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时尚

专访晓雪:成功的女人都有硬伤

专访晓雪:成功的女人都有硬伤

新浪女性

关注
摘要: “成功女人都是有硬伤的。”采访进行到一半,晓雪说出了这句话。

摘要|身为第一本进入中国的国际女性大刊——ELLE中国的掌舵人,晓雪比任何人都深谙秀场、美酒、红毯、晚宴的解读密码,也更知晓万千繁华背后真实的生活况味。对这个衣香鬓影、大牌林立的圈子,她保有一份阅尽千帆后的爱,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清醒与了然。

“成功女人都是有硬伤的。”采访进行到一半,晓雪说出了这句话。这份感悟,是她在采访前两天在柏林参加Global Female Leaders大会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骨精”们各种聊天的结论。那是全球精英女性的聚会,目之所及处,皆是各种女人之成就斐然亮丽光鲜,但私下扎堆一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全宇宙通用的吐槽感言。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身为第一本进入中国的国际女性杂志——ELLE中国掌舵人的晓雪,以中国唯一受邀媒体人的身份,做了主题为“The New Thought and Desire”的演讲。

“现在中国女性在想什么?是什么样子?开场我就说中国女人现在在大家的心里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买遍全世界,另一种是经常被引用的‘东莞女工’。东莞女工和买买买的女人都是中国女人,但她们都不是中国女人的主体,中国城市女性的主体是像我这样的:不是红二代,不是富二代,就是普通人家出来的,没有出国读过书,但我今天还是站在了这里,大家给我好多赞美的词:优雅,美丽,自信,乐观,敏锐……我不是一个个体,在中国像我这样的女人比比皆是……”

恰如她自己在柏林演讲中所言,晓雪所经历的一切,也是成千上万中国都市职场女性所面对的“人间剧场”的微缩版。同样,这位时尚杂志女主编的那份身为 “打工者”的真实与清醒——知己,知人,尊重规则,接受代价——或许能够让更多女人在“如何与工作、生活好生相处”这件事上,得到一些亲切又有价值的经验。

拍黄瓜、红烧肉、醋溜白菜——时尚女主编最爱

新浪女性(以下简称X):来见你之前,先看了你的书《优雅》。看完之后感觉关于“时尚杂志女主编”的想象有些 “幻灭”了。因为中国并不是时尚业的原生地,我们之前对女主编的想象好像都来源于《穿PRADA的女魔头》那部电影。但看完《优雅》后发现:原来中国的 “女魔头”是很头疼吃优雅的法式晚餐的,最爱吃的菜是拍黄瓜、红烧肉和醋溜白菜……

晓雪(以下简称雪):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来自博客。其实博客在当年就有一点点像公开的日记的感觉。你在写日记的时候很难装,装一天可以但不能天天装。那些文字有时候我再回去看,也好像在看自个儿的成长过程。

X:这本书里还有一段关于吃的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你在纽约跟某总裁夫人吃饭,人家问你最喜欢纽约的哪家餐厅, 你说“麦当劳”,夫人皱皱眉,低声说那是垃圾食品。你说“哦。那我还喜欢吃你们的热狗,两美金的那种,太好吃了!”听完她不说话了。估计心里在说“这中国的女主编太不上道了”!

雪:就是实话实说。到今天为止,我也还是这样。你会发现全世界所有人,不管位置多高,CEO、总裁、贵族……大家都喜欢真实的人。

X:还在你的微博里发现过这么一段,早晨送完女儿上学去出版社见编辑,“出版社在老小区中,来太早人家没上班,小区早点铺,久违的地摊馄饨、包子、小米棒茬粥,寒风里吃一肚子暖和气,总价6元……”看完我就想:这不就是一个北京胡同大妞儿的生活吗?

