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财经

政府考核会阻碍创新企业发展

政府考核会阻碍创新企业发展

新浪财经

关注

摘要|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痛苦,比如政府每年会做一个考核,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可能要考核或者每年都要考核,恰恰这些考核很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

新浪财经讯 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盘古智库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线下沙龙时指出,要鼓励中国的企业要能放手,在模仿阶段就去模仿,要是处于必须本土化阶段的时候就本土化。到技术前沿的时候,企业的力量加上市场的推动力,加上政府的帮助,一定要占领一些技术权限,未来技术革命可能50%就出现在中国。

张礼立:我国九成水务靠国外品牌急需自主创新

张礼立: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里面,虽然中国有这么多的行业,可能都想走出传统模型和传统行业,或者承载着互联创新的思路往前走,但实际上它的阻碍和困难还是蛮大的。有些行业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关注的,除了互联网和游戏,其实有一些跟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可以考虑。

比如跟环保相关的中国的水务问题,一个相对官方数据是,中国有接近7成的水务、净水资源的管理不是中国的本土的企业,而都依托国外品牌。这样一个管理模式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积累了自己真正能够掌控的技能和可利用的平台,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个“当务之急”的行业就是大制造业。大制造业包含了流通、整体配套、产业链,整体来讲,对工业和制造这个行业,也正好是一个契机。正好借 互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或者工业4.0核心概念,找到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从传统制造业逐步通过创新创业,转变到制造业服务行业里。

未来中国十年或者是十五年GDP的成长比例,更多来自于服务的话,制造业如何重塑,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行业。这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在发达信息 行业中的一些突出的工具平台,怎么可以作用到一些跟实际民生相关的,比如智慧城市的落地。很多智慧城市落地是在说,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出行更便捷,就是智慧交通,能够从这些行业里面着手,这个可能会更有发展前途。

  • 哈继铭:房子需要多年才能卖完

    现在在建面积在51亿平方米,51亿平方米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哪怕你现在不造房子,可能都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消化它。

    查看详情
  • 郑秉文:延退遭反对但不可抗拒

    养老金只有多缴多得,多缴以后你个人拿得多,制度的这种收入能力要好,它的这种基金的规模大,投资回报率情况也非常好。

    查看详情
  • 张颐武:仇富的大多是中产群体

    现在对官和富有意见的人,其实不是很穷的人,而是说所谓中产群体,就是我们讲的中等收入的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

    查看详情

何帆:创新创业不能都指望货币政策

何帆:货币政策是一个宏观政策,而我们讲的创新创业实际上属于结构性改革,不能对货币政策寄予太高的期望。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的时候,通过加息可以遏制通货膨胀。但是如果经济不行了,再放水,大水漫灌,原来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这样做代价很大。

所以,对货币政策来说,就是稳定现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这是最关键的。创新创业需要一些点对点政策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政策可能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因为财政政策更适宜于定点去做。无论是减税也好,或者是提供一定的补贴也好。

张礼立:政府考核阻碍创新企业发展

张礼立:我的公司是火炬计划其中的一个,我们有各种颜色的巨人火炬,绿巨人、火炬巨人,各种各样的计划。其实有一个核心解释,我们当然是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当然这方面支持是现金方面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了解国家对这种所谓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有没有一些相应的引导。的确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痛苦,比如政府每年会做一个考核,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可能要考核,每年都要考核。当时提交的这些数据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以后你就上黑名单了。

恰恰没有意识到我们做企业也很辛苦,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发生变化,你当时让我报的材料,可能是我根据我当时的规模,当时的战略规划,和当时的市场收益提供的材料,基于事实,并没有弄虚作假。

但是当市场发生不断变化的时候,这个材料其实跟原始的数据发生一些出入,那时对企业家来讲,他考虑的一点是,尽可能不上黑名单。企业家经常考虑规避这个方向,这个无形的手其实碰到了非常深的地方,你也不能说它错,没有对与错,在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你发现可能原来一年以后是往这个方向走,但由于这个框架,事实上反而有时阻碍了我们。

何帆:未来技术革命可能一半出现在中国

何帆:中国企业模仿一点错都没有,因为你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先通过模仿,中国模仿学习曲线非常逗,很快进入技术前沿,然后在进入技术前沿之后再有自主的创新。但是自主创新的时候,按照现在过于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时不会让你通过。

我们过去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比如说你在河的这边要到河的那边,你现在修了一条桥,你要过这个桥的话,要收你的过桥费。可以,因为这个桥是你修的,所以我过你的桥当然要给你缴费。如果我要划一个皮艇,以另外的方式到那个地方行不行?如果我们现在任着知识产权保护继续这 么下去,会保护着我现在的终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你只要到了这个终点,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划船,过我的桥,一定要向我缴费,这样会影响到我们很多。

我们有很多自主创新都是快到最后要看见胜利曙光的时候被人摧毁了。我们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被别人盯上了。所以,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并不 关心你。当你已经研究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他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然后等你快研究到只剩下最后10%,你就要成功的时候,它突然降价90%,没办法跟它竞争。所以,要综合使用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力量来做。

我觉得不是因为中国的研究力量不行,我们有很多优势。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讲21世纪改变全球经济的有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城市化;另外是新技术革命。

我估计他想的可能是发生在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但实际上新技术革命里至少有50%是在中国的。因为中国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中国有非常庞大的市场。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到最后一定是中国最牛逼,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严重的雾霾问题,就像高铁一样,你的技术可能最开始是德国、日本的,但是为什么要在中国把它商业化?因为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如果能够把市场的优势用好,中国最后会打造技术的最前沿,我们会定下标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另外,中国还有大量的科技人员,我们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再一次让博士的工资比保姆的工资还低,我们有大量被低估的廉价而且优秀的研发人员。如果能够把这些研发人员动员起来,因为有时候就是拼人。

如果这个项目,美国可能是顶级的科学家带了两个助手去做,我这边是一百个工程师去做。我们跟老外有时讲中国的技术攻关,动不动调上千名工程师技 术攻关,他们见都没见过,吓傻了。我们有技术优势,有些技术不是天才人物在关键节点革命性的创新,现在的创新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创新加起来的。所以,创新没那么难。

但是我们要鼓励中国的企业要能放手,在模仿阶段就去模仿,要是处于必须本土化阶段的时候就本土化。如果你要到技术前沿的时候,企业的力量加上市 场的推动力,加上政府的帮助,一定要占领一些技术权限,我认为是有机会的,未来技术革命可能50%就出现在中国,很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