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华人教授:国内打压奥数很可笑

华人教授:国内打压奥数很可笑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2015年,中国的奥数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儿”:在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队不敌美国队,后者时隔21年后再度夺冠;2015年起,高考取消奥赛加分,此前,奥赛获奖者的高考保送资格已被取消。比赛的胜败只是一时的,而高考取消奥赛加分则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卫冕失败|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不敌美国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7月4日至16日在泰国清迈举行。本次奥数竞赛中,美国队的总分是185分,中国队拿到181分。相比第三名韩国队的161分,中、美的总分大幅领先。

听惯了“打倒万恶的奥数”、“奥数就像过街老鼠”、“奥数危害甚于黄赌毒”等声音,看惯了“中国专注奥数冠军20年”的桥段,忽然间的一次“中国不是奥数冠军”的新闻引发了无论国人的关注和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正确的价值回归,认为这有助于改变国人尤其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奥数成绩的过度崇拜;也有人认为,这是教育部取消奥数加分之后的必然结果——既然高考不加分了,那么也便没有多少高中生在奥数方面用力了。争冠失败,也便有了一个看似无比恰当的理由。

取消加分|“奥数热”将趋于理性阶段

2014年,高考保送生政策调整,只有进入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才具有保送资格。5个竞赛学科的保送人数从获省级一等奖的四五千人次,一下子降至进入国家集训队的260人。如今又取消了奥赛加分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认为,学奥数的人可能会因此减少,但真正有数学天赋的同学会继续学下去。

在熊斌看来,高考取消奥赛加分无疑会降低奥数学习的热度,但让奥数少一些功利性、回归正常化,也是一件好事。“就像学音乐等其他特长,即使没有保送和加分,也有人会去练的”。

奥数名师|别让中国数学“躺枪”

“因为奥数,连带着数学也变得灰头土脸的。如果数学教育依旧这样下去,我们跟美国奥数的差距还会加大。”数学特级教师王金战说。

在奥数风生水起的年代,王金战几乎是个神话:这个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曾带过的一个班有37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有10人被牛津、剑桥、耶鲁等名校录取,他所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屡创佳绩。

现在,奥数在一轮轮的改革下,终于不再那么风光。

“很多人不真正了解什么是奥数,甚至觉得数学只要难一点儿就是奥数了。”王金战说。

按照这样的逻辑,“禁奥”同时带来的就是降低数学的难度。

王金战介绍,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作用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它应该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

但是现在的数学为了迎合“不难为学生”的潮流,正在不断地淡化数学的味道。

华人教授|国内打压奥数很可笑

冯祖名祖籍天津,15岁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8岁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去美国后,他也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他看来,东西方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目的。“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考试压力都很大,但是没有人问你考这些试到底是要干什么。大家建立的意识就是成绩好能进好大学,然后就能够有好出路。但是这个在美国联系的很少,这里的好大学也有很多没有飞黄腾达的毕业生,但好在美国并不是以这个标准评价一个人的。”

“所以国内打压奥数是很可笑的,等同于头疼治脚。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以考试为目的。” 冯祖名说。

  • 无须对“奥赛失利”解读太多

    就单纯一次考试失利,就断言“中国学生不玩奥数了”显然有失偏颇。

    查看详情
  • 奥数加分取消报班热度仍不减

    奥数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家长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思让孩子去学奥数的?学奥数的路上真的没有乐趣吗?

    查看详情
  • 奥数与童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在政策年年变,评价体系并不稳定的小升初模式下,家长不得不抓住每一根可能管用的稻草。

    查看详情

结语|奥数,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升学选拔的重要标杆,到一纸纸禁令,这些年奥数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承载了很多不该它承载的东西。奥数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对于教育者而言,也不应一刀切下判断,没有哪种教育适合所有人,也没有哪种教育不适合所有人。

教育需要更加理性的对待,奥数也同样。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中国青年报、新浪专栏观察家王传涛等综合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