雪:是。是。有的时候写这些,不光是给别人看,也是给自个儿看的。我工作的时尚圈子非常小,不光是在中国小,全世界都很小。就是因为圈子小,谁都认识你,走到哪里都有人叫得出你的名字,就很容易洋洋自得,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的时候自个儿都没有意识到。

“不靠谱妈妈”平衡大法

X:做了母亲的晓雪和原来的相比,有什么变化?

雪:对整个世界更宽容。因为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非常无理的小动物,有奶就是娘,饿了就哭,不跟你讲道理。你要每天去应对她们,对世界自然就会宽容。

X:哇。一说到孩子,女主编脸上整个表情都不一样了。

雪:(温柔地笑)是。要说我最有成就感的事,肯定是莫名奇妙地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真的是惊喜吧?)是。就觉得特别感恩,觉得应该多做点好事。(所以)这几年我们选的公益项目都和孩子有关。确实,我以前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有母性的人,孩子的到来完全是一个意 外,发现自己身体里关于母性的部分一下被激发出来了。

X:“特别鼓励姑娘们生娃做娘。表要听那些生娃就误了事业的谣言,与做娘比起来,事业算个啥。……”你2014年12月微博上的这段话让我挺感动的。女性在职场遭遇的生育期歧视这两年似乎又有抬头的趋势:boss警惕地盯紧女员工的肚子,各种招聘也各种“严防”生 育期前后的女人……

雪:生孩子没有问题。生孩子一定会影响工作,这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不会影响一辈子工作。另外我一直在强调说,生 孩子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有的女孩子从怀孕到生一年都在混工作,这个任何一个主管都会害怕。我们有的编辑怀孕到八九个月还在拍片子。那时候其实不适合做特 别累的工作,但是她喜欢。假期休完了,赶紧就回来……ELLE的编辑团队女孩子特别多,在过去的五年里在不断地当妈妈。生完有两种选择,有一部分觉得还是回家陪孩子,那就高高兴兴送她走。没有对错,就是不同的选择。另外一种,只要留下来的,都比以前好。因为当了妈的女人,更勇敢,承受力更强,责任感更强。

X:但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势必对你有更多的要求。身为一名工作狂和空中飞人,你也曾说“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日子如一架平衡木,摇摇晃晃。所谓完美的平衡,是一个谎言。”那你的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平衡”是怎样的?

  “纸媒不死”

X:你觉得在中国,做一本时尚杂志的女主编,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雪:一定是与时俱进。因为ELLE是第一本进入到中国的国际女性大刊。如果不与时俱进的话,按照现在的市场规律,它早就被淘汰了。它现在市场排名依然第一,就是因为这五年来它的ELLE.com、ELLE iPad、ELLETV……在媒体形式上它现在是360度的。还有在与读者的互动话题上,ELLE 也一直不是自顾自说话的,就像这期封面(刘烨和小女儿),卖得很好。还有范冰冰吃饺子的封面、鹿晗的封面、林青霞60岁的封面(卖得都很好)。现在一张纯 粹的美女不打动人心,你要找到一个点,跟读者、user、网友是互动的,真的能够打动人心。

X:去年2月份,你曾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过一篇文章《纸媒不慌》。到现在一年多过去,这一年里又有许多纸质媒体宣布休刊,其中不乏时尚杂志。你还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吗?

雪:是。我坚信。

X:那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报道时装周、上演街拍、评论各种潮流走向……时尚大刊存在的意义或者说还能够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雪:我觉得自媒体的产生和更多草根意见领袖的出现,对这个产业只会更好。因为把自个儿放到一个读者角度的话,你 会越来越多地感到当各种免费的information扑向你的时候,反而每个人都想看到一个被选择好的东西。物极必反,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我们今年年初刚做过一个85后到90后的人群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你看不看杂志?”结果有95%的人都选择看杂志,而且(看)不止一本杂志。这个给我非常大的信 心。

X: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新浪女性频道做了个女性阅读沙龙。请到的嘉宾是作家桑格格和水木丁,连桑格格都承认看手机占据了她日常的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所以现在她甚至刻意关闭流量,强迫自己、控制自己……

