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在宜家|为什么他们都在宜家的床上睡觉?

每日人物
摘要:在宜家,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微妙默契在开放的卧室里形成。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文 / 王永婧
编辑 / 周欣宇
(一)
中午的宜家,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射灯和价签笼罩下的样板间里,一对中年人睡得正香。鞋子脱在床边,男的盖着购物袋,女的钻进被窝,呼呼的鼾声在整个床品区回荡。
多数路过的人自觉地不走近他们的“家”。一个大婶面露惊喜地问身边人:“可以在这儿休息啊?”
随后1小时中,这张宽大的马尔姆床又招待了哄孩子睡觉的一家四口,以及畅想未来的小情侣。睡觉的标准姿势是捂脸和捂眼。胳膊挡住光线,世界与我无关。
随着“葛优瘫”在微信上风靡,在宜家蹭睡也收获了专属名词“宜家瘫”。

图/王永婧。
曾有媒体报道,每到工作日的中午,就有大批周边写字楼的白领到北京四元桥宜家午睡。上海甚至出现了专门在宜家聚会的老年人俱乐部。几十甚至上百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每周两次占据宜家餐厅,吃着自带的鸡蛋、橘子,喝着宜家提供的可续杯咖啡,一整天一整天地为自己相亲。
宜家倒是很大方。香港宜家专门举办了活动,邀请顾客穿着睡衣到宜家睡上一晚。床垫样品上一直有鼓励试睡的标语,宜家管理人员也通过媒体大方表态,希望喜欢在这里睡觉的人有一天会把床垫买回家。
但至少在这个工作日的中午,睡眠似乎比床垫更有吸引力。
祖孙三代走进配有开放式衣帽间的卧室。把孩子往样板床上一放,喂水、换衣服,然后妈妈奶奶一边一个躺好,准备开始一场正经八本的午觉。
结果孩子没睡着,奶奶睡着了。妈妈把孩子抱到外边哄着,奶奶打斜躺着,被子蒙着头,运动鞋搭在床沿外。有人来看床,左右翻着床垫,老太太挪动了一下,看床的赶紧说:“没事儿你躺吧。”说着走开了。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原则上不允许顾客在样品上睡觉。他们曾想用大喇叭喊话提醒,但又觉得“太low,像菜市场卖菜的”,只好作罢。
取而代之的,是工作人员无休止的劳动。他们一次一次把被子铺平,再把床单的边角用铲子塞进床垫下。“我估计每天最少有1万人来床品区,刚整理完,一转身就又有人躺下了。”一名工作人员说。
据外媒报道,早在2013年,中国宜家商场的工作日平均客流量就已超过1.5万人,周末往往在2万5到3万之间。近年来,中国成为宜家成长最快的市场,全世界最大的10家宜家商场中,有8家在中国。
这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宜家的宽容。有外媒评论称,“中国人愿意在宜家闲逛,但是他们现在也愿意花更多的钱了”。

图/王永婧。
(二)
过了12点,空气中充斥着浓浓的午休氛围,人们倚着卧着刷着手机,像在家里一样准备入睡,但并非人人都像在家一样脱了鞋。
有人直接穿鞋躺在床上,有的已经睡着,脚危险地搭在床边。床品区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天整理床铺几百次,换得最勤的是被子。鞋印、食物渍、口水都很常见,脏了的被子就不再出售了。
一个害羞的大姐没有睡在床上,而是选择了背对过道的沙发,用黄色购物袋盖着肚子,努力瘫成一个舒服的姿势。
除了购物袋,宜家柔软的小黄狗也是人们喜爱的睡觉单品。它们被拿到床上、沙发上搂着、枕着,有的被睡过之后留在沙发上,又被接下来攀爬的熊孩子一脚蹬下。
两个男孩爬过沙发靠背互相追逐着,两个年轻的妈妈微笑着坐在一边。两个打扮入时的姑娘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掏心掏肺地聊着“是不是我感情太不外露了”。独自等待的男士手握手机满脸恬静,在沙发里一窝就是几个小时。他们往往是被在附近商场购物的老婆“寄存”于此。
广播响起:“顾客朋友们,请不要在沙发上休息、睡觉,请您到一层或餐厅休息。”有人起身离开,没过多久,空出的座位又被别人坐满。
两个姑娘互相倚着坐在样板间沙发上,打着呵欠,困得眼里溢满了泪水。黄头发的姑娘有些腼腆地说,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房子,希望能来宜家做全套的设计。“但是太贵了。”这个做销售的姑娘搓着胳膊说,“得是非常小资的人能买宜家的东西。”
尽管短期并没有买的可能,她能说出宜家各种柜子和床的价格。眼下,她自己在宜家买的最大的商品是一张床垫。
“北漂嘛,一涨房租就得搬家,搬了六七次了。”黑皮肤的姑娘指着同伴笑,“她曾经在宜家买了一箱子盘子和碗,但是一次都没用过。”

