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批"办寿宴需满70周岁"

新浪热点
摘要|近日,一则四川巴中通江县的政府通知引起巨大争议,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规定,群众办寿宴需满70周岁。通江县回应称,《通知》的出台是老百姓的希望。

被批|新华社:“管太宽”规定该歇歇了
摆酒太凶,这种风气应该管管。但一纸通知又引起民众不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徐松林认为,对于民间习俗或习惯,给予硬性规定和处罚是不合法理的,“选择什么时候办寿宴是老百姓的私权,政府行政上是没有权利干涉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表示,依法治国是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不是说政府觉得是好事就能管,一定是要有法律依据和授权,否则就是对老百姓的生活进行干预。这一通知就是超越职权、于法无据。”
贵州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姚贵阳认为,宴请作为传统习俗,“人情往来”无可非议,但近年来摆酒变得越来越铺张浪费甚至成了敛财方式,脱离了传统民俗本意。“实际上不少民众也希望这样的风气能够被刹一刹,但改变民间陋习,政府用‘一刀切’强势推行操作性并不强。”
这些接二连三出台的“奇葩”规定,实际上是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的惯性思维,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但形式未免简单粗暴,从而饱受诟病,仅以一纸通知、而不探索更好的解决之道,也难免有惰政之嫌。对此,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建议,“堵”不如“疏”,移风易俗决非“下禁令”能解决,当地应做好深入调研,加强引导,并以崇清尚俭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新华社)
新规|办寿酒则要求老人年龄70周岁
通江县政府网站显示,《通知》发布于7月24日0时30分,《通知》中除了对国家公职人员酒席范围界定进行了规范外,还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允许举办的酒席范围进行了界定,规定了可以操办的酒席包括婚嫁酒、丧事酒和寿酒等三类,而办寿酒则要求老人年龄70周岁及以上,每间隔十年可操办一次;除此三类之外,升学、满月等则一律不允许操办酒宴。
回应|符合县情也是老百姓的希望
对此,今天下午通江县委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通知》的出台是建立在当地的具体县情上,也是老百姓的希望。
该人士称,通江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居民收入并不高,但却要时刻负担高昂的人情往来费,“现在一般都是200元起,而且场次很多。”该人士以自己为例,称自己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一次最低200元的人情费,自己的工资根本负担不了几次。
“子女考上大学,也不说考哪里的大学,就通知你,你还不得不去。”该人士说,不仅如此,还有出现过称要乔迁办酒的,可大家根本不知道房子买在哪里,而像老人立碑、孩子满月等酒宴也很多,陷入无限恶循环的怪圈。
该人士强调,出台这个《通知》是基于当地一个乡镇的做法,“最早在空山乡推行禁止那种滥办酒席的作法,村民比较满意,就慢慢推广到其他乡镇,被村民广泛接受。”该人士说,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才发出了该《通知》。
该人士表示,该《通知》出台,公职人员要严格履行外,对于百姓,处罚不是主要,主要还是对老百姓做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
看法|有人支持有人并不看好
1、摆酒太凶,这种风气该控制
“现在有些地方办酒根本就是乱整。”对于这次县上发布的这则《通知》,当地人杨德英则表示支持。据杨德英介绍,在乡镇上,各种办酒的名目太多了,平时手上稍微有点钱,基本都送了出去,钱都花到了宴席上,被吃掉了。
“办酒明目多不说,人情也送得越来越高。”当地人朱坤告诉成都商报记者,1995年,朱坤爷爷去世时办丧酒,村里人大多送的是1元、2元,最亲的亲戚都才送10元钱。而现在,即使是在农村,100元也送不出手,至少是200元起价,再高简直没上限。“长此以往,谁受得了?”
2、办个酒还要审批 很难执行
“这个通知规定得太死了,我觉得很难执行。”当地人袁明信今年60多岁,三年前在通江县城购房从老家搬来居住。袁明信表示,以前在乡下时,也没少受到酒宴邀请的困扰。但是通知中对老百姓办酒规定得太细了。“老百姓办个酒还要审批,太麻烦。”袁明信称,现在按照规定需要70周岁才能办,估计光是这一点就很难执行。
朱坤也称,泛滥的办酒宴确实需要控制,但对于这次出台的通知,可操作性不强。“办寿酒要70岁,而且隔10年才能办一次,说个不好听的话,有些身体不好的老人一次可能都办不成。”朱坤认为,办酒宴的泛滥还是得靠市民本身的自觉性。
(新浪新闻综合新京报、京华时报、成都商报等媒体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