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星座谣传来传去,亚文化究竟喂饱了多少内容创业者?

星座谣传来传去,亚文化究竟喂饱了多少内容创业者?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两个数字:微博昵称含有“星座”的用户有205179个;内容标签含有“星座”的微信公众号有14719个。

By 甘甜甜 刘晨阳

“NASA宣布:星座日期都算错了、应该是13星座、还有一个蛇夫座……”

近日,朋友圈里疯传着这样一条消息。然而,这并不是真的,NASA官方、部分微信公众号等先后对该消息进行了辟谣。

这次的谣言起始于NASA的一篇题为《星座和日历》的文章。该文在其下属的面向儿童的科普网页“The Space Place”上发表,介绍了岁差和地轴变动相关的天文基础知识:“3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人相信星座的运动可能对地球上的事件产生影响,所以制定了星座日期,这个日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黄道十二宫的基础。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也会出现变动,所以经过3000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尽管NASA在文章一开头就大写加粗且高亮地标明了:占星学不是天文学!该知识却仍被一些网友、自媒体误解为,NASA在重新为星座分配日期,随后谣言开始在社交平台满天飞。

9月21日,NASA发言人Dwayne Brown出面辟谣:“NASA是研究天文的,不是研究占星星座的。这些谣言中,关于黄道星座及其现实时间内容是正确的天文知识,但两者混淆了。不应该假借科学知识,将天文学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为一谈。”

9月22日,果壳网也发文对该谣言进行了“嘲讽”,称“占星学的星座和天文学的星座已经脱节几千年,早就各玩各的了”、“NASA是天文这边的,和占星没一毛钱关系”。

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辟谣机制也让第三方对传谣的公号文章进行了谣言认证。

其实,13星座说并不新奇,相关谣言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流传,每隔一段时间“死灰复燃”一次。

早在2011年初,网络上出现的“天文学家证实13星座说”传闻就曾引发过小幅骚乱。当时,天文学家Parke Kunkle在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从古巴比伦人发明十二宫到现在的3000多年间,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已经改变……天文学家在计算太阳的位置时候应该将13个星座都纳入考虑范围,而这第十三个星座就是蛇夫座。该知识却被讹传成“天文学家说十二星座说要更新了”,并在网络广为流传。

蛇夫座

至于13星座的谣言为何会往复传播,一是谣言假借科学机构和科学家之名,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人们很容易误以为真;二为微信朋友圈相对封闭,为谣言提供了客观环境;第三,关于星座的内容本身具有趣味性,受众广大老少咸宜,容易得到大规模的传播。

受众群体广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比如现在提到星座,你一定能想到少则一位的著名星座文化博主,他们依靠星座内容赚了个盆满钵满。

我们熟悉的星座博主究竟有多能赚钱?

星座内容,养活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星座博主。

说起国内最早在网络上走红的那批星座博主,就不得不提女巫店闹闹。2008年前后,女巫店闹闹在博客大巴发表了大量星座博文,同时在报纸、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关于星座和占卜的专栏文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除了稿费收入,成为网络红人之后的女巫店闹闹开通了自己的淘宝店,出售手链、戒指等“开运”饰品。刺猬君逛了一下该淘宝店,发现销量最高的一款“开运水晶系列手链”最近一个月内已售出了300余条,该系列手链价格在134到777元之间。刺猬君先去进货卖手链了,你们自己估算一下该店的月收入有多少……

目前,在星座内容变现这条路上野心更大且走得更远的,显然是著名的星座博主同道大叔。

据公开报道,在2015年,由著名星座博主同道大叔创立的同道文化集团年营收达到5000万元。

2014年6月,同道大叔开始在微博发布“大叔吐槽星座”系列漫画,随后迅速走红,一年内吸粉500万,成为国内最当红的星座博主。从微博上起家的他目前粉丝已经超过1100万,微信公号粉丝超过500万。庞大的阅读量、精准的用户群体和富含创意的营销方式,让他也成为广告赞助的宠儿。据了解,2015年同道大叔营收的5000万元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广告。

然而,同道大叔并不满足于凭借流量收点广告费,我们熟悉的同道大叔也远不只是一个微博、一个公众号。2015年4月,同道大叔创立深圳市同道大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在之后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创东方资本等多家顶级机构的投资。目前它已成为一个包含新媒体服务、影视制作、电商以及衍生品开发的泛娱乐文化集团,其旗下有道仔传媒,同道生活,同道制造,同道影业,同道服饰,同道互动等多家控股子公司。

前不久,同道集团打造的全国首家线下实体店——“同道咖啡” 在上海正大广场开幕。

显然,同道大叔早早地意识到了有限的内容产出能够承载的广告是有限的,广告变现天花板太低。把自己IP化,尝试各种变现途径的同道集团,未来或有更大的商业潜力。

而在国外,最受欢迎的星座博主莫过于苏珊·米勒。她是美国最知名的占星师之一,中国星座迷称她为“美国神婆”。每个月,全球都有超过 600 万人次围观她在占星网站对每个星座进行的性格分析、占卜吉凶。   

