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新闻

别给大陆客贴上

别给大陆客贴上"低素质"标签

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

19日台湾一家媒体报道,5位来自山西省的大陆游客在台北101大楼鼎泰丰餐厅用餐时,3岁男童尿急,其母直接要男童尿在水杯里。

文章经多方转载,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一张疑似现场的照片,更是被作为证据广为转发。照片中男孩光屁股站在椅子上,身穿蓝色衣服的妈妈正在为其整理裤子。舆论一度指向大陆,更是有不少媒体对大陆游客的素质进行揶揄。

20日晚,另一家台湾媒体顺着这张照片,追访到新闻中的男童母亲。民众这才得知,19日新闻中所谓的大陆客,其实是一个台湾家庭,而且该妈妈也并不承认小童当时有撒尿,说只是打翻玻璃水杯,帮男童整理弄湿的裤子。

大陆游客素质低、新闻从业者水平低、台湾人嫌弃大陆客得先管理好自己……事件引发了多方讨论。

  • 餐厅撒尿男童为台湾人 母称为孩子整仪容

    纪女士否认孩子在饭桌上撒尿,称她当时在给孩子“整理仪容”。她还在电话里反问记者:“现在有尿没尿(是否小便)有什么差别吗?”

    查看详情

港台人眼中的大陆客

在这篇报道中,该媒体绘声绘色地描述“当下餐厅尿骚味飘散,邻桌客人吓得目瞪口呆”,并形容此举“臭翻鼎泰丰”。报道中还提到,因为“尿液喷溅到桌上菜肴,小童母亲竟还要求免费换菜”。在该媒体的报道中,毫无素质、且蛮横无理的大陆游客形象跃然纸上。

因为此前在香港发生的“内地小童便溺”事件曾颇受舆论关注,台湾媒体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新闻。台媒对此事进行了大幅报道,有的甚至做了个专题来盘点大陆客素质低。

虽然此则新闻最终被证实并不可信,媒体报道的专业素质确实值得探讨,但从内地小童在香港当街便溺、到前阵子台湾教授在高谈阔论“很多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再到看到小孩撒尿就不分青红皂白扣在大陆客身上的此次事件。频繁出现的各种对“大陆客”的贬斥,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在港台居民心目中,大陆客是如此没文化、低素质的形象。

大陆客”源起

1980年,电影《阿灿正传》上映,可能成为集中体现大陆客在境外形象的滥觞。《阿灿正传》中狠狠挖苦了内地人——土里土气、性格愚昧、急于求成而且被社会主义教育洗脑。

不少香港人都有内地的穷亲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大陆物资短缺,香港人总要一包一包地给自己远在大陆的亲戚寄东西。这样的记忆深深印在许多香港居民的脑海里。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优越感,让他们只要一谈到大陆的事物,一遇到大陆来的“表叔表嫂”,马上就会摆出有教养的“高级”姿态。

后来大陆人富了起来,去港台购物消费的也变得多了起来。曾经的穷亲戚摇身一变成了前来消费的挥金大户。走过了经济不对等的年代,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此时便集中凸显出来。

港台居民发现,这些大陆来的客人不怎么用“请帮我拿一下**”之类的祈使句,而是动辄“给我来二斤**”这样命令式的口吻;他们当众脱鞋脱袜、在不准吸烟的地方大过烟瘾、允许小孩当街小便、当然少不了随地吐痰……正赶上上世纪末期媒体的迅速发展,于是这些来自大陆的客人与粗俗、素质低、没品位没礼貌等等不好的习惯划上了等号;而且被媒体的铺天盖地的报道迅速放大。

自此以后,再提到大陆客,“低素质”这个标签便如影随形。

并非天下乌鸦一般黑

社会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刻板印象”。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人们会先将事件贴上一张张标签,再见到同样情形的时候,便不再思考,而是直接用之前的标签加以概括。

港台居民因为看到部分不文明行为,就给大陆客贴上素质低的标签;台湾媒体不分清事实真相就将台湾小童误认做大陆客,这些做法便是进入了刻板印象的思维定势里。

其实这种把事物归类、贴标签的行为,早已渗透到很多人的生活里。

例如我们常常认为:城管都是无理取闹、压榨良民的,宝马男都是没素质的暴发户,土豪都是人傻钱多没文化,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暴力冲动;当我们看到长得魁梧、纹身,戴黑色太阳眼镜、脸孔吓人且穿着黑西装的壮汉,我们也很可能将其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

很明显,刻板印象的概括都是先入为主的,很容易形成偏见,造成不同群体间的对立与冲突。

对于任何一种贴标签的概括性行为,其实都该仔细斟酌一番。比如:印度教既培育了甘地,也催生了刺杀甘地的狂徒;基督教既包括牧师小马丁·路德·金博士,也包括13世纪下令杀害2万名男女老幼的教皇特使。概括地说印度教徒都和甘地一样崇尚非暴力,与把印度教徒都形容成迷恋强奸、刺杀的暴徒一样不可理喻。

我们肯定要谴责不文明、不公平和种种暴行,却不能总把一片树叶当做整个森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