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中国人为什么爱看炫富真人秀?

中国人为什么爱看炫富真人秀?

新浪热点

关注

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转型升级、改进提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此外,广电总局还强调要避免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不能助长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风气。

其实,真人秀并非艺人一厢情愿地在找“出口”,而是这种形式可以迎合观众的窥私欲和虐星心态,并有效吸引资本。正是这种需要,让明星的身价顺势水涨船高。

 高片酬:明星出场费动辄千万

业界有这样一句大实话“现在好的电视剧都很难找到优秀的男演员,几乎都在综艺节目里”。放眼电视综艺圈的明星阵容,综艺节目的大排场简直赶超国际电影节红毯范儿,成龙、冯小刚、姜文、黄渤、周迅、邓超、黄晓明、赵薇、刘烨、范冰冰、李冰冰等几乎国内所有的一线电影明星都出现在了今年的综艺圈,他们带领国产真人秀走上了高大上的明星大片时代。

对于明星而言,加入综艺意味着日入斗金。近几年,明星们的出场费千万起价。章子怡2013年以1200万的价码加盟《中国最强音》,两年来出场费水涨船高,现如今一线明星加盟综艺几乎都是3000万综艺片酬,再加上真人秀户外综艺,明星至少5人起,制作方有苦说不出,甚至有节目“拍一集亏一栋楼”。

担任跑男团队长的邓超在参加第一季节目时,曾被曝出片酬为600万,而在今年第二季节目时身价翻倍总共12期节目要加达1200万,单集片酬达到百万,相比韩版跑男团队长刘在石每期6万人民币,简直就是蚊子与大象的存在。

跑男的其他成员也收获颇丰。Angelababy、王宝强各800万,郑恺、李晨、陈赫都是400万,王祖蓝200万,一季的明星出场费总和直指5000万,

连续四年坐稳了《中国好声音》评委板凳的那英,出场费一路飞涨。有消息称,2014年作为好声音三朝元老的那英身价达1600万到1800万,相比之前风传的1000万几乎翻了一倍。在那一季节目中,那英每集造型费高达14万。动辄身着价值十几万的华服,显然,这些费用相对于高昂的导师身价来说,可谓不值一提。

身价水涨船高的除了那英,还有汪峰。导师汪峰的身价从一开始的500万一路飞涨到1200万到1500万。

最新的《中国好声音》由于周杰伦的加盟而备受瞩目,由于周杰伦太受爱戴几乎每位学员都会选他,因此被调侃栏目应该改名作《我选周杰伦》。虽然节目宣传总监陆伟一再否认周杰伦在第四季中的出场费是天价,并称“导师不是靠钱砸出来的”,但照往年的数据来看,周董的出场费不会少于2000万。

不少港星也凭着上内地真人秀而风生水起——袁咏仪张智霖这一对,逗比夫妇欢乐多、上节目完全没有架子,广受粉丝追捧。坊间对他们片酬的猜测也很多,大公网给出了3600万的数字。

最夸张的片酬被颁给了黄渤。身为影帝,黄渤首次加盟真人秀片酬就达到了4800万,平均每期400万,不输拍电影。天津卫视《老板变形记》的嘉宾史晓燕曾曝料称:“四千八百万,要是我我也不演戏了。所以我认为这个风气实在是太槽糕。”对于这些传言,黄渤方面工作人员只是表示外界有很多不同版本,他们并不清楚。

不论这些数字的真假,可以肯定的是,真人秀诱人的片酬,足以让不少明星怦然心动。比起拍一部影视剧长达数月的辛苦,综艺节目工作量小得多,但宣传推广效果却颇佳,而荧屏走红、话题傍身后,明星顺势被推高的身价还能助力其在广告代言等方面再捞一笔,何乐不为?

 金主有钱任性,就是要请大牌

其实纵观各大电视台的每次广告竞标,央视、湖南卫视等能屡刷纪录,全都仰仗不差钱的金主。道理很简单,国内资力雄厚的大企业数量众多,但能够宣传曝光自己的平台却不多,特别是有价值的平台。

以湖南卫视2015年广告招标会为例,湖南卫视当天拿出2015年部分黄金广告资源进行现场招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和新节目《偶像来了》的现场冠名签约,三个项目冠名费达10.5亿,而比起《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两档口碑成型的栏目,某手机品牌挥豪4亿拿下还未正式现身的《偶像来了》的冠名费,成为最大亮点。

这类投放就属于对“有价值的平台”的投放,一方面源自双方信任度,另一方面也代表企业对湖南卫视平台实力的认可。正如广告人士分析,比起常规栏目,新节目从未有标签和印记,如果开播即火,对品牌的推广力度更强。而湖南卫视近年来推出的一众新节目都鲜少失利,也让广告商愿意尝试。说到底,烧钱是为了更好地赚钱,猛砸广告的背后是企业清晰的战略意图。

观众:人人都有窥私欲和虐星心态

当离婚消息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柏芝要参加《明星到我家》变身农村媳妇时,观众除了看这位以往黑超遮面带儿子被狗仔偷拍的明星是怎样下田锄地、摘玉米、喂猪食的,更希望了解的是她的私生活。