雪:像桑格格这样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多。当资讯开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给自个儿留一点空间。比如桑格 格想到的是在某一段时间要让自个儿的手机不被微信打搅,比如我自个儿的微信是把消息提醒功能全部关掉。当更多人都想有点自个儿的时间、可以静点去干点事情 的时候,完整阅读的载体,不管是书,还是杂志,就会有前景。

  “对小朋友来说,关于爱的最好教育就是爸爸妈妈的相爱”

X:其实每个人要走怎样的路,到达一个怎样的地方,是和他最初的起点也就是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的。你觉得晓雪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父母和原生家庭给你的最大馈赠是什么?

雪:肯定是父母之间的爱情。你接受的第一个关于“爱”的东西——还不是“爱情”——就是 从父母那里来的。父母感情好,会让你相信爱,这个对女人整个一生的成长太重要了。很多人相信爱的存在,但是对“爱是否会一生一世”这件事是有质疑的。我就 相信,原因就一个:我父母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也有孩子,我觉得对于小朋友来说,关于爱的最好教育其实就是爸爸妈妈的相爱。

X:你在书里讲到关于父母爱情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年轻时妈妈曾在房山的山沟里教书14年,每个月回来一 次,那时候没有电话手机等这些通讯工具,妈妈也因为舍不得长途车费而每次都是先搭货车进城,然后再换公共汽车回家。但14年里,无论酷暑严冬,深夜几点, 当她下车的那一刻,永远都可以看见在等她的爸爸的身影……

雪:小时候我妈就数次给我讲这个故事,放到现在讲你或许会觉得是个amazing、不可思议的故事。因为现在太 多通讯工具,那个像古时候的爱情。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对父母,会破解很多东西,比如两地分居,他们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跟两地分居没什么区别。现在我也是, 我一半时间在上海,这个不是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小时候七岁以前,我妈妈陪我的时间很少,一个月就两三天,但我现在还是很爱她,这也不是问题。好 多答案,你父母的生活经历会给你。与其现在想“我要怎么去教育女儿”,不如多想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女人”。因为你是什么样子的,会影响她。

我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是哈佛大学一份长达30年的研究报告,如何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送去特别好的学校?更多的时间陪他们?……最后它的结果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我看到之后想“咦?以前老觉得自己不靠谱,也许就这样做也对”。

X:就像有段时间被疯转的那个故事:有个妈妈对着女儿感叹“我怎么好像什么都没做你就长得这么好了”,女儿回答“因为你做好你自己了”。

  “哪个圈子没有浮华的一面呢?”

X:时尚女主编这份工给你的最大馈赠是什么?

雪: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个儿。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可以让你开眼界,可以让你在工作时不 断学到新东西,从20岁30岁40岁不断学,就是好行业。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另外一方面就是在那个位置有了分享的特权。好的分享真的可以影响好多 人,可以给好多人正能量。这两点对我来说都很重要。

前几天,在柏林,我参加Global Female Leaders大会,今年是我代表中国媒体人去演讲。(你演讲的主题是?)现在中国女性在想什么?是什么样子?开场我就说中国女人现在在大家的心里通常有 两种,一种是买遍全世界,另一种是经常被引用的“东莞女工”。我说东莞女工和买买买的女人都是中国女人,但是她们都不是中国女人的主体,我想让大家看到中 国城市女性的主体是什么样子的。是像我这样的:不是红二代,不是富二代,就是普通人家出来的,没有出国读过书,但我今天还是站在了这里,大家给我好多赞美 的词:优雅,美丽,自信,乐观,敏锐……我不是一个个体,在中国像我这样的女人比比皆是,这些词应该送给当代的中国女人。

X:你曾在《优雅》里写过一篇小木匠的故事,“心里一直羡慕那种慢工出细活、铁杵磨成针的境界。虽然日子快而喧哗,心底仍渴求慢而宁静”。身处时尚这样一个光怪陆离、快速变化的行业,如何保持心底的“慢而宁静”呢?

