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海外僵尸肉上国人餐桌谁之过

海外僵尸肉上国人餐桌谁之过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近日,湖南、广西等地海关破获了一批走私冻品案,有的冻品是“肉龄”达到三四十年的“僵尸肉”,不仅触目惊心、令人作呕,最重要的是走私冻肉有可能携带细菌、病毒,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人们不禁要思考,这些来自异国他乡、几十岁“高龄”的冻肉是怎么样逃过层层监管,窜上老百姓餐桌的?

央视曝光数千吨走私冻肉 部分已发黄发黑

流入市场|二三线城市小餐馆消化

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超30亿元,包括冻鸡翅、冻牛肉等副产品10余万吨,甚至有超四十年的陈年“僵尸肉”。它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

“走私肉从香港入关后,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目标客户就是小餐馆。”一位接近分销渠道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过期冻肉的进口价格非常便宜,也没有检验报告。为躲避检疫监管环节,分销时也会避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向二三线城市的餐馆供货。

销往各地|走私牛肉走进高档西餐厅

从珠三角等地海关缉私部门查缉情况看,当地进口的冷冻肉产品大部分销往北方地区,主要对象是肉类加工厂、酒楼、机关及学校的食堂、肉食店、小摊档等。广西打私民警介绍,不少走私牛肉进入了西餐厅,尤其一些品质较好的会卖到高档西餐厅,一小片就要三五百元。

原因探析|“僵尸肉”上餐桌 谁之过?

“僵尸肉”漂洋过海,到了中国边境,又“几经周折”上了餐桌,从海外到餐桌的环节不少,监管不少,“僵尸肉”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美味佳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边境口岸监管存在漏洞

据相关人员介绍,走私冻品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链条和路径,最常见的是:走私人员在境外低价采购,发至香港拼柜,后发至越南中转,在中越边境的芒街市拆解,再雇佣边民分散将冻品运至广西东兴;或者是将冻品分散藏在其他的物品底下,采用专车运输过境,人货分离运输。

二、批发市场监管流于形式

走私冻品运到境内后,在广东、湖南等地集散,通过冻品批发市场分销到全国。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红星冷库,每年冻品吞吐量约80万吨,其中来源不明的冻品占到约1/3,即每年约有30万吨的质量无保证的境外冻品通过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湖南省内及全国各地。

三、网店提供兜售渠道

走私冻肉除了通过各地实体店进行销售,互联网平台成为其主要销售渠道。目前法律法规对电商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盲区,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电商的销售食品的准入门槛、相关资质、法律责任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网店兜售问题食品,消费者很难对网购食品进行售后维权。更因为网店每次销售交易额比较小,并不构成刑事犯罪,即使被发现了,也只是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犯罪成本低,使许多电商铤而走险。

四、物流环节无担当

货运环节,收货人与货物往往是分离的。走私冻肉进入国内之后,货物由物流公司运送到交货地点,物流公司只负责运输,对货物的质量安全问题毫不关心,也不核对收货人的真实身份,即便知道是非法冻品,司机也是明知故犯的。一旦货物被查扣,就会被当成无主货物,或者被当成信息错误的货物,闲置、收缴入库或者放行,对不法收货人没有约束。物流环节对食品安全毫无担当,“僵尸肉”在存储运输环节逍遥法外。

五、消费者防范意识差

消费者对肉品价格敏感,购买肉品时价格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僵尸肉”价格低,还经过“化妆”上市,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例如,“高龄鸡爪”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再加上调味料腌制,卖相很好,色香味俱全。消费者缺乏常识,再加上图便宜心理,使得“僵尸肉”有了市场。

解决措施|确保食品安全的战役应延伸到海外

一、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化解食品安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零容忍”。立法为本,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细化规范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修订食品安全法,填补电商销售食品等领域存在的法律法规空白。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以最严厉的处罚对待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二、保证防控一线力量,不留死角

检验检疫部门要充分保证防控一线的力量,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食品非法入境活动。在走私猖獗的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监控网络,堵住食品走私入境。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电子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实施全过程电子视频监管。另外,仅仅依靠口岸检验检疫还不够,必须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食品输出国注册管理,对进口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等。

三、加强国内流通安全管控,严防死守

批发市场是食品安全的“闸门”,加强食品国内流通安全管控,首先要把好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关。推行“绿色批发市场”的认证工作。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进行索票、索证。加强市场产品检测,完善不合格产品处理措施。规范包装标识,建立相应的备案制度,确保产品信息和产品流向可追溯。打造电商食品安全“防火墙”,从供应商审核、产品入库检查、存储配送、售后服务及追溯等四大环节进行监督,保证网络销售食品安全。

四、多管齐下,全社会治理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各利益主体,必须树立“全社会治理”观念,由政府、行业组织、消费者等主体运用法律、市场、行政、媒体等多种手段,共同参与治理。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公安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配合,跨省联动,对食品安全分段管理,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网络。食品行业组织、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帮助消费者维权,给消费者提供通畅的维权渠道。消费者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标识不明的食品,不图便宜,不到非正规菜市场去购买食品等,让劣质食品没有市场。

僵尸肉冷冻费每年17元

肉品来源|多为国外过期战备肉

一位长期从事牛肉贸易的崔某告诉记者,这种陈年冻肉多为国外的战略储备物资,以美国为主。在仓储物资的替换中,部分陈年牛肉开始流通向市场。“长时间冷冻保存后,牛肉表面区域已开始氧化发黑,所以不会直接作为冻品肉卖给消费者。

“对牛羊肉等冻品的保质期,国内规定一般是8个月到12个月左右,超期后不得解冻。但国际上其他国家保存时间要更长,普遍达2年。”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表示,虽然各国对冷冻肉的保质期有详细规定,但冷库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并非全部严格执行标准。

概念详解|什么是“战略储备肉”?

所谓“储备肉”就是战略储备物资的一种,是指国家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发市场异常波动和市场调控而储备的肉类产品,包括储备活畜(含活猪、活牛、活羊)和储备冻肉(含冻猪肉、冻牛肉、冻羊肉)。

目前我国对战略储备肉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根据2007年颁布《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我国的的战略储备肉要进行轮换管理,轮换规则是“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冻牛、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活畜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

所以,我国的战略储备肉的储存时间不会超过一年。

二战储备|最“老”鸡爪封存于1967年

此前,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走私冻品时,发现其中一些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时间最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早年还有二战时期一些国家为战争储备的冻品走私入境,近年来国际商检日趋严格,这种情况已明显减少,也不排除有少量年份较长的冻品走私入境。”广西警方一打私民警告诉记者。

消费提醒|购买进口食品要“三看”

一看标识

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标签的内容不仅应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

二看“CIQ”标志

购买进口食品需注意查看所选购的进口商品上是否有“CIQ”(中国检验检疫)标志,“CIQ”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样,背面注有9位数码流水号,该标志是辨别“洋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

三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了进口食品的生产批号等详细信息,是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如果食品经营者出示的食品卫生证书与货物不相符,建议慎重选购。

  • 走私“僵尸肉”大量窜上餐桌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

    查看详情
  • 安全防线失守,高龄冻肉方可一路通关

    “审视‘僵尸肉’案件,最显见的教训,当然就是确立更为严格的责任框架,来迫使‘个体执法者’守住底线、恪尽职守。”

    查看详情
  • “僵尸肉”检测到底有多难?

    根据目前技术,一般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年龄。

    查看详情
  • “僵尸肉”原本用作牲畜饲料

    换下来的冻品肉大多低价处理,一般用作牲畜饲料,有些不法分子就将这样的肉走私到了国内。

    查看详情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中国经济周刊、新京报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