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奇葩餐饮:沙县年营收70亿

新浪财经
摘要:中国这片“吃货”天堂,有许多魔性的地方小吃,他们提供的餐饮各不相同,却遍布大街小巷。这背后有什么生存逻辑?
沙县小吃全国店铺超过2万家,6万多从业者,年营业额近70亿元人民币,还有着上市的壮志雄心。在中国,这是餐饮界的一朵“奇葩”。
除了沙县,中国这片“吃货”天堂还有许多魔性的地方小吃,他们门脸可能并不大、提供的餐饮也各不相同,却遍布大江南北。你不一定进去吃过饭,但是你肯定听过他们的名字。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盘点下,这些中国特色的小吃,以及他们背后的生存逻辑。
盘点 | 中国特色的“魔性”小吃,遍布大街小巷
No.1 沙县小吃
23年前,因为“标会”倒了,沙县人邓世奇背着十多万债务出逃,在异乡街头开起了沙县小吃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沙县人把这种小吃店扩张至各地。
沙县政府曾在2008年投资1500万元成立沙县小吃集团,该集团下设3家子公司,其中餐饮管理子公司负责开展连锁经营业务。虽然有强大资金支持,但是,一切也没有那么容易。时至今日,该集团旗下连锁店仅有二十几家左右,这个数字在庞大的沙县小吃店里显然显得微不足道。
不断喊出要上市的沙县小吃,一直难有实质性动作。沙县小吃集团与正大集团早在去年12月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声称要从原料供应、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推动沙县小吃的转型升级并登陆资本市场上市。但签约快一年了,沙县小吃依然没有大的动静。
商标申请八年未能获批、标准化连锁经营发展缓慢、棘手的股份制改革等等,这一系列障碍成了沙县小吃上市的“拦路虎”。
No.2 黄焖鸡米饭

黄焖鸡米饭
凭借“一只鸡的传说”,“一道菜餐厅黄焖鸡米饭”火遍大街小巷。
市场上的黄焖鸡米饭绝大多数为加盟店。“黄焖鸡米饭加盟费低,简单易学,虽然只有一道菜,但因为特色鲜明引起众多食客关注。”一家加盟企业负责人这样说,一份黄焖鸡米饭卖15元,成本只需7~8元,有的店一天最多可以卖几百份。
N0.3 兰州拉面
三十年间,青海化隆人将兰州拉面馆开到全国各地,一个贫困县就此翻身。紧随其后,兰州人开始大量开店,为正宗兰州拉面“正名”,他们的拉面馆叫东方宫,引发持续至今的“两碗面”之争。
如今,化隆全县20万人,有1/3在外做拉面,每家每户都有。拉面户们已经大批在省会西宁买房,出门习惯坐飞机。村里人办喜事,十年前是办一场1万,现在二婚的都要10万,新婚30万。
No.4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
自去年重庆小面在《舌尖上的中国2》(下称:《舌尖2》)播出以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掀起小面热潮,许多天津的重庆小面也由此而生。
据了解,因地理位置、店内格局和店面大小的不同,在天津开这样一家重庆小面的费用大概在15万-25万元,而一碗重庆小面的定价通常在10元或12元,其他口味则每碗多在15元以上。
No.5 杭州小笼
杭州小笼包最早出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江苏常州府一带,现多以杭州小笼包闻名。有人形容杭州小笼包,“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跟沙县小吃一样无处不在”。没有统一组织,它们的生存法则就是小投入的夫妻店,提供口味多变、价位较低的小笼包等。
多数杭州小笼包店都能经营1~2年以上,甚至在不少居民区,有经营近10年的店铺。属于耐力性典型代表。
路径 | 为什么这些小吃店会如此受欢迎?
中式快餐迅速兴起,以廉价博得街头市场一杯羹。这些小吃总的发展模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家一店易复制,然后再草根式快速成长”。
然而在历经低成本扩张阶段后,行业标准和管理的问题逐渐显现。小业主本钱有限,租的店面小,环境卫生也不会太注意,街头遍地开花的沙县小吃在都市人眼里一直难以摆脱“家庭作坊”、“低档次”的标签。而几乎每家店都声称自己是加盟店,也可以拿出相应的合同证明。
艰难 | 壮志凌云,难摆脱街头巷尾的命运
[标准化之困]
当沙县小吃遍布中国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时,它的推动者沙县政府主导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协会,试图对野蛮蔓延的沙县小吃做出统一的要求,以求达到品牌化、产业化。甚至他们还想将沙县小吃真正地统一起来,做成遍布全国的连锁加盟店。
事实证明,这是个难以实现的大工程。首先开沙县小吃店的确实大多数来自沙县这个地方,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农民。正宗沙县小吃对食材要求很高,成本也高,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小店主有时候不按照要求运作,甚至偷工减料,又因为是自主经营,即便是沙县小吃同业协会也拿他们没办法。
但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加盟模式宿命?]
中国加盟连锁企业容易好大喜功,一年1000家两年2000家,三年实现上市,这种大跃进式的现象很常见。与之相反的是企业理论水平太低,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比如他曾辅导过的一闻香沙县小吃,如今10年过去了,连锁店仅有10多家。
其实,价格廉、成本低本不是坏事,问题的关键是滥用品牌极易导致“自毁长城”。
(新浪财经综合南方周末、中国经济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