她的第一本占星书《时间的阐释》刚一面世就很快卖光,成为绝版。1995年,时代华纳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拓者”,苏珊·米勒在该网站开设专栏“占星地带”,“开拓者”每月付给米勒 1000 美元的稿费。

之后,她推出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占星区网站(Astrology Zone)。由于该网站每月发布的星座综合运势预测非常准确,使苏珊·米勒受到了来自全世界范围的赞誉。她的网站每月的浏览人数达到600万以上,页面浏览量(PV)达到1700万。

除了经营自己的网站,米勒同时为多本杂志撰写星座专栏。她先后出的六本书,都成为畅销书。

18 年前,《纽约时报》曾用整版的篇幅来对她进行报道,该报记者对她进行了半年的研究及采访,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如果真的可以预测未来,那么苏珊·米勒数年前却没有预料到,互联网能让她的财富增长,并享受像好莱坞明星一样的待遇

“星座文化”是如何喂饱内容创业者的?

著名博主的短期内获取的巨大财富,不由得让人们好奇,内容生产者们到底是如何利用“星座文化”赚钱的?

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在于,某一市场出现并发展的前提是,买方持续、坚挺的需求,加上卖方长久、多样的供给,两者进行良性互动才能共同促进市场繁荣。

在微博上搜索昵称中含有“星座”两个字的用户,搜索结果显示有205179名,排在搜索页面前几页的,大多数都是几百万的粉丝量级,最少也有20万。

而在微信这个相对封闭的平台上,以“星座”为标签的公众号有14719个,且排名靠前的50个中,新榜指数最低的为855.9。这个指数水平足以让大多数内容包含“星座”的公众号排进所有微信公众号的前500名。

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西方占星学中的“星座”概念在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改良之下,已经从一种外国文化发展成为新式“俗信”的本土“星座学说”,直至转变为当下的“星座文化”。低门槛、强社交属性、感性主导、标签化和高度娱乐化的特征,让“星座文化”成为一种极为流行的亚文化。

2012年之前,“星座文化”这个概念在学术界文科类别的研究中一直较为冷门,且研究者多从“星座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或利用社会学或心理学理论解读“星座文化”流行的现象。直到2012年才出现了第一篇分析“星座文化”的文章——《星座文化的商业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在所有研究星座的文科类资料中,和“星座”同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青少年”和“校园”。青少年化、女性化已经成为星座相关事物的标签。

而内容生产者,市场上的“卖方”,在商业化的路径上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同样是网红,只不过是依靠生产星座文化相关的内容而出名的网红而已:

一为利用自己的人气,采用常见的网红变现套路——开淘宝店、卖书、卖广告等。软文植入、品牌营销、电商成为了这类内容生产者最直接的赚钱方式。

二为将个人品牌IP化。这个方式是最大化网红价值,且保证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对转型节奏的把握要求得极为严苛——网红和用户之间存在蜜月期和影响力的峰值,在持续长时间曝光后,审美疲劳会自然而然地将用户的注意力分散,内容生产者也将进入瓶颈期和模式化,即便需求客观存在,用户群体也会逐渐放缓增长速度并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字范围。过了或者还未抵达峰值时的转型都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前者会固化产品形象,后者不利于品牌辨识度的形成。

同道大叔成功转型的一大原因在于,大多数星座博主只是在进行内容生产,而同道在内容上,还加上了漫画形象。单独因内容或单独因漫画已经足够让人出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同道在初期的品牌传播上获得了极大的红利。受益于本身带有附加值的漫画形象+星座内容的传播模式、与粉丝积极的互动和主动且多样的转型尝试,同道大叔在品牌IP化的道路上走得风生水起。

但另外一方面,星座内容生产面临同质化、知识含量低、抄袭侵权严重的窘境。具有原创内容能力的博主数量有限,排列组合虽然能生出多种变化,但本质上也不过常见的感情、事业、性格三方面。漫画+文本的方式给了同道红利,同时也给了他镣铐——漫画本身对文本就有一定的要求,二者结合起来的内容生产较之纯文字或纯漫画生产更容易产生瓶颈。

不过略显讽刺的是,经验永远是为后来者准备的。对于疯狂扩张野蛮生长的早期国内互联网淘金者而言,谁能获得用户,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内容或者渠道,都是为了获得流量而使用的手段。有了流量,剩下的自然就是如何赚钱了——野蛮人赚得快速又粗暴,聪明的人赚得更多更持久。

而不管聪明还是野蛮,现在,这波胜利的果实早已被他们收入囊中。

本文著作权归刺猬公社(公众号:ciweigongshe)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