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前世今生:最初非节日

新浪热点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按传统,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仪式以示庆祝,常见的便是“吃粽子”、“赛龙舟”,但不为人知的是,端午节最初并非“良辰吉日”。
缘起|意在提示避瘟保健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恶月”、“五日”则是“恶日”,因而五月初五被最终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并逐渐形成不少民俗活动。民俗学者萧放也表示,端午节在传统社会也并非良辰吉日 “早在汉代,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村民在端午节前夕包粽子
禁忌|别互祝“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除了代表端午的粽子外,在这一天,很多的朋友会通过社交软件发送互祝“端午节快乐”的信息。对此,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端午节可以说:“端午安康。”
习俗|悬艾避瘟及系“长寿线”
在端午节这天会有不少“避忌”的手段,比如饮菖蒲雄黄酒、悬艾避瘟。萧放说,民间还会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同时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
众星晒粽子齐贺端午节
娱乐|龙舟赛与民间斗百草
作为节日,娱乐性是端午的一个重要属性,“龙舟竞渡”逐渐演变为竞技的游戏或游船市集的游乐活动,自不必多言;“斗草”也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萧放介绍道,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的节日娱乐在南朝时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有两种斗法,一种是文斗,斗草名,互相以草名对答,对不上为输;一种是武斗,比试草的韧性,以强健为胜。”

民间斗百草
礼物|唐朝开始“端午送扇”
历史演进至南朝时期,屈原传说与五月五日端午节挂上钩以后,“饭祭水神、祈求平安”的仪式也成为节俗之一。而“端午送扇”的节俗出现在唐朝,并成为社会风气。萧放说,史料记载,这一天唐太宗还遵循五日贺节的旧俗,送长孙无忌、杨师道各人飞白扇两枚,“宋明以后端午节亲友之间除了馈赠粽子、香囊外,还以扇子为节礼”。

香囊
食物|粽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典故|端午人物人生故事
【屈原篇】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由于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依旧宠信奸佞,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于是选择以死明志,自投汨罗江而亡。

屈原
【伍子胥篇】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名臣。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但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

伍子胥
【曹娥篇】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孝女,相传是浙江上虞人。她的父亲曹盱是当地有名巫师。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接“潮神”伍子胥,不幸因江流湍急,“为水所淹”。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找了十多天也没有结果。悲痛至极的曹娥投江自尽、以表孝心。

曹娥
相关谚语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东)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江浙)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广东)
(新浪新闻客户端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