  “姐要做更自由的自己”

X:其实一提时尚女主编,大家还很感兴趣的点是你的衣橱。都想知道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大牌中,你是怎么选择出自己的衣服的?你说过“我真的喜欢现在‘老了’的自己,不再跟衣服较劲了”。你的二字头、三字头、四字头穿衣风格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雪:二十几岁时在做电影电视,穿衣就一个目的:扮成熟。老想把自个儿头发盘起来,只穿黑 白灰,从来没穿过超短裙、蝴蝶结。三十几岁时开始做这一行了,最开始肯定是看别人穿。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刚去时装周时,就是瞪着眼睛看法国版主编穿什 么,美国版主编穿什么,琢磨穿成什么样才不会挨白眼……然后开始不断地去尝试,哪个颜色合适自己……40岁之后变化很大,知道哪个衣服和你自个儿能够相得 益彰,往镜子前一站脸会亮。越来越知道自个儿穿成什么样子是你最想向外界表达的那个自己。

X:具体描述一下,穿成什么样子能完成你对外界的自我表达?

雪:比如我基本不穿花衣服。我觉得单色和我的性格最配,穿了最舒服。比如我这个行业里经常穿礼服,低胸的我就不会穿,因为老是担心它会不会掉下去啊,紧张……每个人喜欢的、适合的东西都不一样。

  “绝不会得抑郁症”的女主编

X:感觉你还是比较理性的,什么事基本都能用自己的逻辑解通,能自我说服和把自己捋平,不太需要外界的一些东西,比如安慰啊,劝啊……

雪:我还是一个基本能自个儿把自个儿捋平的人。我怀孕时看一个特别资深的老妇产科医生。 她曾经看过无数的女病人,高龄产妇,成功女人,明星……很多人都有产后抑郁症。我就问她我这么大年龄了一下生俩会不会得产后抑郁症?她说你放心好了,你这个性格绝对不会得的,抑郁症是因为太容易钻某一个死牛角尖。你不会,你所有的东西都会给自个儿一个清楚的答案。其实我也挺喜欢钻牛角尖的,但钻过去就钻过 去了,钻不过去就给自己找个理由摆平呗。

X: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假如一个人拥有了这样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任何一个心理倾向都会在某种强迫性力量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去追求这一目标。对于你来说,这个能带来不断前行的心理动力的始终不变的目标是什么?

雪:答案估计会让你失望。因为我的目标经常变。在职场上,因为我不是创业者,就是一个打工的,所以每一阶段的目 标是不一样的。我也建议大家定这种短期目标,三年的,五年的,很容易实现,每次实现就觉得自个儿特开心。我们都不是伟人,很多伟人从小就有目标,终其一生,我肯定不是,就是一平凡小女子,你觉得这个东西达到了,它已经不能再给你兴奋,就换一个。

X:如果不做时尚杂志,现在的晓雪可能在做什么?或者说你最希望去做的是什么?

雪:肯定是当老师。我现在都在想我能在这个行业再做多久。十年?十五年?也不断地跟很多学校的教授们在聊:我能到你们这里当老师吗?这跟每个人的情怀有关系。我也不打算移民,打算跟这片土地死磕,我觉得可以让这个国家更好,如果说自个儿能够做的事儿的话,唯有教育。

  • 对话ELLE主编晓雪:成功的女人都有硬伤

    拍黄瓜、红烧肉、醋溜白菜——时尚女主编最爱。

    查看详情
  • 晓雪:期待自上而下的时尚正能量

    晓雪说说她的时尚态度。

    查看详情
  • ELLE晓雪:我和我的女儿们

    这个母亲节,ELLE中国版第一次让五个月的宝贝和妈妈一起上了封面!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妈妈,相信看到这个封面的感觉和我是一样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