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打伞女记者为什么让你很生气?

打伞女记者为什么让你很生气?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前些天,厦门电视台有个女记者在街头戴墨镜、打伞采访救灾志愿者,受到了很多网民的批评。她所在的单位很快做出反应,以她“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为由,对她做出了停职处理。我找来照片看了看,心里觉得不至于呀,怎么那么多人感到不高兴呢?

前些天,厦门电视台有个女记者在街头戴墨镜、打伞采访救灾志愿者,受到了很多网民的批评。她所在的单位很快做出反应,以她“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为由,对她做出了停职处理。我找来照片看了看,心里觉得不至于呀,怎么那么多人感到不高兴呢?

我并不想为那位女记者辩护。作为记者,在衣着和行为方面,应该与采访环境保持适度的协调,这可能是基本规范。但如果将心比心,她只不过看上去“不合时宜”而已,未必真对公共利益造成了什么损害,旁人实在犯不上为此大动肝火。你要是真的气出个三长两短,还不知道药费能不能报销呢。

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那位女记者之所以引起公愤,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她在自己和环境之间制造了某种“屏障”。墨镜和阳伞,看上去虽然是普通的遮阳工具,但在特定的场合下,它们构成了一种“修辞”,意思是,我和你们不一样。在风灾过后的街头,这样的“修辞”确实很容易刺激别人。那个最早把图片发到网上的人,就愤怒地说,她的站姿都跟大扫除的人“格格不入”。站姿怎么也不对了?我看新闻的时候,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姿势,生怕自己也变成了被鞭挞的对象。

  

我这个年纪的人,曾经生活在一个绝对公平的年代,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平等的渴望。虽然经常受挫,但也痴心不改。我发现,现实中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渴望平等,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平等,就连形式上的平等都很向往。比如,要求别人的站姿和自己保持一致。试图从观感上消除差异性,比如,虽然你的职业很牛,但至少你今天和我穿得一样朴素,这样的内心活动,实际上是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自我心理补偿。

这种心理补偿,有时还会转化成仪式,比如中小学生一律穿校服。我是很反感校服的,再怎么好看的孩子,一旦穿上材质很差又永远不合体的校服,马上就“泯然众生”了。支持校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校服能够保护孩子的平等意识,不让他们因为贫富差异受到伤害。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孩子们在学校确实都很平等,但他们只要一走出校门,马上就受到成吨的伤害。在美容相机都无法掩盖贫富差异的时候,区区校服的安慰作用实在很有限。

财富涌流的时代,人们被分为不同层次,似乎是个必然现象。不同圈子里的人,玩着不同的游戏。前些日子,听说有个豪客去到成都,狂掷现金买下了数十套房子。这可比戴墨镜打伞气人多了,但好像只引起了如潮的艳羡。今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是个很诡异的现象。实体经济在下滑,热钱在流出,房价却被高高托举起来,好像打算玩空中飞人。房价被炒得如此之高,其实也是一种财富游戏,你叫它重新分配也罢,击鼓传花也罢,反正最终的结果是分层更加明显。似乎只有在房子这个问题上,人们并不担心站姿不一致,哪怕连夜办理离婚,都要比别人多买一套房子。


房价飙升,把整个社会拉入一个僵局之中。有钱人希望房价永远涨,开发商更是如此,地方政府虽然也会出台调节措施,但实际上还是巴不得楼市更活跃。普通人很想分一杯羹,但如果杠杆加得太高,又很怕不能全身而退。也有人叫苦不迭,大城市里的蚁族离安居梦是越来越远了,热切想要去库存的三四线城市同样也在吐血。但这样的僵局,很可能正是某些人乐于看到的,只有在这种贪婪而恐慌的气氛中,大规模聚敛财富才可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难以忍受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转而寻求形式上的平等,这是一种很隐蔽的精神现象。其实,如果真的想要寻求慰藉,大可不必找女记者出气,现实中就有很好的药。陈光标最近走背字,大家都是知道的,但这个现象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靠近权力以搜罗财富的套路越来越不顺畅了。先富阶层想通过赎买的方式攫取权力,这样的做法也遭到了最严厉的狙击。另一剂良药就是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虽然扶的不是你,但抚慰的却是所有良善者永远的痛。用几年的时间,把数千万人从贫困的渊薮中拯救出来,如此伟大的社会实践难道不是对平等的最好诠释吗?

本文著作权归团结湖参考(公众号:Talkpark)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 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被停职

    争议四起。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