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 上马救人引反思

新浪跑步
摘要: 急救,一个即使到今天仍然被很多马拉松跑者忽视、或者刻意略过的字眼。然而在今天结束的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名年轻男子突然在赛道上昏厥,恰巧被掌握急救技能的郑先生巧遇,并为其进行了急救和心肺复苏,最终为医务人员救治创造了宝贵时间。
事件回放|上马选手倒地心脏骤停 跑友路边紧急救援
上马选手倒地心脏骤停
11月8日,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开跑,35000名选手从起点出发,然而就在比赛26公里处,有一名男性参赛选手突然晕倒在地。
据赛后现场跑友描述,该男子已出现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无心跳的危及情况。一名头带蓝色帽子的选手第一时间为其进行了心肺复苏,随后与闻讯赶来的中山医院志愿者经过20分钟的紧急抢救,最终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事件盘点 | 2015跑步之“殇”

要量力而行。
3月17日,甘肃一名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进行跑步训练时,突然倒地休克,随后抢救无效死亡。
8月30日,沈阳17岁女孩在减肥夏令营过程中猝死。
10月24日,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体育测试跑1000米时,倒地昏迷不醒,不幸去世。
10月25日,2015合肥马拉松赛,一名30岁男子跑到终点,突然倒地,抢救无效死亡。
11月4日,黑龙江一名师范学校学生在早操跑步期间晕倒,后抢救无效身亡。
猝死真相 | 猝死≠否定运动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800多场全程马拉松赛,上千万人次的跑者,其中猝死发生概率约为五万分之一。
其中1/3的猝死者生前毫无征兆,被医学认定是无猝死危险的健康人。
运动性猝死者常属于后1/3人群。其中,心源性猝死更为多见,约占60%-85%。其中,儿茶酚胺是一个隐秘的杀手。
安全攻略 | 怎么跑才安全?

学习急救常识。
怎样的“跑步”才能称为科学健康跑?这就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期,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跑。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的体质和患病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跑步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状况进行;此外,许多人认为跑步的运动量很大,一定要多补充营养才行,因此大量的补充动物蛋白,其实这样的补养是不对的。慢跑中人体的消耗主要是血糖,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大。因此,跑步后以补充碳水化合物食品为宜。
跑步如果是以健身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则疲劳过度,身体反而会出现毛病。一般来说,可以跑两天休息一天,或跑三天休息一天。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犹如井喷,但很多主办方的各项配套并不到位。比如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虽然能做到每隔一两百米配备一名志愿者,但他们没有受过任何急救训练,一旦出了状况就傻眼,因此目前需要大力的普及一些急救措施。
专家声音|急救知识应是跑者必备素质

新浪专访第一反应”陈莹。
在10月24日、25日两天,南京、合肥两地接连发生两起跑步后猝死事件后,新浪跑步专访了“第一反应”陈莹,她认为普通人的双手也可能会创造挽救生命的奇迹,但这需要他们积累一些急救常识,并且需要反复实践,急救是一项技能,但是没有实践的技能,最终可能毫无用处。
她希望跑友能够明白救人的标准是什么,当意外发生,至少知道应该去做哪些事情,随着马拉松的热度加剧,很多跑者都在向专业和半专业的方向进发,这部分人可能对自身的跑步能力、身体都有了相对成熟的认知。但是同样还有很多初级跑者刚刚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
同时对于秋冬季节的参赛注意事项,陈莹女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秋冬季节低温是造成运动伤害的主要根源。很多选手在比赛之前往往因为热身不完整、热身量不够,造成身体肌肉的损伤。另一部分就是在跑步之后的恢复,低气温环境下的拉伸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需要注意跑步当中对于体温的控制,不要在跑步或者运动停止的间歇造成失温。”
现在行动 | 掌握急救 心动不如行动
远离猝死跑者急救知识
急救方法 | 现场如何处理?
1、叩击心前区:一手托病人颈后向上托,另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用拳头底部多肉部分,在胸骨中段上方,离胸壁20~30厘米处,突然、迅速地捶击一次。若无反应,当即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2、针刺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起到抢救作用。
3、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4、头敷冰袋降温。
5、急送医院救治。
特殊人群 | 不宜参赛:
1、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2、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
3、心肌炎和其他心脏病患者;
4、冠状动脉病患者和严重心律不齐者;
5、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患者;
6、比赛日前两周内患过感冒者;
7、从未跑过20公里或以上距离者(或走跑交替);
8、其他不适合参加比赛者(如孕妇、赛前疲劳者、过度饮酒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