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头条:石家庄首发居民疾病死亡谱

新浪河北
【冀头条第21期】
石家庄4月9日发布首个常住人口疾病死亡谱: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死因中,慢性病占到了六成以上。死亡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死亡数的89.98%。
石家庄发布常住人口死亡疾病十大类排行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日前完成了2014年全市居民死因监测系统数据统计分析。这是全市首个常住人口疾病死亡谱。统计分析发现,全市常住人口前五位的死亡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报告死亡率分别为175.98/10万、122.85/10万、103.35/10万、32.59/10万、28.32/10万,报告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9.98%。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第一杀手”。紧随其后的死亡疾病分别是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
多家医院的专家们表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可作为石家庄市居民健康防治的重点。这三大类疾病为主要死因,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代表,积极釆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有效措施可提高我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详情】
肺癌为恶性肿瘤死因之首
肺癌为恶性肿瘤死因之首,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1.02%。其次为胃癌占18.11%、肝癌占9.74%,食道癌占7.54%,结直肠癌占3.37%,前五位肿瘤合计占全部肿瘤死亡的59.77%;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132.25/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3/10万);从年龄趋势来看,35岁以后死亡率随死者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上升,55岁后恶性肿瘤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85.11%。

中国癌症地图
专家们分析说,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高,与遗传、饮食问题、人口老龄化、环境因素和吸烟、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密切相关。人们应该戒烟、健康饮食和定期体检、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早发生早治疗肿瘤的良方。【人体癌症地图揭秘】
专家:石家庄99.8%的15岁以上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超标

市一院急诊科主任王生池表示,据了解,全市居民目前的饮食结构很不合理,吃盐、吃油、吃肉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调查显示,全市1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5.6克,99.8%的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超标。吃盐越多,患高血压的几率越大。同时,15岁及以上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我国推荐成人食用油摄入量为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而全市84.2%的家庭超标。此外,全市肉类摄入过多比例为65.3%,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为77.9%。
专家建议人们每天食用不超过6克盐,成年人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烹调用油不超过两汤匙,还要控制肉类摄入量。同时,提倡每天适当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必须戒烟,喝酒限量,注意保持乐观心情。【详情】
石家庄4万多人因慢性病死亡 懒得运动是主因

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长马新颜说,调查显示:2013年,全市1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除睡觉外,业余静态行为(安静地坐位工作、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阅读等)时间为3.1小时,经常参加锻炼率仅为16.3%,高达82.5%的居民从不参加锻炼。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居民超重率为32.9%,肥胖率为18.7%,每5个人中就有1个肥胖患者。其中成年常住居民中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体重超标。与此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日渐高发。
2013年全市死亡5万余人,九成以上因为慢性病,懒是主要因素之一。懒得运动会减寿,懒得做饭易得慢性病,懒得吃饭会得消化系统疾病。【详情】
将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石家庄市卫计委消息,今年全市将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尤其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慢性病,将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健康素养知识,提供健康指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将加强慢性病风险因素监测,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做好癌症早诊早治、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和口腔疾病防治等项目。【详情】
科普: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戒烟限酒。
2、控制体重。建议超重、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
3、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个人爱好、肥胖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等情况而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4、合理膳食。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调节血脂是防病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强度,控制主食的摄入量,粗细粮搭配,多食粗粮、杂粮(包括薯类)等,多吃蔬菜水果。
5、季节养生,合理进补。冬季人们运动量减少,若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适度进行。
6、合理安排工作、保持心理平衡。多项研究指出,良好的心境可以使机体各个系统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至关重要。
7、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