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校园霸凌:"恶"与"恶作剧"

新浪热点
摘要|“霸凌”的中美之别,在富裕之后的中国,尤其我们开始全方位使用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之际,它并不可以轻易绕过去。“恶”与“恶作剧”,别人已经划出清晰的分界线,我们不应再模糊下去了。
(三联生活周刊精读:新浪新闻客户端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出品)
中美差异|中国学生因施虐在美遭起诉
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是最近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的案子。1996年出生的翟芸瑶与男朋友张鑫磊、女伴儿杨玉菡等十几个人绑架、折磨同学麦嘉怡、刘怡然,对后者更是泼冷水、扒光衣服、烟头烫、逼迫吃沙子,折磨长达5个小时。美国检方起诉,翟芸瑶、张鑫磊、杨玉菡犯有绑架、折磨等罪名,其中涉及到加州刑法206条第12022.7款,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
稍加思索,这不就是,一个或一群学生,欺负其他学生?这种事情,一点也不新鲜。每个上过学的人,可能自己都曾遇过到类似的事,或者曾从同学或老师的口中听说过这样的人或事。没错,“霸凌”虽是个外来词,但霸凌本身,却不是什么外来的事件,而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只要是学校,就可能会发生校园霸凌,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中国校园|“小孩子打架,无伤大雅”
从霸凌这个角度看去,中国的认识走在后面。姚建龙告诉本刊记者,从前做实证研究都很难,没有校长承认自己的学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人看来,这可能没有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大学重要。小孩子打架,无伤大雅,家长之间协议解决,学校给一个处分。所以,本案发生之后,有学生家长联系受害人私了,因为涉嫌贿赂证人而被抓。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两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全面的差异,因此事件,而得以展现。
美国校园|曾一度放纵霸凌行为
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样的现象视而不见,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了霸凌,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不择手段而已。
美国对霸凌认识的转折点是1999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二十余人,最后自杀。两名杀人者就是霸凌长期的受害者,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调查发现,之前25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都是遭遇过霸凌的受害者。
霸凌者|多为学校“明星学生”
相关研究则发现,霸凌者很多并非是学业上受挫。正相反,他们很多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他们并不焦虑沮丧,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但是,研究同时发现,这些学生都拥有一些反社会的性格。他们本人缺少同理心,爱冲动,态度叛逆。这些性格让同学和他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也加强了他们很酷的自我感觉。霸凌就是这样一个很酷的行为,让他们能享受这种征服感。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霸凌者,成绩更多的是结果,而非引发霸凌的原因。
被霸凌者|多为校园弱势群体
而对于那些被霸凌者,他们往往更敏感,更不合群,缺少自信与安全感。因为缺少信得过的同伴,也不太善于和成年人交流,不合群的他们也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他们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霸凌,也就常常和一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
最常见的霸凌对象,就是胖学生。据调查,85%的超重学生在学校曾被霸凌。不过,因为他们通常块头较大,对他们的霸凌通常限于语言暴力。反过来,身体攻击,则更多发生在瘦小的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像少数族裔、同性恋、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也很容易被捡出来遭到霸凌。甚至,就算是在这样的群体内部,也会有人因为表现得不像这个群体的人,而遭到霸凌。

帮助弱者|美国反霸凌法
美国对霸凌现象重视起来,今年4月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青少年犯罪专家姚建龙教授告诉本刊记者,美国对霸凌有专业的体系。家长、老师发现霸凌的倾向如何制止,如何减少学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征,来避免被欺负。霸凌来临时如何应对,霸凌发生后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
延伸阅读
霸凌,抹不去的人生印记
从古至今,欺凌弱小一直在校园某个看不见的角落隐秘地发生。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小时候的伤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抚平吗?
低龄留学潜在危机:校园霸凌
霸凌是英文“bullyin”的音译,指的是既非亲戚也非恋人的单个或数个年轻人之间不应有的过激行为,通常会反复出现。
媒体评论|我们才刚刚开始
不管如何,霸凌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规则而改变,而是要靠整个社会的努力。美国人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不过是最近20年的事,他们消除霸凌的努力,可能才刚刚开始。
以上内容为三联生活周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网站地址:http://www.lifewee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