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二代上课蜗居校内动物园.图

新浪教育
摘要:燕郊人口翻了3倍,可学校一直没有增加,并且不断有新的小区划入招生范围。人数的迅猛增加让原本设计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教室,显得愈发拥挤和逼仄。
燕郊漂二代丨蜗居逼仄校内动物园上课

桌椅之间仅能坐下一名学生,没有挪动空间。
在汇福实验学校记者看到,三年级1班的教室内,密密麻麻地摆着78张桌椅,共8排10列。每两张约50厘米长、30厘米宽的黄色小木头桌之间,只容得下一小张约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四腿小方凳。第一排的桌子距离老师的讲台,大约在1米到1.5米之间,最后一排椅子直接靠在后黑板上,桌椅更是牢牢实实地将后门堵住。
原来一个教室最多放60个座位,为了增加班级容量,学校开始把椅子的靠背取掉,这样才腾出了10多公分,增加到70多个座位。副校长李强颇为无奈,“学生来了,不能不让他上课呀。只能这样弥补了。”
由于座位间距非常近,王薇每天上课都不敢乱动,因为“你稍微一动,后面的桌子就跟着晃。”没有靠背,一天坐下来,王薇总跟妈妈抱怨自己的后背难受。
尽管如此,原有的教室依然装不下迅猛增长的学生。这个原本只能容纳2500人的学校,学生人数已经是原来的两倍有余,达5400人。2009年刚开办时,整个汇福实验学校只有700来人;6年后的学生人数增长了近8倍。2012年之前,每年新增学生数还只有五六百人,2012年之后,每年增加的学生数开始超过1000人。
学校只好将车间、功能室、活动室都改成了教室,甚至学校内的一座小动物园也成了上课的地方。这样,教室才勉强够用,但每个教室的学生人数依然在60到80人之间。
上学难丨漂二代的教育之殇
睡,是人们赋予燕郊的最大一项功能,除此之外,更多的需求都要从北京得到满足。其实,每个人在选择这个地方之前几乎同时预料到了它的弊病,但想起北京市内高的离谱的房价,又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容忍和克服的。
相应的,几乎每个人心底都多多少少埋藏着抱怨。其中有一些人的抱怨是因为配套设施不全。在燕郊,鳞次栉比、多得过分的高层住宅楼与零星的大型卖场、酒店以及稀缺的医院形成鲜明对比——倒是有不少私人诊所“埋伏”在成片的房地产中介公司丛林中。
生活在燕郊的漂二代,上学更是个大难题。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西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十万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使燕郊的交通压力陡然增大,配套的学校和生活资源也变得紧缺,绝大部分学校都人满为患。
近年来,燕郊每年新增小学适龄人口2000多人,初中增加1000多人,相当于每年新建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班级超额现象严重,大部分班级都超过80人,一些班级甚至超过90人。
现在燕郊的小学基本上都处于饱和状态,很少听说有50个人以下的班级,好多班都是7、80人。人一多,有些老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也记不清楚。学校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以及教育质量能不能跟上,都是让家长头痛的问题。
这里每年需新增100名教师才能满足适龄学生增长的需求,但受困于乡镇建制的教师编制人数,新配备100名教师几乎“无法想像”,一些学校只能增加教师工作量并聘用编外教师。
为了节约时间,孩子们的早餐经常就在路上解决。由于父母大都在北京上班,只有晚上回来接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呆在学校消磨时间。放学时门口挤满了全职妈妈和举着“托管”字样牌子的“小饭桌”阿姨。目前燕郊大多数小学都没有开设学生食堂,而家长大部分都在北京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学生的午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由私人开设的“小饭桌”应运而生。
双城生活丨如何解决燕郊资源失衡?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赵金旗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区域内共同政策非常关键。破解民生难题,还要统筹普惠民生政策,打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障碍。
随着北京确定向天津和河北疏解医疗等资源,京津冀协同正逐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河北一些基层干部和研究人员认为,燕郊目前的民生难题,将来环首都的其他县市可能也会遇到。要破解难题,既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作出协调和调整,也需要河北省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在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方面作出调整。

跨省上班路 家在燕郊 单位在北京
燕郊出行之困

例如,要弱化燕郊“睡城”角色,就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成本优势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承接北京产业外溢,做好医疗、养老、食品等配套产业,一方面满足北京需求,另一方面将进京务工人员转换为燕郊本地就业人员,由“睡城”向首都“卫星城”的转变。
在民生领域,教育和治安系统可探索在行政体制、编制配备、跨省合作等方面按照当地人口现状和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医疗方面,探索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加强省际医疗保险合作、技术交流、医学院校合作;交通方面,京津冀三地统筹考虑道路规划,纳入总体规划“大盘子”,使道路规划对接、等级一致、项目一致,探讨北京轨道交通进入燕郊等问题,通过交通互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更好融合。
新浪教育综合新华网、凤凰资讯、中国新闻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