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我就是认为读书无用
摘要:“先天不足”与“后天更弱”的教育现实,使多数农村或城镇边缘的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读书是否有用”经常发生行为与观念上的“二元背离”。
四成农村家长|坚持认为“读书无用”
他们似乎仅仅是“读书有用”的观念认同者,但却是“读书无用”的行动支持者。尽管在送孩子入学时都会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实际上,他们并不真正把孩子的学习当回 事:
家长任意肢解和侵占孩子的学习、休息时间,甚至在上课期间,有家长以孩子生病或转学的名义,领孩子到工地打工或到农田帮活;
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将来都是升不了学的,这就意味着吃不了“国家饭”,他们迟早都要到社会上“谋饭吃”。与其在学校里被老师教成温顺的小绵羊,变成按书本规矩办事的“书呆子”,还不如现在就告诉孩子真实世界的行事规则。
幼儿园|学不到知识还浪费钱
与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的家长相比,底层农村社会中的家长却在送孩子入幼儿园上发生了困难。笔者所调研的四川芥县很多农村家庭持有这样的观点:
第一,诸多底层家庭认为幼儿园就是一群孩子玩的地方,可上可不上,何况家里有剩余劳动力,或自己带,或给父辈亲戚带,更能保证安全;
第二,幼儿园的学费普遍较贵,这是一笔不用浪费的支出,何况每天还要接送孩子,费时费力。
重庆袖珍乡村小学见闻
就近入学|公平还是不公平
7岁时,杨光入读了本村村小——蜈村小学。二年级时,蜈村小学因为县里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而被撤并,杨光转到邻村的桥村小学读书。两年后,桥村小学在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再次被撤并。随后,杨光转到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与杨光同村的张小理则选择了另外一条不“就近入学”的路子。在外省打工的父母坚决把他送到县城的公办民助实验小学就读,尽管父母为此交纳不菲的学费,但张小理却在更优的环境中顺利成长。
目前已经初三的张小理尽管学习成绩不算突出,却有把握考入乡镇普通高中——寿镇中学,而当年成绩更为优秀的杨光,却只能接受根本不可能考上普通高中的事实。
仅以英语为例,杨光所读的农村学校直到七年级时才开始教授英语,而张小理所就读的县城小学,早在三年级就开始教授英语了。同样的蜈村同辈,就近入学与择校之间的英语差距就是3年。
底层家庭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和重点大学无缘了
以英语为例,在笔者所调研的芥县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最近几年,少年们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零星接受一点英语学习,而就在几年前,因为英语老师紧缺,少年们都是要到初一才开始系统学习英语,且任教的英语老师甚至都不是英语专业出身,而是由教语文的老师兼职授课。仅英语一科的平均分就比全县平均分低至少30分以上。
底层子女没有人能入读市重点高中,仅有4%的比例入读县重点高中。6成以上进入职业高中,终止学业的也高达22%。 与之相反,上层子女则无人入读本县职业高中,也无人终止学业。
这种“先天不足”与“后天更弱”的教育现实,使绝大多数底层群体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了,能够考上一般普通高中的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升入重点高中。
专家|别让新“读书无用论”撕裂乡土中国
事实上,相对于高度重视教育和具有多元化教育选择机会的城市家庭而言,农村这种表面上顺应子女教育自然发展的日常消极行为表达,客观上导致了农村底层难以提升自己的阶层。
越底层的农户家庭,其对于读书无用性的认同比例越高,因此其代际之间因教育而发生的社会流动率可能性也就越低,阶层固化的症结更多来自于这个群体,这是值得格外重视和针对性干预的现象。(文中市县及市县以下地名均属化名)
网友热议|说读书无用的,要嘛没读过,要嘛没读进去
@红石榴6666:钱确实重要,大多数人劳苦一辈子不都是为了他吗?那个年入30万没读什么书的哥们我很佩服,但你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和老师没你挣的多,不是因为他们读书没 用,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的局限。中国那些高官和顶级富豪哪个不是拼命把孩子往国外的好学校送,读书不是没用,只是对有些人没用。
@TDH色即是空:读书不只是为了一个好的工作!读书让孩子的眼界更开阔!不然像前辈一样被人卖了还在感恩戴德!
@安心安稳:读书无用,不读书有用吗?读书有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不读书希望都没有。
@生活很无奈75:普通农村和城市教育确实差很多,三线四线城市教育还赶不上北京农村教育。
@踽踽独行_ :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无力辩解: 1、读书有时候不需要“有用”,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过一切的实用主义。 2、读书还是有点用的,学校是智力发展最好的温床,不同人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效率有别,能力的差异就体现在这里。 3、说读书无用的,要嘛没读过书,要嘛没读进去。
(新浪教育结合中国青年报,新浪智库等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