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踢得好坏真跟经济无关?

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肖磊
美国人对足球的喜爱和关注度远远低于篮球、橄榄球等,因此在体育市场化非常强、经济实力发达、土地广阔、体育人口基础较大等具备各类优势的美国,其足球的实力远远落后于阿根廷等这样的国家,甚至其实力还不及很多非洲球队。
如果不是世界杯,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厄瓜多尔等诸多国家的名字,可能很难出现在我们的眼界。足球对一个国家带来的认知度和品牌效应,比花巨资拍一个国家形象宣传片挂在纽约广场可能影响力要大得多,也实惠得多。
对于足球,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滋味,但在期待、谩骂、麻木之后,实际上很多人至今没有搞清楚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稍微思考一下,最先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一国足的球实力似乎跟人口、经济、种族、地域等都没有太大关系。

足球真的跟经济要素无关吗?
人口:中国和印度已经证明人口优势很难转换成足球优势;
经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足球却从来不是最受关注的运动,美国足球队也只能算作世界二流球队。另外,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不断崛起(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足球队似乎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崛起而崛起;
种族和民族:关于种族和民族问题,在体育领域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在各类运动当中,实际上没有几个运动项目完全是被某一个种族所垄断的,刘翔就曾 打破了黑人保持的很多记录。足球场上更是如此,日本和韩国足球队的表现已经表明,由黄色人种组成的球队并不比黑人和白人组成的球队差;
地域: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各州都有世界级足球强队,同时也各有弱队。
既然一国足球的强弱跟人口、经济、种族和民族、地域等均没有直接关系,那一国足球的实力,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前两天看到一个经济学博士的观点,说中国足球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变得昂贵,球场越来越稀缺,没有地方踢球的话 怎么可能产生球星、发展足球。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现象描述和自我假设,实际上有很多国家房价比中国便宜得多,人均土地面积也比中国大得多,但足球实力同样一般。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足球到底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人对足球的喜爱和关注度远远低于篮球、橄榄球等,因此在体育市场化非常强、经济实力发达、土地广阔、体育人口基础较大等具备各类优势的美国,其足球的实力远远落后于阿根廷等这样的国家,甚至其实力还不及很多非洲球队。
这说明,对于美国人来说,足球只不过是一项诸如乒乓球、羽毛球一样的普通运动,所以美国没有像NBA一样的足球联赛,足球领域也没有像橄榄球比赛一样的观众和电视收视率(经济效益),那么其国家足球队的实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在足球王国巴西,人们笑称“不会足球、不懂足球的人是当不上巴西总统的,也得不到高支持率”。这足以说明巴西人把足球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 美国人对篮球的喜爱一样)。另外,巴西足球的市场化也更为彻底,巴西足球学校遍布全国各地,重点培养12—13岁的孩子,由优秀教练向他们灌输先进的足球 理念和基本技能。巴西各俱乐部均雇有一批经验丰富、嗅觉敏锐的球探,常年在各足球学校和比赛场地“活动”,发现了优秀人才,及时向俱乐部通报。俱乐部经过 体检、测试和实地观察,决定是否选用。
因此我的总结是,发展足球必须要具备的三大条件,首先是大多数国内民众喜爱这项运动,其次是足球经济的完全市场化,第三是基于前两个形成的本国 足球文化。由于中国不像美国,篮球和橄榄球等实际上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逊色于足球,至于像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联赛或项目,跟足球经济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中国发展足球具备客观基础,也是成为体育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
足球对于中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思考不清楚这个问题,中国足球是无解的。德国一直是中国发展经济的榜样,实际上德国更应该成为中国发展体育,尤其是足球产业的学习对象。
德国通过发展体育事业的全民性“黄金计划”(足球公共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前,德国有6万个向外界开放的体育场地,能够为孩子从事足球项目提供良好的基础,并且协会使用场地是完全免费 的。大量的公共体育场地是德国成功的足球运动发展支柱。德国足球队三获世界杯冠军,常年稳定在世界三甲水平内,一代又一代的德国足球人皆是从社区、学校、 运动协会走向世界大赛的赛场。
目前,全德国共有25000个足球俱乐部和670万名成员,金字塔尖的德国足球国家队背后,是整个民族对于这个项目的无限热爱,市、镇、小村庄,随处可见踢球的小朋友。当然,德国足球也给德国经济和对外宣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队因严谨、力量、速度、实战、攻击精准等,被称为“德国战车”, 很形象的宣传了德国的制造业和经济水平,为德国省下了很多“广告费”。
另外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新闻报道里,为什么体育往往跟娱乐放在一起?既然体育是竞技类项目,尤其是奥运会、各类世锦赛、世界杯等,完全是两个队 以国家之名发起的较量和比赛,为什么国际体育竞技并没有跟军事和政治放到一起?各类报纸在制定版面时,为何会出现“体育娱乐版”,而不是“体育政治版”或 “体育军事版”或“体育外交版”?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屑一顾的问题,实际上揭开了体育,或者说世界杯的秘密。
足球只不过是一项娱乐产业,如果带着行政色彩来发展足球等体育运动,短时间内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朝鲜,只有体育成为政治或外交目的时,才会 被重视),但并不可能持续,因为政治不可能为体育、娱乐等产业持续买单。可以为足球等项目持续买单的,只有市场,而且是把体育做成娱乐一样的市场。
C组首轮科特迪瓦2-1日本
