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遇车祸去世 回顾其坎坷而不凡的一生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约翰纳什,这个名字可能大部分人都是从电影《美丽心灵》中得知的。电影中将约翰纳什人生中最坎坷的一段时光浓缩再了短短2个小时。22岁博士论文提出的“纳什均衡”阐述了该理论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深远影响。也是他在国际享有声誉,但在理论研究最关键的时刻,也是人生中最终要的几年,他却从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变成了“普林斯顿幽灵”。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让他变得浑浑噩噩,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对于博弈的深入思考使他一直备受外星人入侵、冷战、情报密码的折磨。因为纳什健康问题也错失很多的荣誉。
精神分裂症一直是人们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是在其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纳什一直坚持工作,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而该电影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纳什和妻子艾丽西亚获邀出席。

而闻悉纳什夫妇二人去世的消息,《美丽心灵》中纳什的扮演者和导演都通过社交网络表达哀思。


真正的人生坎坷曲折
诺贝尔奖得主纳什去世
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约翰纳什人生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时间。其实其本人真正的生活也充满坎坷的经历。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年幼时的他并无异于常人,甚至有社交障碍,不爱学习。但是后来纳什在大三时获得普伦斯顿大学奖学金而进入该学校,此时他显露出对于数学比一轮以及逻辑学的兴趣。1950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约翰纳什本人与《美丽心灵》扮演者
1950年,纳什的理论收到重视,因此被美国智库之一的兰德公司工作。那时候,兰德公司正在试图用博弈论来进行军事外交和决策。
1958年,纳什的精神失常症状显露,并一直幻想报纸的内容里有宇宙神秘力量可以解毒外星人密码。从这以后约翰纳什的人生一直都是半梦半醒。遗憾的是,由于病情过重,他错过了Fields奖——数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Nobel)。之后他经历了离婚,但是离婚后他的妻子并未离开他,且并未再婚。在妻子的照料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若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关于纳什,电影中并未提到的事
纳什的现任妻子陪他经历了风风雨雨,即使在他精神失常的时候也并没有离开他,直到“唤醒了”纳什。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对他妻子说:“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逻辑推理,一定有他的理由。但是当我回过头想,我问我自己,什么是正确的逻辑推理?谁决定的?我探索这个问题,从肉体上到精神上,到幻觉上再回来。然后我发现了,我生涯最重要的事,这是我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有办法靠正常逻辑去推断的。后来我清醒了,这都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活下去的理由,你是我的全部。”虽然这是艺术加工过的结果,但是她的陪伴也一定是他“醒过来”的理由之一。

而这一段完全是编剧编写的部分,事实上,或许是考虑到病情不稳,纳什并未获邀发表演说。不过纳什后来曾在普林斯顿一场小型聚会上发表简短讲话
关于纳什的妻子,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由詹妮弗·康纳利演绎。他们相遇在纳什的课堂,艾丽西亚是纳什的学生,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年轻女孩。教室外面施工的声音一直影响纳什上课,纳什自己却手足无措,这时艾丽西亚劝说施工人员离开教室附近,课程得以继续。这也是两人故事的开始。后来两人确定恋爱关系,电影中纳什在星空任意画出形状的桥段依然给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艾丽西亚也被这个木讷教授的浪漫所吸引,两人终于修成正果。并且两人虽然经历了结婚、离婚又复婚的坎坷经历,但是艾丽西亚却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也并没有再嫁,而是默默照顾他。

《美丽心灵》剧照
然而电影中的故事总是有些美化的,艾丽西亚并非纳什的唯一。
纳什的传记中提到,纳什曾与多名男子有过感情瓜葛,并且有特殊的“友谊”。纳什的初恋是对其他同性的单恋,他曾亲吻另一位朋友唐纳德·纽曼。用纳什自己的话说,他曾与两位同学有过“特殊友谊”,其中一位与他互相吸引,另一位一开始是朋友,后来又远超过了朋友关系。而这段经历也让他失去了自己在兰德公司的工作。这在电影中并未展示出来。这让人想起去年奥斯卡大热的电影《模仿游戏》,既计算机之父图灵的传记电影中,也有对图灵同性恋情节的描写,图灵的经历要更悲惨一些,不仅仅是丢了工作。
此外纳什在认识艾丽西亚之前已经有一场有实无名的婚姻,对象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埃莉诺·施蒂尔,并且她为纳什生下一名男孩。可是不就之后纳什就认识了后来的妻子艾丽西亚。当埃莉诺·施蒂尔发现之后十分生气,但是纳什身边的人都很反对他和埃莉诺·施蒂尔在一起,最终两人分手。
纳什博弈的经典案例:
纳什均衡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困境,这是每一个接触过经济学知识的人所知道的。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基于经济学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设,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处一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纳什对人类的贡献:

纳什提出的非合作博弈论的概念、内容、模型和分析工具等,均已渗透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的绝大部分学科领域,改变了这些学科领域的内容和结构,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工具,从而改变了原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各分支学科的内涵。
纳什的理论还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普通到可以运用到任何体系中,经济学家继续使用博弈论分析人们如何做出有关金钱的决策;生物学家用它来建立假说以解释适者生存原理和利他主义的起源;人类学家使用它来研究原始文化,从而说明人性的多样化;神经科学者也加入了博弈论研究的行列,通过研究博弈者的大脑,试图发现决策如何反映人们的动机和情感。
简言之,纳什的数学理论连同在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博弈论已经成为科学家研究众多与人类行为相关课题时的首选方法。
纳什获得的荣誉
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1999年,美国数学协会授予他Leroy P Steele Pr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