张柏芝也很配合的在节目中谈到了和谢霆锋从相恋、结婚到离婚的经历。谈到爱情,她有些哽咽也有些激动:“爱情来了真的挡不住的,因为我就是那种人,我爱一个人,我不是单单爱男朋友那么简单,我所有人都爱,宠物也爱,一爱我就投入进去,我不会计算爱情,如果你要计算,那个爱根本就不是爱。”她还谈到儿子,甚至再嫁时会带老公看望节目组里的“公婆”。对于这些,无论节目组还是明星本人,皆可谓做足戏份。

偶尔,节目也会将肉体作为卖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视人曾参与浙江卫视家庭亲子真人秀《人生第一次》的录制,当时第二季的参与嘉宾有以性感美艳著称的钟丽缇,节目组就曾反复讨论怎样剪辑钟丽缇的洗澡镜头,“虽然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噱头,让观众有偷窥欲望,说白了,谁都有好奇心甚至阴暗的一面,不然让林志玲挑粪干吗呢?让明星穿泳装跳水展示身材干吗呢?还是会有优越感、会爽到吧?”

将女神拉下神坛,用人间的烟火气熏陶一番,正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最典型的莫过于Angelababy。参加“跑男”前,她是宅男女神。有分析人士表示,当优越的女神成为跑男团的“普通”一员,也要披头散发挑战指压板的尖叫、被弹射椅无情扔进泳池湿成落汤鸡、为完成任务在韩国狂吃鸡爪导致下巴走形,面对这样一位“囧态百出”的女明星,观众的虐星心理得到了满足。

“明星受虐”的真人秀有助于维持热度。在《一路上有你》中,节目里田亮、叶一茜灰头土脸一次要运送30斤蜂窝煤,赫子铭、何洁夫妇变身路边最普通的洗车工,张智霖、袁咏仪说着港普被发配到酒店后厨切肉帮工,但节目收视率却蹭蹭上蹿。

如果让节目组官方发言,请明星上真人秀的理由大概会表述成“真实是明星最值钱的状态,我们就是要展现他们光鲜神秘之外的另一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明星真人秀上真人秀迎合了人们的窥淫欲和虐星心态。而从某种层面上说,这其实就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

 论真人秀,中国人比美国人善良太多

美国的媒体上能看到铺天盖地对真人秀的讽刺,近几年比较有名的如《与卡戴珊同行》(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泽西海岸》(Jersey Shore)、《蜜糖宝贝》 (Here comes Honey Boo Boo)、《比佛利娇妻》(Beverly hill housewives)都是各种脱口秀、电影、电视剧、单口相声演员讽刺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这些秀仍然在美国风靡。

真人秀明星运动写真

绝大部分美国人,对这些真人秀都是边看边骂。一边骂美国扭曲的价值观,一边看得带劲。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社会早期的游乐场的怪胎秀/畸形秀(freak show)。里面种种残疾的形象或者装扮成奇形怪状的形象的人,已经不再是人本身,而是被选中作为景观(spetacle)来供人娱乐。而站在台前看这些景观的人,浅层次是对古怪事物的好奇,而一旦超越了好奇心,深层次则是对自己不是对方而感到庆幸。 

而随着娱乐业的发达,怪胎秀改头换面登上了电视。这里的畸形已经不再是身体上的畸形,而更多的是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畸形。当然不变的是人类对自己不是畸形感到庆幸从而转化成嘲讽的快感。当然低端的如《蜜糖宝贝》,核心还是让大家嘲笑一对体型肥硕的但参加各种选美的乡巴佬母女,这类节目为广大正常体型、居住在城市的人提供笑料。至于《泽西海岸》,核心是让大家嘲笑意大利后裔的新泽西中低阶层青年,这类节目为广大非新泽西,非意大利后裔,中高产阶级提供笑料。而《与卡戴珊同行》这类节目,核心是嘲讽放荡的/高产阶级的荒诞生活,于是可以为广大中低产阶级提供笑料。

除了电视剧之外,比较火爆的访谈类真人秀如莫里波维奇秀(Maury Povich)或者杰里斯普林格秀(Jerry Springer)的核心是揭露各种家庭纷争,往往结局会出现各种大逆转,比如DNA亲子鉴定或者夫妻反目台上掐架等等。这些节目是更加赤裸裸地让观众从咒骂嘲讽中得到快感的畸形秀。人们通过对各种别人家的荒唐或者家长里短嘲笑,从而庆幸自己家没有经历这些事。

《新泽西贵妇的真实生活》中的Teresa Giudice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做派,不惜举债诈骗。当骗局被揭穿后,美国人如何幸灾乐祸可想而知。

至于中国,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历史上没有这种对弱者嘲讽的传统,因此近几年来的真人秀也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观众的心理还大多集中在好奇的初级层面,因此也相对善良。

值得一提的是,当然随着节目的逐渐深入,人们也会逐渐从对别人的嘲讽中得到快感。越来越多的人一边看《非诚勿扰》,一边骂《非诚勿扰》带来的扭曲的金钱价值观;一边看各种求职类节目,一边嘲笑嘉宾的无知或者是选手的奇葩个性等等。

总而言之,不只是中国人爱看真人秀。满足简单的好奇心(窥私欲),进而嘲讽别人价值观或者其他层面的“缺陷”以产生庆幸和满足感,才是一切真人秀和八卦的原因。这没什么不正常,全世界都一样。

延伸阅读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引导调控真人秀节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查看详情

摒弃“靠明星博收视”

要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