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中国人赴缅甸违法伐木获刑

新浪热点
摘要|7月22日,缅北中国伐木工一案进行终审宣判,有关媒体报道缅甸判罚153名涉案人员最高刑罚终身监禁,另2名未成年人被判处10年监禁。但据中国驻缅使馆了解,实际情况为150人被判20年徒刑,1人因藏毒被判35年,2名未成年人被判10年。
官方核实|150位中国伐木工被缅甸判刑20年
据缅甸中文网报道,155名中国伐木工人起初被警方以国民财产保护法6(1)条例起诉指控,后更改以公共财产保护法起诉指控,经过警方长时间调查取证及法院审理,最终法院判决有罪,并以影响恶劣为由判处了最高刑罚。缅北中国伐木工一案辩护律师吴Hkin茂称,“7月22日,法官进行了宣判,涉案人员155人,其中有两人尚未成年,只有17岁,因而判罚10年监禁,其余153人均被判处终身监禁。”
中国驻缅使馆称,已注意到有关媒体报道缅法庭判处153名中国伐木工终身监禁,已派员飞往密支那加紧核实,“目前,据我们侧面了解,缅甸法庭所判非‘终身监禁’而是有限刑期,150人得刑20年,2名未成年人被各判10年,1名藏毒者得刑35年”。

被缅甸警方抓获的中国伐木工人
中方交涉|判刑过重 系被不法分子蒙骗
驻缅使馆称,“这些中国伐木工人,被中国和缅甸的不法分子蒙骗冒然进入缅甸从事违法的伐木作业,现在身陷囹圄,处境堪怜,我们认为即便判20年都属于量刑过重。目前,我馆已经向缅方提出严正交涉。”
伐木协议|中国木材商成缅甸地方军阀财源
据早前中文媒体报道,被捕伐木工人大多是为中国老板雇佣,从中国境内去到缅甸打工。中国木材商人与缅甸地方武装签订协议,开发矿山森林,成为地方军阀的财源。有中国商人称也给缅甸政府军交过钱。但缅甸中央政府不承认该类伐木协议,并视其为走私。
实际上,中国老板与缅北实际控制者之间的伐木协议不被缅甸联邦政府承认,造成中国工人被指非法伐树的案例已多次发生。
逃离缅北|连夜出逃翻山3天躲抓捕
除了这155人,更多的中国工人在获知抓捕消息时连夜脱逃,翻山越岭徒步数天,才得以安全回国。34岁的侯兴(化名)至今清楚地记得,1月3日凌晨他们听说缅军来抓人时,数百辆货车同时往中国方向跑的混乱场景。
司机郭凯(化名)称,当时数百辆车都急着往中国开,有的车要掉头,不少车还发生碰撞,场面一片混乱。同一时间,在货车司机滞留点缅甸一侧的木料场,近千名司机、伐木工人也四散逃开。
侯兴等司机慌乱中驾车朝中国开,但因车辆太多,速度非常慢,“五六个小时才走了六七公里,之后就走不动了。有人从前面跑过来,说缅军正在前面设卡抓人”。
郭凯回忆,大家赶紧下车,跑进离公路约1公里的山林里躲起来。不久,一架缅方直升机飞到,沿着车队来回低空盘旋。
司机们又往山里跑,郭凯带上了进出境机动车辆申报单、机动车辆(船舶)入出境查验卡、中缅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还有一条毛毯。侯兴还把一路上给当地武装、村民交钱的凭据也带上了。大多数司机没来得及带行李,证件也落在了车上。
一路上,他们也在尝试通过手机联系老板,但中国的手机在缅甸信号非常弱,担心被缅军发现,也不敢到高处找信号。上午11点左右,反复确认附近没有缅兵后,几个人一起跑到山梁上找信号,终于联系上了老板。
1月5日下午6点多,在徒步翻山两天半后,一行人终于见到了接应的翻译,之后被一辆越野、一辆皮卡接到附近一处叫昔董坝的地方悄悄住下。1月6日,被缅甸政府军收编的几名民地武士兵驾车送司机们回国,“他们把军帽放在挡风玻璃下,一路不敢停车,闯过好几道关卡”。
20多人直接被送到了中缅友谊隧道内。走出隧道就是中国,逃难3天后,侯兴等人回到了猴桥镇。

图为缅北中国商人伐木营。环球时报
新闻背景|中缅边境木材交易链
缅甸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云南则木材厂商遍布,中缅边境木材交易链条由此催生。
朱逸是云南昆明的一名木材商人,他向记者还原了中缅边境木材交易的链条。链条的开端是木材商人,缅甸地方政府、伐木工人、木材运输司机、买家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
朱逸介绍,缅甸北部森林、矿产、玉石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都控制在地方,木材商“看中”一片森林后,会和缅甸地方政府谈价钱。然后这片森林里的树木就被他们包下来,俗称“包山”。
木材商们做生意主要是在云南昆明,但去缅甸伐木的工人则主要来自腾冲、德宏、保山等地区的农民。在这些地方,伐木已经形成一种行业,伐木工人需要学会辨识珍稀树木(不能砍),需要有砍伐技巧。“包山”后,朱逸会联系伐木场组织工人去缅甸把包下来的木材砍伐并运送回来。
朱逸木材交易的终端是江浙沪地区的客户。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红木供不应求。缅甸政府规定2014年4月1日开始禁止原木运出境是原因之一。另外,他认为木材本身是需要一个较长生长周期的,砍伐一片就少一片。
朱逸说,位于云南的中缅边境,到缅甸伐木、做木材运输边民确实不少,他们是边境木材交易链条上“最前线”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环,但是比务农更可观的收入吸引着他们不断地冒着风险跨越国境。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京华时报、环球时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