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家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新浪科技
摘要: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人再获|药学家屠呦呦获生理医学奖
William C.Campbell ,Satoshi Ōmura以及 Youyou Tu(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表彰他们在创新蛔虫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的贡献。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屠呦呦制成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提名理由|发现中药青蒿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
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1年9月23日,纽约。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
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对屠呦呦而言,迟来的拉斯克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仅有的一次与她的电话交谈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始,却与战争有关。
攻关
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
在《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争议
拉斯克奖引发的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简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诺贝尔医学奖。
奖项详情待续,请稍后。
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寄生虫感染引发的严重疾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其中不仅生活着我们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还有其他诸多生命形式,其中的一些对于人类健康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了对抗一些世界最严重寄生虫感染病新型疗法的科学家。这些疾病包括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和疟疾。这些疾病的全球分布地区几乎重合,在这张地图上以蓝色表示
很多寄生虫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据估计,全世界有1/3的人或多或少遭受过寄生虫感染问题,其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以及中南美洲情况尤为严重。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由寄生虫感染导致的严重疾病。盘尾丝虫病也被称作“河盲”,患者将出现持续的角膜炎症并最终导致失明。淋巴丝虫病感染超过1亿人,患者将出现全身肿胀症状。其引发的临床症状令人难堪且会导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象皮病和阴囊淋巴积液病等。
疟疾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一种主要经由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严重疾病,病原体将侵袭血红细胞,引发患者发热等临床针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大脑损伤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4亿人正面临疟疾感染的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被疟疾夺走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儿童。
从细菌、植物到创新的抗寄生虫感染疗法
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链霉菌菌株中寻找新型抗菌物质。他从取自日本的一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随后他从数千份实验室样品中选出50份具有潜力的样品并在其中一份样品中最终提取到一种高度有效的抗菌物质,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阿维菌素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链霉菌菌株中寻找新型抗菌物质。他从取自日本的一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随后他从数千份实验室样品中选出50份具有潜力的样品并在其中一份样品中最终提取到一种高度有效的抗菌物质,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阿维菌素。

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链霉菌菌株中寻找新型抗菌物质。他从取自日本的一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随后他从数千份实验室样品中选出50份具有潜力的样品并在其中一份样品中最终提取到一种高度有效的抗菌物质,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阿维菌素
在经历了数十年抗寄生虫疗法研究方面的停滞不前之后,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的研究工作极大的改变了这种状况。
大村智是日本微生物学家,天然成分提取专家,其研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种名为链霉菌的细菌上。这种细菌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其能够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其中包括赛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发现的链霉素,后者还因这项成就而被授予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奖。
凭借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方法,大村智成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并成功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从数千份细菌样品中,大村智选出了50份最具潜力的样品并对其对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进行测试。

威廉·坎贝尔发现,大村智提供的一份样品中有一种成分对于杀灭寄生虫高度有效,并且这种被称作阿维菌素的物质经过加工之后得到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被证明对于动物和人体的寄生虫感染都高度有效,其中包括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
威廉·坎贝尔发现,大村智提供的一份样品中有一种成分对于杀灭寄生虫高度有效,并且这种被称作阿维菌素的物质经过加工之后得到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被证明对于动物和人体的寄生虫感染都高度有效,其中包括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威廉·坎贝尔发现,大村智提供的一份样品中有一种成分对于杀灭寄生虫高度有效,并且这种被称作阿维菌素的物质经过加工之后得到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被证明对于动物和人体的寄生虫感染都高度有效,其中包括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
威廉·坎贝尔是一名美国的寄生虫生物学专家,他从大村智那里获得了链霉菌菌株样品并着手测试其有效性。坎贝尔的工作证明其中一份样品中的一种特定成分对于抗击家养和农场动物感染寄生虫尤其有效。这种生物活性剂成分在经过提纯之后被命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后来又经过化学加工,成为效果更佳的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此后伊维菌素进行了人体感染寄生虫治疗的临床实验,并显示了对寄生虫幼虫的有效杀灭性。坎贝尔与大村智的工作共同导致了一类对于寄生虫感染高度有效的新药的出现。
疟疾的治疗传统上使用的是氯喹或奎宁类药物,但其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到了1960年代末,国际上根除疟疾疾病的努力宣告失败,这种疾病的发病呈现上升势头。此时,中国医学家屠呦呦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研究并逐渐发展出全新的疟疾疗法。通过大规模筛查,屠呦呦的团队注意到一种植物黄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然而这种物质的药效不稳定,于是屠呦呦再次查阅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并找到了灵感,最终引导她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关键的活性成分。屠呦呦首次证明这种被称作青蒿素(Artemisinin)的物质对于动物或人体疟疾感染均具有高度有效性。青蒿素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物,其能够在疟原虫发育早期便迅速予以杀灭,这也解释了这种药物对于严重疟疾感染前所未有的有效性。
阿维菌素,青蒿素与人类健康福祉
屠呦呦从中国医学古籍中寻找对抗疟疾新型疗法的灵感。最终她注意到一种植物黄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随后屠呦呦发展了一种提纯方法,并得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被证明对于疟疾疾病具有高度有效性屠呦呦从中国医学古籍中寻找对抗疟疾新型疗法的灵感。最终她注意到一种植物黄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随后屠呦呦发展了一种提纯方法,并得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被证明对于疟疾疾病具有高度有效性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寄生虫病的治疗手段。今天,阿维菌素衍生的药物伊维菌素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伊维菌素对于多种寄生虫病均显示良好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免费向全球供应。伊维菌素对于改善全世界各地感染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数百万患者的健康福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改善全世界最贫困人群健康方面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由于这种药物的高度有效性,相关感染疾病正处于被彻底根除的边缘,而这将标志着人类医学历史上的重大胜利。每年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而青蒿素已经在全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在联合疗法中应用青蒿素后,总体上它将疟疾的死亡率降低超过20%,而在儿童身上,这一数据则是30%。仅在非洲一地,这就意味着每年挽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已经彻底改变了遭受严重寄生虫感染的患者们的命运。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的工作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手段。他们的发现所具有的全球影响,以及为整个人类健康带来的利益无法估量。(晨风)
其他奖项|物理化学奖6、7日揭晓 文学奖未定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2015年9月27日报道,2015年诺贝尔奖的揭晓时间已经确定(以下时间均为欧洲中部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时间最早为:2015年10月5日上午11:30(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揭晓时间最早为:2015年10月6日上午11:45(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
化学奖揭晓时间最早为:2015年10月7日上午11:45(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和平奖揭晓时间最早为:2015年10月9日上午11:00(北京时间9日17时)
经济学奖揭晓时间最早为:2015年10月12日下午1:00(北京时间12日19时)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尚未确定。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稍后择日宣布。(诸平)
新浪科技综合新浪、新闻晨报、中国青年报、时代周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