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陕西

人类最早的大地震发生在陕西

人类最早的大地震发生在陕西

新浪陕西

关注

本文来源:宝鸡日报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宝鸡地震局原高级工程师周可兴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人类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岐山,距今将近 3000年,而且震中经纬度明确。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周可兴等 3人撰写的一篇名为《论岐震文博苑暨地震科技馆兴建的意义和作用》的论文,荣获二等奖,此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关内容,颇有见地。

查阅史料 生动描述地震过程

今年 71岁的周可兴是岐山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曾就职于宝鸡市地震局,长期从事地震监测与研究工作。后任宝鸡市减灾办主任,退休后,仍热衷于灾害学的研究工作,并继续担任市防灾减灾专家组组长。

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发生过 5级以上地震。地震还会带来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可以说地震是群灾之首。周可兴坚信,地震是可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的,他一直铭记周恩来总理开创的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的地震工作方针。“在商周易帜时期,发生在岐山的大地震是我国和世界上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时间最早的破坏性地震。”周可兴笃定地说道。

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记载:“商帝乙三年,夏六月,周地震。”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族迁居于周原,武王灭商以后,就以“周”为名,周朝立。《吕氏春秋·制乐篇》记载:“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这里讲的就是周文王时,西岐因地震频发,周族人便产生了迁都的打算。

后来,在帝辛十九年,姬昌从岐山迁都于丰 (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 )。周可兴认为,岐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周人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正史里寻找蛛丝马迹,我们发现《国语·周语》《史记·周本纪》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均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周都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三川指泾、渭、洛三条河流,岐山即千山支脉,其主峰就在县城东北的箭括岭。

对于周幽王二年的强震,《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用了三十二个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次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和地震引起的地貌变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在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中,将此次岐山地震的震级定为 6— 7级,属于强震。

后来,唐僖宗广明元年正月(公元 880年 2月),岐山发生 4.8级地震,史料记载:“岐山崩,凤翔等处亦震。”疑为山崩地震。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 1307年),岐山发生 5级地震,史料记载:“岐山复崩,扶风亦震。”

根据史料典籍提供的记载,岐山一带只有公元前 780年、公元 880年和公元 1307年三次破坏性地震伴有“岐山崩”或“岐山复崩”事件发生。周可兴强调,在这三次地震中,无论从本身的强度或者从造成破坏的范围来分析,都要首推公元前 780年即周幽王二年那次 7级左右的强震。正是在这次大地震之后,时任王朝太史的伯阳父精辟分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独到的地震成因理论,开创了人类从理性高度认识地震活动的先河。

测定崩石 破解“震中不确”难题

在近 50年的工作中,周可兴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在第一、第二代的《中国地震目录》中,虽然将岐山地震排在中国著名大地震的首位,但在其备注中却写着“震中不确”。

作为一名宝鸡防震减灾工作者,又是一名岐山人,周可兴立下了破解这一质疑的誓言:一定要研究岐山历史强震与岐山崩塌事件的确切关系,寻找“震中”所在。

时间追溯至上世纪 90年代。在 1994年的 8月和 9月,周可兴与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著名震源物力专家郭增建一同前往岐山。郭增建是周可兴的恩师,两人对岐山县城东北 18至 25千米处的崛山一带和箭括岭北的崩塌体,进行了“丽石黄衣法”定年测定。

这种测定方法是奥地利学者R· E· Beschel(贝克利)研究全新世冰川活动及冰积物形成年代时首次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又称“地衣定年法”。该方法认定基物表面上最初没有地衣,当基物面形成之后地衣就定居其上并有规律的生长,地衣直径的增长应与时间成正比关系。由于丽石黄衣的年平均生长速率为 0.045— 0.1948毫米,故直径大约 30厘米的丽石黄衣其生长期就可以跨越 4000— 5000年的历史长度。简单地说,在现场实测崩塌体上的丽石黄衣长轴和短轴长度,便可代入经验公式推求出崩塌体生成的大致年代。

箭括岭山势陡峻,素有“岭巅有缺,形似箭括”之说,这里的崩塌体多处露于该岭主峰分水岭北坡,为直径 1— 2米的巨大滚石。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周可兴一行攀山越岭,奔走于悬崖峭壁间,运用“丽石黄衣法”实地测量了 4个采样点中的 382个样本。

经过系统的研究,其结果表明, 4个采样点实测资料所作的曲线均能反映出两个地衣生长周期,即两个崩塌周期,这两个周期大致对应了岐山一带 3次历史上强地震的活动周期。尤其是公元前780年地震“岐山崩”在 3个测点曲线上均同步表现为第一周期的最高峰值,由此可以科学地认定箭括岭北和崛山一带的巨大崩塌物是距今 2796年前的岐山大地震所造成。

也就是说,通过实测得出的结论与史料中的记载年限相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岐山是我国和世界历史地震记录最早的地方。随后,郭增建、周可兴将调查报告上报给国家地震局(现为中国地震局),其中震中位置明确标注:岐山( 34.5度 N, 107.8度 E)。没想到,在1995年出版的第三代《中国地震目录》中,岐山地震备注中的“震中不确”已不见踪影,改成为明确的经纬度。

筹建馆舍 推广防震减灾知识

时光荏苒,从当初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年,到如今的白发老者,周可兴说他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一件与“地震”密不可分的事。虽然人老了,但心里总有一份牵挂——想在岐山建一所地震科技馆。

周可兴忘不了在岐山成长的岁月,忘不了背着背包,拿着小锤在箭括岭采集碎石的往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他的回忆。“在岐山建地震科技馆是有它的独特性的!”周可兴说,历史追溯到西周末年,当时的伯阳父就曾提出了“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的阴阳矛盾理论,这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成因学说。岐山历史大地震遗迹距今将近 3000年,历史记载确切,现场测量可靠,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历史地震遗迹的考证分析和开发研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当前和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周可兴规划,将在岐山科技馆中开设地震科普知识室,介绍地震的形成、分布、预测、预报和预防的基本常识,并摆放一台能记录到地震波的地震仪实物,使群众能够真正理解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将建成岐山历史地震文献博览室,展示岐山一带及周边毗邻地区近 3200年间的地震活动目录和活动图像,复制典籍史料关于岐山地震山崩的记载,绘制陕甘宁三省七地市活动性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图。重点对《诗经》上描述的周幽王二年大地震情景的“四句话、三十二个字”,结合考证发现的文物证据进行诠释……

周可兴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可喜的是,如今,周可兴所畅想的地震科技馆正在紧张地筹建中。(王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