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健康

我国饮水氟中毒致8千万人患病

我国饮水氟中毒致8千万人患病

新浪健康

关注

摘要|据德国之声网站6月23日报道,“全球超过2亿人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其中约8000万人在中国”。外媒称,饮水型氟中毒并非“新”闻。中国主流媒体多年来对该问题不乏报道,人们对于“水病”概念也并不陌生。尽管如此,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饮水型氟中毒并非“新”闻

外媒称,饮水型氟中毒并非“新”闻。中国主流媒体多年来对该问题不乏报道,人们对于“水病”概念也并不陌生。尽管如此,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据德国之声网站6月23日报道,“全球超过2亿人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其中约8000万人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受饮水型氟中毒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河套平原一带,其中河南因人口众多、区域分布广而病情最严重。

众所周知,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据世界卫生组织信息,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适当摄入能减少龋齿的发生,但长期大量接触会引起氟牙症和氟骨症。而产生这些相反作用的摄入量范围相差并不大。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大型集中式供水的氟含量须控制在每升1毫克以下,世卫组织的规定是每升1.5毫克以下。

报道称,造成氟摄入过量的原因通常是饮用天然富含氟化物的地下水(高氟水)或食用利用这种水源灌溉的农作物。摄入过量会导致严重氟骨症,进而造成骨质硬化、肌腱和韧带的钙化以及骨骼畸形。

水病的治理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

尽管水病的治理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但时至今日仍有上亿人口未摆脱威胁,水病仍是中国地方病治理的一大重点。

在距离哈尔滨两百公里外的吉林省乾安县,因水致病表现得尤为突出。该县在上世纪60年代曾流行一种儿童牙齿残缺、老人驼背瘫痪的怪病,后被证实是饮水中氟含量超标所致。作为全国较早发现的饮水型氟中毒重病区,乾安高达86%的区域、71%的人口受此影响。

其实,早在乾安发现饮水型氟中毒之前,国内关于这类疾病的记载就已出现。1930年,外国传教士Anderson等人报告了北京、太原附近共计507例牙齿斑釉的调查结果,这是国内已知关于地方性氟中毒(以下简称地氟病)流行病学的最早报道。

1935年,国内牙科医生周大成在辽宁汤岗子、熊岳、兴城等温泉地区开展氟斑牙调查,发现当地小学生的氟斑牙患病率高达80%以上;1946年,外国人Lyth报告在贵州威宁临近云南昭通的地方有氟中毒病区,氟斑牙检出率为72.3%,有典型氟骨症患者。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国内学者在一些地区开展了地氟病流行病学调查,如医学专家江惠贞报告的北京小汤山2000余人因饮水中氟含量过高导致氟斑牙情况等。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地氟病病例报告不断增多,更多的病区也开始被发现。吉林省乾安县就是这一时期被发现并确认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的。 吉林省也于上世纪70年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地氟病普查工作,发现11个县市存在地氟病。随后,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在国内被陆续发现。

截至2013年底,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分布于全国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1434个村,其中重病区占9%,氟斑牙和氟骨症病人高达2094万。

水源性高碘病:8年未变的数字

与饮水型砷中毒同时被发现的另一类较少进入公众视野的“水病”是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该病最早于1978年在河北省渤海湾海滨被发现;之后的1979~1986年,医学专家经过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最终确定这种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水中碘含量过高。

按照中国标准,成人每天碘的生理需求量为120~150μg,孕妇或乳母200~250μg,婴幼儿为20~30μg,儿童为 50~80μg,青少年为160~200μg。这些足量的碘通过食物、水进入人体,其中只有少部分为甲状腺摄取,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一旦碘摄入量过多就会 引发甲状腺肿大。

2005年,相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源性高碘病区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29个县的734个乡镇为病区,其中水碘含量在150~300μg/L的地区有488个乡镇、水碘含量超过300μg/L的地区有246个乡镇,总共受影响人口达到3098万。

而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仍分布在9个省的115个县,受威胁人口约3000万,这一数字与8年前相差无几。

形势依然严峻

经过50年的治理,水病防治形势已有大的改观。《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北京、内蒙古两地因实施改水,已不存在 水源地高碘病区;饮水型氟中毒的病区改水率达到82.3%,比“十一五”增加了7个百分点,受益人口增加了790万;而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改水率更是高达 93.6%。

但同样的数据也反映出水病治理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分布于全国9省份115个县的水源性高碘病区中,有7个省份109个县尚未开展专项降碘改水工程,占病区总数的95%,受威胁人口仍然高达3000万左右。

“降碘改水是防治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的最有效方法,但有些地方并不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推广治理成本更低的无碘盐。”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高彦辉说,仅仅依靠食用无碘盐并不能完全治理该病,“因为人体每天水的需求量远远高于盐的需求量。”

2012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山东、天津两省市无碘盐使用率在90%以上的县均有高碘性甲状腺肿病例发生,其中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患病率分别达到10.4%和10.2%。即使是那些推广无碘盐的省份,推广力度也不理想。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云南、宁夏5个病区改水率在80%~90%的省区,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仅在66.39%~87.40%之间,饮水型氟中毒的重病区河南改水率只有64.58%,正常使用率也只有73.83%。

而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在2011~2012年新增的43个改水村中,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仅有67.44%。“跟十一五相比有了改观,但还远远不够。”高彦辉说,有些地方改了水,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地区并不适合改水。高彦辉说,以河北、天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原本以地表水为水源,现在转而用地下水为水源,但地下水都是高氟水,“基本打一口井出一个病区,那当地就只能利用后期的水处理工艺来降低氟含量。”

即使是像乾安这样已实现100%改水的地方,因某些地区水氟含量回升也需上马水处理工艺,目前该县的多个村子都已上马简单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外界普遍认为,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农村地区推广自来水,这些地区的水病防治形势会更加乐观。

水病治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水病的治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千万不能松懈。”高彦辉说,因水病多为慢性病,影响时间较长,“某些地方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危害,在治理上并没有足够重视。”

世卫组织建议,存在该问题的地方当局应当认真考虑造成氟中毒的原因,结合地方状况和制约条件,来处理过量接触氟化物问题。

报道称,除了高氟水问题外,中国还存在严重的水污染。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三分之一的主要河流以及6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给公众健康和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报道称,今年4月, 中国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以便加强管制、改善水质。

(新浪健康综合参考消息、瞭望东方周刊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