图/王永婧。
(三)
在床品区工作久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来蹭睡的——“带着吃的,一早就进来,没走几步就躺下了”。对这些人,他的感情有点复杂。“谁都有难处,”他若有所思地说,随后笑笑,“要是有一天我不在宜家工作了,我也想来躺一天试试。”
《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分析了中国人在宜家睡觉的原因:“很多家庭都是三世同堂,所有人吃睡住都在同一个屋檐下,全家只有一两个房间,根本难以顾全隐私……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呆在家里,不如到宜家的豪华双人床上躺着。”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隐私”几乎是个奢侈的烦恼。一个北京姑娘陪朋友买家具,逛累了就坐在沙发上睡一觉。
她不喜欢熊孩子的吵吵闹闹,也不喜欢推推搡搡的人群推车,但是相比在家听父母唠叨,这个北京大妞宁愿在宜家躺会儿。
另一对年轻夫妇也是为了父母逛宜家。他们并没什么要买的东西,把孩子带出来目的就达到了。平时两人上班忙,父母从山东老家过来帮着带孩子,周末好不容易脱手歇歇。
孩子逛累了,在样板床上睡着,妈妈倚在床头坐着。“我不能躺,太不自在了。”这个30岁的公务员一边轻轻擦去孩子的口水,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说:“以前在新闻上看见有宜家瘫,今天我也成瘫的一员了。”
另一边的儿童区域,孩子们叫着抢着玩玩具。一个4岁半的女孩儿守着999元的儿童厨房玩儿,咣当咣当地拉扯着玩具微波炉的门。
她胖乎乎的爸爸费力地缩在一张儿童床上,床短了一截,他两脚有些不舒服地伸出床外。“咱们走吧,再不走我要打呼噜了。”他对妻子说。
坐在儿童小凳上的妻子眼睛也要睁不开了,懒洋洋地劝丈夫睡一会儿。于他们而言,回家更累,“床上地上都是她的东西,连成片,拼图扔得到处都是,1000块的!”孩子妈看着穿鞋从儿童床上跑过的女儿,露出温柔的笑容。

(四)
事实上,中国人把宜家当做主题乐园的做法几年前就引起了外媒的注意。有美国网友留言说:“看了这样的新闻,我们对自己随便把可乐杯放在宜家柜子上的做法,突然没那么内疚了……”
不过,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睡觉的能力,还是令外国人折服了。一个在华工作过的德国人收集了中国人在各种场合睡觉的照片,创办了“沉睡的中国人”网站。除了宜家的样板床,人们还在板车、石墩、楼梯等各种匪夷所思的物件上沉睡。
在宜家,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微妙默契在开放的卧室里形成。有时工作人员整理旁边的床铺,敏感一点的人就起身走了。更多的时候,面对瘫在床上的人,反倒是购物者有种误入别人家的尴尬。
一个短发母亲满脸安详地在样板间客厅玩着手机,孩子在身边的沙发上睡着了。有人进来试坐、说话,她抬起头来,对影响孩子睡觉的闯入者抱以责备的目光,生生瞪走了来人。
商场里仿佛撑起了一个个小型结界,各种轻薄的布料发挥了远超自身能力的作用,主要用来传递“闲人免进”的信息。
一个刚刚睡醒的年轻妈妈,拉起样板间的透明蚊帐,开始给孩子喂奶。自然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几步以外的母婴室着实有些多余。
一对情侣挤在样板间窗边的单人沙发里,扯过窗帘盖住上半身,只露出4条重叠着的腿。
一个样板间里,一对小情侣坐在床边说着话,打打闹闹,聊着聊着躺一会儿,起来再聊。周围人来人往,并不影响他们满脸的甜蜜。
另一对小夫妻安静地在样板间坐着,他们的新家和这里差不多大,两人想找一找布置新家的灵感。
一个年轻的妈妈看着他们露出了微笑。她说自己也曾非常喜欢宜家的样板间,那时刚毕业留京,和同学合租。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反倒不想在这买家具了,“因为家具要用很长时间,想买质量更好的”。
本文著作权归每日人物(公众号:meirirenwu)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