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黄海沉船为甲午海战致远舰

黄海沉船为甲午海战致远舰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去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篆书“致远”二字,确认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丹东一号”沉舰为北洋舰队致远舰

铁证|出水瓷器碎片成致远舰直接证据

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丹东一号”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经过一个多月的水下摸索,水下考古队已打捞起一百多件文物。让考古队员没有想到的是,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铁证。考古队员们对最新打捞上来的瓷盘碎片进行初步拼接,随着圆形瓷盘的形状被大体拼出来,盘子正中间一个并不明显的图案字样出现在眼前。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说,拿起来斜着光仔细看才能看见,中间就是“致远”的繁体字。

周春水表示,这样直接写明“致远”两个字的证据在“丹东一号”的考古进展中还是首次,这等于提供了“致远”舰确切的直接证据。

周春水介绍,“致远”舰和姊妹舰“靖远”舰都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配备的全套餐具也是特别定制。出自“靖远”舰的一组餐具,盘子中央部位标明船名“靖远”。以此作为对比,瓷盘碎片经拼接后出现的同为篆书的“致远”标记,就成为了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2yH0-fxieymv7703116

进展|泥沙中打捞出大量沉船文物

考古人员除了在水下对船体周围抽取泥沙之外,还从泥沙中打捞出大量与沉船有关的文物。周春水介绍,相关文物有60余种100多件,主要分为3大类:船载武器、船体构件和船员生活用品,其中包括10管格林机关炮及子弹、望远镜目镜、毛瑟步枪子弹、引擎室残片、船上的铁链,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钱币也陆续被提取。

周春水说,今年以来出水的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考古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并且为了保存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

364

链接|“丹东一号”身份之谜

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丹东黄海海域,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121年前,清北洋水师有4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2013年11月、2014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该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重点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4年8月至10月,两机构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等。

背景|甲午海战 致远舰奋勇迎战终沉没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致远号巡洋舰管带,他曾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1894年,中国黄海海域爆发了中日甲午大海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动力战舰的大规模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时间之久,在世界海战史上罕见。9月17日,清北洋舰队在大东沟附近遭遇日本联合舰队,战斗由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打响。虽然在战斗中重创了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但是很快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中弹,全舰起火。

随后,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形成夹击之势。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为了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突然冲出队列,冲向敌军旗舰“吉野”。

就在距离“吉野”还有一公里处,致远舰突然发生大爆炸。管带邓世昌落水,却拒不接受救援,他的爱犬太阳本来已经被救起,看到主人还在海中,又跳下去游向邓世昌,最后邓世昌抱着自己的爱犬一起沉没海面。

最终,致远舰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二百余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邓世昌的45岁生日。光绪皇帝亲笔手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并破例赐予邓世昌“壮节”谥号。

大东沟海战共持续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都沉没在交战海域,四艘战舰的指挥官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及七百余官兵为国捐躯。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京华时报、观察者网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