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地带:德国足球改革成功路

新浪体育讯
新科世界杯冠军德国队是一支传统欧洲劲旅,其比赛成绩一直有保证,除了首届及二战后的世界杯未能参赛,历届赛事都可以看到德国队的身影,当中只有1938年那届在首轮便打道回府。
2000年后,德国队参与了4届世界杯与4届欧洲国家杯,除了2000年及2004年的欧洲杯首轮出局外,其他大赛都能最少杀入半决赛。随着德国队于日前决赛战胜阿根廷捧走大力神杯,该队已累积世界杯决赛圈比赛场数106场,当中胜出65场(90分钟内),得胜率超过60%。自从2006年起,德国已正式走出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青黄不接的窘境,在可见的未来,德国依然人才充裕,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德国是通过怎样的改革来走出2000年初的困局呢?
资源的投放

自1998年法国世界杯八强被新贵克罗地亚3:0淘汰后,德国上下开始为国家队未来担忧不已,及至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垫底出局,像是为德国的未来敲响丧钟。为此德国痛定思痛,改革德国足球,从最基本的青训入手。
要有良好的青训当然需要庞大的投入,德国足协在青训投资方面毫不吝啬。据2010年德国足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0至2010年间,十年里共为青训投资了至少5亿欧元,即平均每年5千万欧元,当中约有1500万欧元专门培训具潜质和表现出众的小球员,为他们提供额外训练资金。
那么具体的投资是怎样的呢?截至2013年,据统计,德国足协旗下的基础足球训练学校达366个,46个训练中心,29间精英培训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包括职业球队伸手不及的地方。当中基础足球训练学校训练8-14岁的小童,若表现出众,则被送往较高水平的训练中心继续接受培训,再上一层的就是精英培训学校。后两者的受训学员约有1万4千人,年龄介于11至15岁之间。
球队青训的配合

若单靠德国足协的训练设备是不够的,职业球队也需要高水平的训练设备。德国足球联盟规定,德甲及德乙球队必须有符合专业标准的青训学院及青训配套,每支德甲青年队必须拥有3块专业场地(德乙为2块)、3名教练(德乙为2人),并且必须拥有各自的守门员训练员、队医和医疗室。另外,德国每隔三年便会对德甲球队的青训系统进行检查和测试,范围涵盖了青年球员的训练和学校生活,只有通过这些测试,球队才能继续保有德甲的参赛资格。
青训模式的统一

有别于英格兰的青训计划,德国的青训方针并非由个别球队决定,德国足协的庞大青训网络能伸展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并统一整个国家的训练模式。在英格兰,每支球队都拥有各自的青训方针,或偏重技术、或偏重体能,视乎球队的足球理念而定。而在德国,在年轻球员的成长过程中,便给他们灌输成年队的战术体系及理念,与巴塞罗那的青训方针类似。战术方面主要为4-2-3-1和4-4-2,4-4-2是最基本的战术套路,4-2-3-1则是国家队的常用战术。基于球员们由小便熟习国家队的战术体系,因此进入各阶段的国家队便无须重新适应,能马上融入体系当中。
基层教练量和质

如果只有高水平的训练设施而没有高水平的教练,青训计划也没法收到预期效果。根据欧洲足协提供的数字,在德国一共有28,400名教练拥有B级教练执照,5,500人拥有A级执照及1,070人拥有专业级教练执照(Pro licence)。相反英格兰,则分别只有1,759、895及115人有相应资格。
德国足协于当中挑选了约一千名教练,负责上述足球学校的日常训练工作。这一千名教练必须经过德国足协严格挑选及培训,能力上要有一定的水平,其理念及执教方式上也大致类似,由是相类似的足球理念便能贯穿整个国家不同角落的青训系统当中。
上述提到的基础足球训练学校,虽然是足球训练的最低层,但提供训练的已是具有B级教练资格的教练,由此可见其基础训练之高水平。此外,德国足协同时也聘用了一定数量的球探,观察各足球学校的学生,若发现表现优秀或具天赋者,便会立即为其建立档案,送到德国足协的有关部门,确保不会有漏网之鱼。
球队的经营模式

