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攀蛇一口毒液可杀死25万只老鼠!动物为何会身藏剧毒?

新浪科技
来源:新浪科技
我们经常会听说毒蛇、毒水母和毒蝎子致人死亡的故事。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不同数量的毒液,比如太攀蛇咬一口所释放的毒液足以杀死25万只老鼠,大理石芋螺的一滴毒液可以杀死20个人等。这些动物生产的毒液为什么要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量?对于这样的问题,科学记者约什-贾巴蒂斯通过探险研究活动,试图探寻其中的原因。他发现,有毒动物的毒液其实并不是为了杀死老鼠或人类,而是根据进化的需要,产生有针对性的毒液强度和数量。

在某种程度上,有毒动物实际上也会计算这种代价。可能直接证明很难,但很明显可以看出,蛇类会根据猎物的大小来调整注入的毒液量,以免浪费。但是,还是有许多动物,在它们的毒牙、倒刺和脊椎中含有代价高昂的毒液,这些毒液似乎并没有太大必要。
为什么存在这样奇怪的现象?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毒性的加强是进化的结果,用于补偿其它方面的缺陷。科学家耶胡-莫兰说,“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箱水母。它们很脆弱,肌肉力量像鱼那样的动物在进食时,都可以将箱水母断成两截。因此,毒液必须是100%有效,这样就可以导致捕食者迅速致命。”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们为什么要选择高毒性。
许多人可能惊讶于为什么太攀蛇一口毒液可以杀死数十万只老鼠。其实,这与惊讶于一头猎豹可以轻松超越乌龟一样,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对毒液敏感。猫鼬、地松鼠甚至刺猬都可以被毒蛇咬伤后幸存,而这样一口毒液却能够致人死亡。但矛盾的是,有些动物对毒素特别脆弱,这正是因为它们是有毒动物的特定捕食目标。
幸运的是,没有哪种有毒物种已经进化出专门针对人类的能力。不过,仍然有数以千计关于人类被毒蛇、水母、蝎子等有毒物种致死的不幸案例。因此,研究毒液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研发抗蛇毒血清以及其它药物。为了真正更好地理解毒液,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人类之外,研究毒液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