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被逼赴内地 副校长致歉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港大副校长何立仁期望由2022年起,所有学生需到内地及其他国家各参与最少一次交流计划,引发校内学生争议:“为何要强迫同学去大陆(交流)?”
副校长致歉|要否参与将会进一步讨论
20日下午,何立仁与港大学生会代表会面,主动就此事道歉。他说,为当时的用词不当道歉,并愿意收回有关言论;港大从未计划强制学生出外交流,原意只是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事实上,港大18日发表的声明“态度已经明显软化”。声明说,“是否每位学生都必须全面参与,将有待进一步咨询和讨论”。
发言引争议|本属平常的教育项目成话题
香港大学学生会校园电视台在其脸谱网专页报道,学生会17日晚举行本年度第一次高桌晚宴,并邀得港大副校长何立仁(Ian Holliday)担任嘉宾,席间他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方向,并提出在全球经历及内地经历的计划上,期望由2022年起,所有学生需到内地及其他国家各参与最少一次交流计划。本属平常的教育项目,却引发校内学生争议。

港大副校长何立仁
当事人回应|若不去内地就不要来港大
香港《东方日报》网站18日引述了港大学生会的报道。有在场学生明言不愿意到中国内地交流,何立仁回应:“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ainland, don't come to HKU.”(如果你不想去内地,不要来港大。)出席这次高桌晚宴的港大学生会会长冯敬恩质疑,“为何要强迫同学去大陆(交流)?”
对于何立仁推出新政策“one international one mainland policy”,即规定所有学生在学期间,最少一次到内地及其他国家参加交换生计划,冯敬恩认为,校方应就新政策举行咨询会,了解学生交流意愿,重申并无迫切性到内地交流,学生应可自由选择交流地点。
交流有先例|可体会差异也可寻得机会
香港九龙社团联会连续五年举办“青年跃动─大学生实习领航计划”,多间内地及香港企业将提供100个实习职位,供香港本地大学生在暑假到广东省实习1个月,了解内地企业文化。
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王惠贞表示,计划每年提供80至100个实习名额,去年有近500名大学生报名竞逐100个名额,反应热烈。她说,每名申请人都会有面试机会,由联会及机构代表因应申请人要求、热诚等,为他们配对适合的企业。
王惠贞说,香港和内地经济交流频繁,加上中资机构在香港的角色愈来愈吃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中资机构工作的机会大增,有需要了解中资机构的架构及工作环境。她认为,计划有助大学生了解内地的工作文化及习惯,以不同的角度看内地。
树仁大学工商管理系三年级学生冼颖琳去年参与计划,她在内地的1个月内感受到两地的文化差异,“第一是语言,我普通话不太好,但在内地听多了、说多了,回来后我也比较愿讲普通话。第二是饮食,内地的食物较多油、较辣,未必符合香港人口味,但过一、两日后会适应到。”她说,计划可让参加者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到内地发展。
内地热情高|内地生入学港大竞争激烈
2014年,香港八所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大学共录取1588名内地本科生,总数与2013年相近。港大共录取307名内地学生,其中有16人为内地省、市或单科“状元”。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的自主招生范围已扩展至31个省份,港大2015年度内地本科生入学预计招收不超过300名学生。
港大校长马斐森在港大新春团拜时表示,港大招收内地学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论学生或学校都从中受益匪浅。
占中频惹祸|青年学生参与暴露教育问题
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家纯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表示,“占中”者中很多是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的言行反映出他们的国家观念十分淡薄,对国家的认识非常片面。这说明香港的教育出了大问题。青年人代表未来,教育方面的问题不解决,香港的未来堪忧。现在,摆在香港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占中”之后,如何推动 社会各界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方针,如何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国家,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消除市民的怨气,令“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得到更好贯彻落实。
现象引忧虑|香港年青一代正疏离内地
何立仁今年1月1日出任港大副校长(教学)一职,他于2006年加入港大,曾出任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出任院长期间,积极发展教与学,提出崭新的学习模式,包括发展“全球公民”和“社会创新”两个相辅相成并计算学分的主题课程。
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寒竹18日在观察者网撰文指出,香港年青一代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和对内地的疏离感越来越强。在去年香港爆发的“占中行动”中,年轻学生既是运动的先锋,也是运动中的激进力量。如果不解决香港年轻人的思想问题,香港未来的政治发展就无法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