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健康

男童游完泳1小时后床上溺亡?

男童游完泳1小时后床上溺亡?

新浪健康

关注

摘要|近日,题为《男童游完泳1小时后床上“溺亡”?!家长不得不警惕的“干性溺水” 》的帖子在网上广为传播。科学还是谣言?干性溺水是隐匿杀手?

网帖回顾|美国男孩泳池玩耍回家后在床上“溺亡”

上述这则网帖提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去泳池玩。两个人走路回到了家,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说很困,就睡起了午觉。

一个小时后,妈妈看到小男孩完全变了样,于是开始一遍遍地叫小男孩的名字,可是男孩已没有了任何反应。他的脸上被好似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他在床上就这样溺死了。

而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位儿童落水被母亲很快救出,看起来没有不妥,回家几小时后,其母亲发现孩子发热昏睡,送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为干性淹溺,文中赞扬是母亲的直觉让孩子免于危险境地。

医生释疑|“干性溺水”是隐匿杀手?

网帖一出,很多网友表示“还能不能愉快地游泳了!”更有年轻妈妈问,孩子呛奶是否会导致这样致命危险?喝水呛到了呢?对此,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急诊夜鹰 解答疑惑。

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临床根据溺水者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而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

1. 干性淹溺是指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此类患者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大部分溺水者属于干性溺水或少量肺部进水者。

2. 湿性淹溺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 内分流增加,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研究表明,只有少数溺水死亡者(15%)肺部吸入多于22 ml/kg的水。

溺水者如果在被救上岸后清醒,呼吸通畅,或者短时间内内苏醒并呼吸氧合充分,则此类患者大部分病情持续趋向康复,预后良好。

但也有少量患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 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淹溺”,实质为一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因此网帖所述两个案例中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干性溺水,继之出现“二次淹溺”的病情进展。

延伸阅读

溺水现场急救步骤及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读

溺水过程大致分为:1屏气期、2喉痉挛期、3水入呼吸道期、4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可发生在喉痉挛期或水入呼吸道期。

查看详情

科学还是谣言:干性溺水是隐匿杀手?

急诊夜鹰在此结合文献资料与大家分析,以让大家了解溺水的过程及一些概念的区分,从而让大家面对类似问题时从容应对。

查看详情

游泳呛水小心致鼻部感染

夏季到了,游泳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如果水中换气技巧欠佳,难免造成呛水,引起鼻部不适。

查看详情

儿童游泳为何易感中耳炎

每年到了游泳季节,都有不少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的患者来就诊。

查看详情

揭秘游泳池水质真相

网上流传的“游泳池水里含有消毒水、口水、细菌、各种人体污垢和排泄物”的帖子,让很多网友多了几分疑虑。

查看详情

网帖夸张|网友不要轻信

网帖中这样陈述“夺走上面那个男孩生命的正是被称为干性溺水的这一现象。干性溺水的恐怖之处在于哪怕只有一小杯水,都有可能发生。虽说在所有溺水身亡事件中,发生“干性溺水”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但在小孩子中,这种概率是呈上升趋势的。”

显然,网帖中对事件的解读和评述是错误的,混淆了干性淹溺和二次淹溺的概念,引起公众恐慌。

提醒|了解几个问题 游泳莫恐慌

1.溺水必须是确实溺入水中,而不是喝奶呛奶或者喝水呛水。

2.溺水有干性或湿性淹溺的概念区分,但是大部分溺水者为干性溺水,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大部分干性淹溺,如果上岸时清醒、呼吸功能良好或者上岸后很快苏醒,呼吸恢复,则预后良好。

3.干性淹溺不等于二次淹溺。二次淹溺仅仅是干性淹溺的一种少有的表现形式,病变具有隐匿和延迟发作特性。

4.对于所有不自主呼吸道没入水中,挣扎和呛水者(即有溺水过程),救上岸后即使看起来清醒无恙,也应医院检测观察。

5.游泳时,自主状态下瞬间的呛水不属于干性淹溺,更不会发生二次淹溺,不需要恐慌。

6.不管任何原因,不管是否泳池下水。当儿童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喘鸣、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甚至昏睡时,都应即刻送医。因为很多疾病可以出现以上表现。这些症状并非二次溺水所独有的。

(新浪健康据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急诊夜鹰 专栏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