德国球队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小康”,除拜仁慕尼黑以外,没有如皇马、巴塞、曼城等的“超级富豪球队”,也不像大部分西甲球队陷于负债及破产边缘的情况。而德国球队间也绝少大手笔的球员交易。同时,德甲也奉行所谓“50+1”的财政政策,即球队的股份被分成两部分,一半的股分(50%)由球队持有,另一小部分(1%)则由球队的付费会员所持,任何的外来资本都不可能完全获得球队的控股权(最多49%)。
这种财政政策的好处是确保了球队不会在预算中采取任何的冒险策略,也不会因为私人投资的撤出而迅速破产(如西甲的马拉加及俄超的安郅,因入主财团的撤资而迅速没落)。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得到各方认同,尤其是在球队的长期发展策略上。也意味着不会有太多的海外资金涉足德甲,无法出现像曼城、巴黎圣日耳曼、切尔西等“暴发户”,也即不会出现急功近利的“老板足球”。
由于很少出大资金吸引大牌球星,大部份德甲球队均选择来自东欧及周边国家的廉价外援,又或重用年青球员,这样的情形下,没有大牌球星牢牢霸占球队的正选席位,年青球员相对有较多的出场机会,成长的速度自然较快。相比2002年,2013年德甲球队的23岁以下球员比例由6%大幅增加至15%,在英超,这是难以企及的数字(本土球员也仅占注册球员的3成多)。于是,当英格兰的霍奇森概叹无人可选的同时,那边德国的勒夫却在每个位置上有多达5-6名球员选择。
归化球员的影响力

近十年间,归化球员一直是强化国家队一大策略,但德国的归化球员又略有不同。一般国家队的归化球员,都是在该国联赛打滚多年而选择入藉(如西班牙的塞纳、迭戈斯塔;克罗地亚的达席尔瓦)。德国的归化球员,则是从小便移居德国或者德国出生,从小接受德国系统训练,然后顺理成章的选择德国成年队,如波多尔斯基、厄齐尔、赫迪拉等。
归化球员为球队带来新的踢球风格,如厄齐尔的细腻便有别于传统德国的纪律性踢法,能为国家队提供了不同的战术风格,于不同形势上采用。
社会普及

德国足球文化的普及是其他欧洲国家不能相比的,其明显的差别在于球队赛事的上座率及国家足球人口的百分比。德国人认为足球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无分贵贱,观看足球赛事更是德国家庭的娱乐之一,因此,不少球队往往预留一部份的廉价门票,供经济条件不佳的球迷购买。在英格兰,我们可以听到球迷抱怨门票太贵(如阿森纳的门票是欧洲数一数二昂贵的),但在德国则鲜有听闻。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起,不少欧洲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衰退,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看官不难发现,近几年的英超,中下游球队的上座率长期未如理想(最明显的莫如维冈竞技),甚至有些大球队也会出现空座的情况,西甲、意甲更不消提。
国家经济环境不佳,门票价格又没有下调,球赛作为一种奢侈消费及娱乐,高昂的门票价格赶跑了很多球迷。但在德国,由于还有一部分的廉价门票供基层市民购买,经济负担不重,加上德国的经济情况没有其他欧洲国家般严重,球迷仍可入场欣赏赛事。在2012-2013赛季,除了柏林赫塔的上座率未如理想,其余17支德甲队伍的上座率最低也达8成,当中有12队更在9成以上,其中多特蒙德及拜仁慕尼黑的主场上座率更分别达99.9%及99.81%。迄今为止,德甲是全球上座率最高的足球联赛,各项运动中也仅次于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NFL)。
至于德国的足球人口是欧洲足球强国当中最高的,达630万。在人口约8200万的德国当中,相当于每13人就有一位注册球员。对比其他欧洲主要国家:英格兰148万(7.8%)、意大利151万(8.2%)、法国179万(6.6%)、西班牙65万(6.1%)。德国的足球人口能有如此之多,除了其网络覆盖范围广阔,还归功于其自小的培训。在基础训练方面,德国足协已为幼儿园及小学的培训制定了大纲,从小开始接触足球训练,远离电视等娱乐,并提供相关的学业配套,这方面还不属于该366所足球学校的人选。离开幼儿园后,进入小学,有兴趣的孩子可继续参加足球学校的培训,每天下课后接受足球教练的培训。在德国完善的青训系统下,更多的足球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天才球员被发掘,德国足球焉能不强?
结语

2012-2013年欧冠决赛的德甲对决并非偶然,而是德国举国上下釜底抽薪,大刀阔斧改革的成果。现在的德国队,没有了2000年那支德国垂垂老矣的气色,取而代之的是后生可畏的朝气。德国如同西班牙一样,其可怕之处在于落选的球员当中包括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新星,但却没有西班牙那种英雄迟暮的感觉,德国人务实的风格也不会把所谓明日之星过度吹捧,拔苗助长。展望未来数年,德国队仍然会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劲旅,且看德国会否取代西班牙,成为新一代的足坛霸主?
(足球地带--最纯正的足球社区;欢迎关注足球地带微信号:footballzone。本文为足球地带供稿,不代表新浪观点和立场,请勿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