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官员彭瑛接受调查时跳楼

新浪热点
摘要|湖南省衡阳市纪委23日下午发布消息称,衡阳市祁东县经信局副局长彭瑛因涉嫌违纪在接受衡阳市纪委调查时,于6月22日早上7时20分越窗跳楼身亡。

图片来源网络
涉贪污|或涉嫌骗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巨额资金
5月21日,湖南省纪委曾通过三湘风纪网发布消息:祁东县政协副主席周新民涉嫌严重违纪,近日被衡阳市纪委立案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周新民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任祁东县经济发展局局长、党委副书记,2012年12月至今任祁东县政协副主席。彭瑛曾任祁东县四明山乡乡长,2011年4月任祁东县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分管墙体材料改革和散装水泥。
有相关媒体消息透露,周新民被调查的主要原因是祁东县焦化厂改制过程中,涉嫌骗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巨额资金。祁东县焦化厂改制过程中,时任经信局局长的周新民担任改制小组组长,副局长彭瑛为改制小组副组长。
口碑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在祁东新闻网,有一篇题为《真心为民不言愁——县经信局副局长彭瑛善创新乐助民工作小记》的文章中如此描述彭瑛:“彭瑛,县经信局副局长。虽其貌不扬, 但干起工作来,不仅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且又有一副菩萨心肠,对老百姓的事喜欢上心,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他总不厌其烦,深受百姓爱戴。”
启东官员跳楼|死者坠楼时头部着地 脸部肿胀模糊
据江苏启东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 @启东发布 #突发事件# 4月30日上午9时许,启东市行政中心发生一起高楼坠亡事故,坠楼者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启东市政府立即成立应急小组进行处置。经辨认,死者为陈天虹,系启东市惠萍镇镇长。据家属介绍,死者近期整夜失眠,情绪不稳。现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记者了解到,死者是从市政府行政中心21楼坠楼身亡的。官方称,由于死者坠楼时头部着地,脸部肿胀模糊,不能确定就是陈天虹,具体情况有待警方认定。记者随后联系惠萍镇人民政府得知,陈天虹今天因到市政府参加会议,未到镇政府上班。家属介绍称死者近期整夜失眠,情绪不稳。

陈天虹
江苏一镇长在市政府坠亡
数据盘点|10年间自杀官员多达112人 省部级官员8人
近年,各地官员因抑郁症等心理疾患致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来自媒体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有112人,其中省部级官员8人,厅级22人,处级30人,处级以下52人。
如此频度的官员自杀现象,原因尽管很多,但心理疾患始终有极高占比,类似“我很抑郁,抑郁难忍,先走了”、“我在医院检查有严重抑郁症,非常痛苦,不能吃睡,生不如死”的表达,在官员的遗书中屡见不鲜。
这提醒我们,作为一种高发的现代心理疾患,抑郁症在工作压力更大、人际更为复杂的公务员系统中,可能更为突出。要让这一掌管公共资源分配的群体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已有必要将心理干预纳入执政者视野。

十余年间自杀官员已达112人
媒体追问|官员非正常死亡的背后是什么
有媒体今年3月曾搜集整理了一份官员非正常死亡情况表,主要统计对象是经认定为自杀的案例或疑似自杀案例,少数案例属于未经证实是自杀或他杀等意外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统计时间是自中共“十八大”后的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7日,共收集整理了99个案例。其中已知性别者中女性仅有2人。此外,52例被证实为自杀,34例在公开通报或报道的表述中为坠亡或溺亡等,未指明是自杀还是属于刑事案件。
不完全统计显示,在48例非正常死亡案件中,官方通报或媒体提及了初步调查发现的可能诱因。其中“抑郁”出现29人次、1人次患有焦虑神经症、6人次精神不佳或经常失眠;11人次身体患有疾病或者身体不好;1人次因借贷无力偿还;3人次因家庭不幸;3人次因工作压力大;1人次在遗书中称“百口难辩”“太累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统计的样本中,23名官员在非正常死亡前其本人或同事遭受纪检或检察机关的调查,约占样本人数的23%,其中13人是本人此前被有关部门约谈或已立案侦查。还有1人在杀害领导后自杀。
为官不易|中国官员群体主要面临两大“压力源”
一是繁忙的工作与偏负面的舆情导致的心理倦怠。在当前官员群体中,心理疲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基层官员尤甚,他们与各种琐碎矛盾纠纷打交道,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是常态,且常处于害怕犯错的焦虑中。尤其是在拆迁、信访、司法岗位工作的官员,在时常出现的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面前,更易出现情感压抑、工作失控、言语暴躁等状况。
工作超负荷,不少基层官员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到工作中,无暇照顾家庭及子女,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和压力,也给官员带来很大的心理负面影响。
二是“本领恐慌”与个体无力感引发的心理焦虑。由于公众对政府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官员学习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压力倍增,这一方面有更新知识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常要面对“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焦虑,因为很多时候,回应公众的要求与期待,需要整个系统的变革。
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央对官员约束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严,加上对腐败零容忍、对“为官不为”加强问责等,“为官不易”开始成为官员新常态,新的政治生态,心理转轨和调试成为必然。
解决策略|加大对官员心理健康有效干预
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表面上只是个体心理现象,但深层次上却是一个社会问题,推动这一问题解决,可从三方面做些新的尝试。
首先是加大对官员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通过建立科学的心理咨询和测试体系,及时准确评估公务员心理状况。对于官员普遍的敏感和顾虑,可通过专业“外包”试行解决。同时注意把握事件点,及时疏导。经验表明,官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数出现在矛盾集中、岗位调整时期,关键节点的疏导很重要。
其次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央党校、公务员专门培训机构要适当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针对压力较大、承担特殊工作的官员群体,比如公、检、法和各安全部门等,应进行专项的心理辅导。
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舆论生态。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官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如果权力能在“阳光”下运行,少一些不当的竞争性,减少暗箱操作和不透明,这样也容易与社会和他人形成比较平和的关系,有利于官员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