一般的球迷是不知道的,在中国有一个法律文件,叫《全国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规定,体育竞赛项目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定。开展新的体 育竞赛项目,必须报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并审核确定该项目的竞赛规则、规程和竞赛计划,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方能批准举办该项目各级体育竞赛。
除此之外,对申请举办体育竞赛的组织和个人列出诸多条件,提出各种申报材料要求,条条框框之多,让很多申办者积极性丧失。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滋 生了各类体育管理方面的行政腐败。审批制让中国的体育竞技完全丧失了市场主体地位,很多球迷在痛骂中国足球不行的时候,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发展足球这样大型 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基本的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中国都不太具备。
姚明作为在NBA发展多年,并在俱乐部收购、运作,以及体育商业化方面具备经验的一个“实践”者,在此前的政协提案当中,就说出了中国体育事业 的瓶颈问题。据姚明了解,很多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认为体育竞赛审批是影响中国体育赛事表演业乃至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大瓶颈。应该取消体育竞赛审批(改为备 案制),让市场主体自由投资赛事,激活体育市场,从而带动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的发展,进而扭转国民体质下滑的趋势。
实际上体育赛事审批在各个项目中普遍存在,市场主体投资的商业赛事、友谊赛也不例外。企业办个青少年三人篮球赛要篮协审批,在地方上办个40人 以上的象棋赛需要审批。去年中式八球、中式台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核心也是赛事审批权。很有意思的是,中国股票市场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股市连续下跌, 股民信心接近崩溃,“圈钱”市已难以为继的时候,股市监管和管理层不得不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
姚明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下,体育赛事审批并没有存在的必然理由。市场主体可以操作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审批?特别是足、篮球等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运动。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上,奥运会、NBA等赛事都是非政府机构举办。
姚明还明确指出审批制的弊端,1、体育管理部门收取不菲的审批费用,却并不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力寻租”;2、以行政之手 干扰了本来可以由市场来调配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形成垄断,抑制了部分市场主体的办赛热情和良性竞争,严重阻碍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热情;3、造成人为设立办 赛“门槛”的事实,使得体育消费呈现“两极化”——要么是大型的职业赛事,要么是完全免费的群体活动。大量中小型成本的赛事由于迈不过办赛的高门槛而被放 弃,而这正是体育产业金字塔参与实际人群最多的一块。
由于行政化色彩浓重,很久以来,中国足球领域发展几乎停滞,并且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切问题的根源,行政管理问题的不当是罪魁 祸首。体育领域的“审批制”等给中国足球早已判了死刑,以至于在上一轮反腐当中,南勇、谢亚龙、杨一民等掌控中国足协的核心人物因受贿罪和渎职罪被判重 刑。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足球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运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对足球这一群体运动的喜爱有着世界最长的历史(古代足球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站 在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没有一项运动可以替代足球,成为中国最需要去发展的体育运动。中国甚至可以没有乒乓球、羽毛球,但绝对不能没有足球。
如果乒乓球等运动只有中国热衷,其他国家逐渐放弃的话,奥运会是有可能撤掉乒乓球等项目的,这类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就仅仅成了少部分人的体育锻炼,商业和社会价值将丧失殆尽。而只有足球,是世界永不衰落的运动,是世界第一运动,更是经济效益最大的体育项目。
当中国足球备受诟病之际,中国的“文娱”产业正在蒸蒸日上,中国的电影行业早已实现了更大的产值,“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早已获得了商业方面的巨大成功,造星运动空前。
而中国最大的体育业,足球赛事至今如死水一潭,就连目前刚刚有所起色的中超商业化路径,比如许家印、马云等正缔造的“恒大”模式,被一些“无脑”之人认为这是把中国足球往沟里带。每每此时,我就非常气愤,这些评论人士简直是脑子进水了,世界哪个顶级的足球赛事不是这么玩的?唯一不同的是,中国依然在行政审批上打压足球的商业化(百思不得其解)。
我作为一个资深伪球迷,还想多说一点。关于限制俱乐部外援的问题(在外援问题上,千万不要学其他联赛,因为中国所处的阶段完全不同,中国球员一年当中甚至可能没有一次机会跟欧洲等强队对抗)。
为什么不利用中国目前强大的商业和资本环境呢?假设每个中超球队可以聘请10个外援(很多俱乐部有这个实力),在场上可以同时上场8个外援,这 样的话每个球队可以锻炼三个中国球员,16支球队当中至少会有48个中国球员相当于得到了跟非洲、欧洲、美洲等球员同场对决的竞技、体能训练。如果按现在 的外援数量,外援最后也被“中国化”了,对中国球员无任何帮助。以大幅限制外援人数来达到锻炼本国球员的做法在我看来,简直是愚蠢至极。
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就没有资本愿意去投资;没有资本参与就没有体育竞技领域最重要的一环,造星运动;没有造星运动,就不可能产生关注度和经济效益, 更不可能带动球员的奋斗激情;根植于足球领域的原动力就会丧失(成为球星,并改变命运,是激励诸多优秀国际球员最初的动力),足球文化也将会慢慢变得乌烟 瘴气,最终走到如中国足球一样的地步(腐败、萎靡、无竞争力)。
也许主管体育和足球的官员们考虑的是,那么多体校毕业生,那么多既得利益者,那么多依附于中国体育行政领域的“寄生虫”,都得依靠中超等各类联 赛现有的模式和规则去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自身利益问题。但请不要忘了,中国的足球事业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每当世界杯来临,上亿的中国球迷像打了鸡血 一样关注别人胜负的时候,实际上那些掌控体育行政事业的人,早已辜负了历史。此时,无论用什么样的贬义词,都无法形容这些人犯下的错误。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