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攀枝花小学生扶老人被诬撞人

新浪四川

资料图
摘要阅读丨5月25日8点10分,攀枝花市第五小学举行升旗仪式,在1000多名师生面前,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代凤燃获评学校每周一评的“校园之星”。获评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乐于助人,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获得这个荣誉,代凤燃心里有点小纠结,在她想扶起老人的过程中,被老人抓着不让离开,要求送医。幸运的是,目击者力证她的清白。虽然事情过去多日,但在代凤燃的心中疑惑一直困扰着她,“遇上需要帮扶的老人,我们帮不帮,该怎么帮?” 新闻详情《《《《
引用此数据,来源请注明新浪四川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扶老人被讹诈的新闻让大家对于扶老人这一个事情更加避而远之,“老人跌倒在地却没人敢扶”的情况,几度引发社会讨论。
事实上,在面对扶与不扶的问题上,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会,但是这个“会”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愿不愿意,二、有没有这个能力;面对街上摔倒的老人,南京“彭宇”案让“扶老人”这个举动有了“风险”,进而让人从主观能动性上有了“会不会扶”的道德选择。
在攀枝花小学生扶老人事件之前,达州3个孩子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赔更是引起网友关注。
事件回顾丨在四川达州,3个孩子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赔,涉事双方各执一词。
其间,老人的家人曾背着老人找到其中一名孩子家并住下,“扬言不赔医药费老人就不走”。此后双方又前往司法所寻求调解,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孩子家长最终被强行要走1100元。
11月22日,达州警方调查后称,受伤老人蒋某系自己摔倒,蒋某及其子龚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对蒋某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因年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同时对龚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在近年来媒体报道中的扶老人事件中中寻找共性,则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规律:老人讹人的谎言被揭穿后,多倚老卖老,称自己“一时糊涂”,然后道歉退款不了了之,而几乎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任何代价。
而在很多的调查中大多数人看到老人倒地都会走开,不少市民坦言他直言,现在“碰瓷”的人太多了,如果倒霉碰上了,钱是小事,关键是心里憋屈。就算不是“碰瓷”的,好人做到底,打了120肯定得跟着把老人送到医院,医疗费也得自己垫,万一遇见的是孤寡老人更是摊上一堆事。“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当然更多的网友表示虽然扶老人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

资料图
问题来了
A:老人摔倒,为何无人敢扶?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却真成了“问题”为何老人屡屡跌倒无人敢扶?因为这年头,做好事得到的不一定是感谢,很可能是一张法院的传票,屡见报端的做好事反被倒打一耙的事情,“一扶赔八万”的活生生案例,让人们心有余悸。于是,面对当街跌倒亟待救援的老人,袖手冷漠旁观竟成了成本最低的行为方式。是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非也,大伙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不是冷漠,而是犹豫,担心一“扶”扶出事来。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是老人老糊涂了?是周围的人们道德缺失,太冷漠、太自私?还是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道德诚信危机?
B:“扶”不起是因为没有法律支撑
面对越来越多的“扶不起”的事件,必须用法律为双方划清界限并且厘清责任。法律的介入,就是保证不让好人吃亏:撞倒老人,那是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样,诬陷他人,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讹人者若一天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做好人好事者就会日益沦为弱势群体,道德也会日益沦丧。
解决之道丨“三重保护”重保护”破解“扶或不扶”
在不少人看来,道德约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闯过道德的底线,必须由法律来规范。
“保护施救者的权利不受伤害,是唤回公德的前提。比起道德评判,一个能保证好人不受伤害的法律制度,更加可靠。”在评论员王传涛看来,如何避免施救者被讹,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显然是需要立法解决的急迫问题。
因此,有不少声音认为,更应该着力于在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上对好心人予以“关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许多欧美国家都明确立法的“好心人免则条款”。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避免好心人被坏人讹上的尴尬。
而除了在给好心救助者一定的豁免权之外,在法律制度上对恶意讹诈的被救助者进行严惩也被不少观点强调。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有效惩恶,扬善就会失之空洞。譬如新加坡就有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倍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评论员邓建海说。
“我希望在道德重建、立法免责和依法办案的三重保护下,让扶与(或)不扶不再是问题。但是,只有三个保护一个也不能少,才能在社会上重新唤起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传统、有关爱,有法度才会有和谐。”评论员高世鹏说。
法律与道德、真相与证据、人情与世故,在搀扶他人这一举动中凝聚体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性考验与诚信砝码。面对越来越多的“扶不起”的事件,必须用法律为双方划清界限并且厘清责任。
新浪四川综合华西都市报、南都网、人民网、郴州新闻网等媒体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