人,又没有太多资金招人。水平一般的人他们不愿意招,水平好的人不愿意来。

有一段时间里,X先生担起了hr的角色,不断筛简历,面试,筛简历,面试。。。

他们招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个设计实习生,产品合伙人的校友推荐过来的。

招到的第二个人,是一个前端程序员,从一家刚死了的创业公司里挖来的。

招人的同时,产品正在进行紧张的版本迭代。大家每天都很忙,项目却没有明显的进展,这种状态持续了挺长一段时间,他们才停下来思考。

有钱了才知道,会花钱其实很难

以前,大家认为项目发展的瓶颈是——没钱。有钱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这种感觉很像兼职创业时觉得全职创业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现在有钱了,忽然发现,会花钱其实很难。复盘那段时间的状态,大家都很盲目,朝这儿走走那儿看看,不断试错又没有结果:

1、 缺乏统筹,由于没有好的运营思路,没有做运营方案以及财务规划。不懂花钱,也不知道钱够花多久。前期什么都投入一点尝试,后来开始减少支出,省钱解决不了问题。核心是,缺乏统筹导致大家没有很好利用有限的钱做一些突破性尝试。

2、被资源牵着走,投资人或者朋友有时好心介绍一些资源,每次合作时候都着急忙慌的,突然集中人力去达成某次活动合作,合作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没有人认真考虑产品运营整体进度,资源的匹配度和投入产出比。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资源来了就接,前期对资源缺乏判断,后期对合作缺乏反馈和跟进,然后又扑到下一个资源。。。

3、 顾小失大,人的本能倾向做熟悉的,擅长的事,创业需要考虑的是轻重缓急。一个运营驱动型的产品花了很多精力在做产品的细节优化,雪中送炭的事没做,顾着锦上添花了。

总结起来,没有把握花钱节奏,也没有钱用到刀刃上。

对创始团队而言,时时是新的战场,快速学习和成长能力至关重要,尤其针对创始人。

如今他们正在学习花钱的能力。

创业不易,身体力行

X先生创业一年多,遇到、正在遇到很多坎,有时过来了,有时绊倒了再爬起来。

创业不易,这是创业以来最深的体会,X先生说道。

创业中有很多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不要想着“如果。。。就。。。”

如果找到一个CTO,产品开发就没问题了;如果找到一个代言人,产品推广就顺利了;如果拿到下一笔投资,公司就有机会IPO了。。。

现实是“如果。。。就。。。”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问题,面对它,干掉它。

像个英雄的样子。

长在公司的“钉子户”

X先生的日常用一句话描述: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去公司的路上。

他们在孵化器里办公,和其它很多早期创业公司在一起。每次我下班或者周末过去找他,总能看到几个和他一样的“钉子户“,扎根在孵化器。

有段时间,我发现一个“钉子户”消失了,后来从X先生口中得知,他们刚经历了团队流失,投资机构撤资,由一群人又变回了2个创始人,他们刚停掉这个项目,还没想好接下来干嘛。还有一个团队内部出现分歧,分化出一个子团队做新的项目,等等。

小小的孵化器空间里,人来人往。大家都想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也都那么渺小。

忙碌是真的,也是相对的

什么是忙碌?

你一天工作8小时,中间2小时开小差,1小时吃饭,1小时和同事聊聊天,下班背起包就走,那创业对你而言是忙碌。如果你对工作12分热爱,创业的忙碌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突兀。

X先生创业一年多了,每天的作息从早晨9,10点到夜里1、2点。

因为上班地点距离不远,我们经常在一起吃午饭,后来我终于吃腻了周围所有的餐馆和外卖,我们开始回家做饭,再匆忙回公司上班。

X先生手艺好,担起了做饭的大梁,他每次做饭的样子都特别认真。我以前听他说,厨师是他梦想的职业,留着以后慢慢发展。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看到X先生在厨房挥汗如雨,有点心疼,问他想不想吃葡萄?

他说不想。

我说,那你想吃什么?我给你拿。

他脱口而出,我想早点做完饭,回公司。

当时我的心情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但也习惯了。

coding,听小说和看书

X先生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3件东西——电脑,手机和耳机。

不论在出租车里,餐馆里,咖啡厅里,他时不时拿出电脑coding。手机和耳机更是时时不离身,他下载了好多武侠小说音频,以及各种娱乐节目。

除了听音频,他还喜欢看书,多是技术方面。明明有个kindle,还是习惯买纸质书回来。有时候我们走路经过报刊亭或者711,他会挑一本封面精美的旅行杂志带走。这一年多来,他还没有出过北京城。我的几次旅行,是和好朋友一起。

我知道他并不是忙到旅行的时间都没有,而是没有心情吧。

就像心口永远有一块大石子,还要在外面走走闹闹,会累的。我也不勉强他。

因为他的生活日常我看在眼里,而他的心理变化我看不到。

他变胖了

X先生微微胖,以前我调侃他说,创业这么辛苦,估计你能瘦下来。

没有想到,他居然又胖了。

估计是压力大吧,他自圆其说。

唉,我以前还想着如果他创业过程减肥成功,那岂不是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可是,破,灭,了。

男友在创业系列要结局了,我有点舍不得

从决定写男友在创业系列到写完,大概经历了1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过几次和X先生的漫长对话,复盘一些经历时,我们有很多争吵。

也许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常常会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好在身边一直有一个人陪着一起面对。

我对X先生说,你知道吗?其实我特别羡慕你!

啊?他一脸懵逼。

因为——你有一个我这么好的女朋友啊!233333~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猎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ID:liejuzixishi)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