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频现,找谁来埋单?

新浪新闻客户端
耗资8亿仅存在4年的广州陈家祠广场,近日被曝拆除。陈家祠广场的短命和高消耗让无数人咋舌。
近年,短命建筑的话题在国内十分火爆,明明不是质量问题,还被拆除,让专家感叹这些建筑“死不得其所”;也有人调侃:不拆不建,领导哪里有面子、哪里有银子?
建筑患了“短命症”
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建设的年代,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朝令夕改,让很多建筑“三十而夭”。
1991年,共20层,高67米的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因校区土地以24.6亿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仅有16年楼龄的3号楼被整体爆破。爆破当天,众多师生蜂拥而至,见证校园既壮观又伤感的一幕。
1994年,沈阳市民水上娱乐中心沈阳夏宫落成,投资两亿人民币,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拱体建筑,也被称为“沈阳最好玩的地方”。然而好景不长,因所在地块被重新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只有15岁的夏宫在2秒内被炸成一堆瓦砾。
2005年,造价超千万,位于安徽合肥黄山路南侧的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商住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尚未完工时被整体爆破。根据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
而更诡异的存在,是2010年11月,北京长安街曾引以为豪的地标,四星级北京凯莱大酒店被拆除,在这座落成仅10年的酒店废墟上,很快又建起了一座五星级酒店;2014年3月,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觉得在建的“观湖国际”酒店挡了风水,开建两年,还未竣工的“观湖国际”即被强令爆破拆除;2014年,济南“佛跳墙”雕塑现身两天即被拆除,只因有网友拍照发上网调侃了两句……
各地短命建筑盘点
每年拆掉一个斯里兰卡
若细算起来,在中国,将还没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除这种做法,其实由来已久。“文革”的十年动乱中,无数历史建筑,包括最古老的孔庙都被毁于一旦,人们用这些行动表示了与旧时代的决裂。
“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新皇帝即位,都会清除前朝遗迹清除……这种观念在我们现在的政府官员头脑中还很有市场。”有学者这么说。于是百姓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再眼看着另一幢高楼重新起来……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中国每年完工的建筑消耗了全球约40%的水泥和钢材,但我们造出的建筑却平均活不过30年。相较之下,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只是,按平均每平方米1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4600亿元,比2013年斯里兰卡全国的GDP都高出一截。这真金白银的浪费,得是多少纳税人的钱供养出来的?
百年建筑如何打造
“我国很多短命建筑的产生是由于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性,或者是因为政府规划的改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表示,城市规划缺乏预见性和政府盲目追求利益,导致政策的不连续性,是“短命建筑”频现的“罪魁祸首”。如果政府能在规划前或者拆除前综合考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完全可以避免。
小编决定义务为这些短命建筑申一下冤,顺带科普一下新老建筑有哪些“活法”。
【修旧如旧法】
日本最珍贵的古建筑、寺庙每20年或者40年会拆掉重建,名为“大修”,精心修旧如旧。
此外,由于日本老住宅区不允许拓宽街道,并限制车辆通行,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弥补居民损失的便利,政府对居住在老住宅的居民给予各种补贴,鼓励居民留在老住宅里,防止人去房空,使老住宅得不到看护和即时修缮。
【立法保护法】
法国很早就有法律规范城市建筑。1374年,查理五世国王(1364-1380在位)发布的法令甚至连厕所建设都进行规定。1913年,法国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法》,使巴黎105平方公里的古城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在保护区内变动或新建任何建筑,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要多次征求公众意见。
现在的巴黎老城在拿破仑时代就规划好了,基本上是4-5层的建筑。1667年,巴黎的建筑最高限度为15.6米,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的限高提高到31米。提高限高后,导致城市建筑密度增加,交通流量大增,出现了交通拥堵,遭到公众的批评。1977年,巴黎建筑限高降到25米,环线地区(巴黎老城以外的地区)为31米。
法国有一批国家建筑规划师,城市景观遗产保护区内的一切建筑的建设、改建、维修、拆除,甚至种树、伐树都要经过他们批准。市长必须听规划师的意见,当然,市长如认为规划师的意见不合理,可以向上一级政府申诉。
国家建筑规划师和市政部门通过的建筑计划,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民意,遭到多数民众反对的建筑计划必须撤销或重新规划,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比如1961年,法国铁路公司想把建于1898年的巴黎奥赛火车站拆除,在原址上建豪华酒店。此计划遭到多数民众的反对,法国文化部撤销了法国铁路公司的重建许可,根据民意把奥赛火车站列为历史建筑予以保护。1985年,奥赛火车站又被改建成“欧洲最美的博物馆”。

从空中俯瞰,法国里昂屋顶为红色。
【政府所有权法】
意大利的历史名城相当多,为了保护城市的整体风貌,意大利法律规定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对房子的维修也要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
美国虽是新兴移民国家,也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1916年通过的《文物法》就有对老建筑的保护条款。在美国,如果私人财产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则个人仅有该建筑的使用权,产权收归政府;不得改变建筑的面貌,还必须按政府的要求对其进行维护。美国鼓励居民保留老建筑,对1936年以前建造的建筑,不管其是否被登记到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均给予10%的减税优惠。
美国曾有条很有趣的新闻,说的是二战期间的一封信,当时卡在邮筒里,一直未被发现,最近被发现后才投递,居然按信封上的地址,准确无误地投递给收信人。不少中国网友看到这则消息认为这太不可思议了,70多年的时间,地址竟没有变化,要是在中国,房子估计都翻盖了几茬了。

意大利Lucca是少数仍然被城墙完整地包围起来的城市,由于旧城面积有限,外面已经发展出一个新区。穿越城墙,就像穿越时光隧道。古城内除了政府车辆,禁止行车,市民只可骑自行车代步。
【高额拆除成本法】
在以色列,政府则通过高额的拆除成本来阻止人们过度拆迁。
【再利用法】
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新天地美国和新加坡建筑师配合,保留旧有的砖墙、屋瓦、石库门;并进口价格昂贵的药水注射进旧砖瓦帮助防潮。加上现代人的电梯空调,旧建筑摇身一变成时髦地标。
【永不竣工法】
或者再来一招狠点的,永远不宣布建筑竣工,每一代都加上一点东西。比如高迪的圣家族教堂,又或者泰国的清莱白庙。
永不完工的建筑
至于上述这些方法的造价花费问题,小编不才计算不来。私以为,建得贵总好过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