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男男传播:广州54所学校现艾滋

男男传播:广州54所学校现艾滋

新浪教育

关注

摘要:以广州为例,累计报告的231例学生病例中,分别来自省内外74所学校,其中,涉及广州市内学校54所,有4所广州学校累计报告超过10例。

数据|100个男男性行为5个感染

《方案》指出, 广州自2002年发现首例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报告学生病例231例,疫情逐年增长。2002年至2014年,广州学生病例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0.74%上升至2014年的3.91%。

据悉,广州累计报告的231例学生病例中,有165例可以获得其学校信息,分别来自省内外74所学校,包括大学38间、中学7间、职业技术学校29间。其中,涉及广州市内学校54所,主要分布在中高等学校较多的天河区、番禺区和白云区。有4所广州学校累计报告超过10例。

不仅在广州,2008年开始,武汉市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展开艾滋病筛查和检测,以查找感染者。通过筛查发现,在这一艾滋病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超过5%,也就是说100个男男性行为者中,有5个人会感染艾滋病。

原因|男男同性传播为主 防病知识薄弱

病例以性传播感染为主,尤以男男同性传播途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74.76%。主要发现途径为自愿咨询检测,占41%,其他发现途径包括性病门诊和术前检测(占19%)、专题调查(占17%)等。

《方案》分析认为,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性观念和态度逐步开放,性行为不断增加,防护意识差,都是艾滋病疫情流行的因素。去年学生哨点监测显示,学生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2.84%,低于国家要求的95%。青年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从2011年的6.48%上升到2014年 的16.35%,并有1.21%发生过商业性行为。

“他们正处于性活跃期,自控能力差,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而现在是开放的社会,网络空间、KTV、酒吧,这些‘涉危场所’是青年喜欢的,对他们的诱惑力很大,挡也挡不住。”

过来人口述|未来很迷茫

“很多患者远离了曾经的男同圈,眼下是保命要紧。但面对明天,他们都非常迷茫,不管是未来的就业谋生,还是婚姻问题,连想都不敢想。”

今年21岁的子铭(化名),在江苏某211高校读大二。年初,在手术前的血液检测中,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

子铭:当时的辅导员找我谈话,然后逼着我说怎么感染的,叫我最好休学两年。但是我知道休学一般就回不来了,所以就坚持不休学。然后他没办法,就电话告诉校长。

来自重庆的大一学生陆青(化名):我特别的担心,以后如果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因为现在入职体检,很多都会检查,被发现后就被拒之门外。

据了解,目前《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确规定,艾滋病属于体检“不合格”,许多单位参照这一标准拒绝招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由于艾滋病通常被打上“道德”的烙印,这些感染了病毒的学生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忍受白眼与冷落。精神折磨,是艾滋病比其它病症更可怕的地方。消除“歧视”,这是艰难挣扎于现实中的高校艾滋病感染者们一致的呼声。

  • 18岁男生染艾滋病 青少年男性成高危人群

    艾滋病离青少年学生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男男性接触容易得艾滋病呢?

    查看详情
  • 男生因患艾滋被取消保研资格 老师劝休学

    据中国之声报道,艾滋病,象牙塔,这两个词看似很难被联想在一起。然而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下发的通知却展现……

    查看详情
  • 大学生性态度开放 68%的人认同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青春活跃期的群体,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存在普遍缺失,大学生同居、因恋爱或情感问题引发的校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查看详情

面对|急需各方共筑科学性教育

性教育在中国仍然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不仅在学校,孩子们从家长那里也难以得到正面、准确的性知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科学的性教育仍首当其冲。

据了解,广州市按照下发《方案》的目标,要求初中以上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并纳入日常或卫生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总之,科学的性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的努力。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无知,正确认识艾滋病才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对于青少年学生尤其是男生来说,更为关键。

  • 西华师大现男男表白 两人牵手甜蜜拥吻

    唱情歌、放烟花、甜蜜告白,最终两人牵手成功甜蜜拥吻。再次证实“同性才是真爱,异性只为繁衍后代。”

    查看详情
  • 学生艾滋增多 委员建议性教育入教学大纲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应该将性教育写入教学大纲。“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教育部门有责任给青年们灌输这些知识。”

    查看详情
  • 香港性教育绘本特写夫妻生活被指尺度过大

    “我从哪里来?”很多人小时候得到的答案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如今,“捡来的”一代升级为父母,面对问出同样问题的孩子…

    查看详情

新浪教育综合新快报、广州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