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读书也讲门当户对?
摘要:“寒门难出贵子”刺痛了社会公平的脆弱神经,然而,问题的原因远比大学“嫌贫爱富”和“超级中学”吸附要复杂得多。
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过低的盖子在2011年前后被揭开。
“寒门难出贵子”的拷问深深刺痛了人们关于教育与社会公平的脆弱神经,进而推动了政府和大学出台相关“逆向歧视”政策,努力提高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
然而,和对现象的描述相比,对导致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却远远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 “教育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原因|谁挡住了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的路?
为什么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这么低?
现有研究认为,首先是大学“嫌贫爱富”,是大学招生政策对城市学生的偏爱造成了对农村学生的不利局面。
尤其是自主招生,更是将农村学生排斥在外,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进入重点大学的难度;
其次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级中学”像抽水机般吸干了当地和周边县城里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上游缺水,下游自然就没有水了。
如果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的原因是大学招生政策造成的,那么,只要运用行政强制力调整招生政策,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问题远比看上去的要复杂得多。
质疑|不能把原因完全归结于自主招生
有人把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的原因归结为自主招生,认为它提高了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门槛,从而剥夺了农村学生的机会。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首先,自主招生的比例极低——只占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不影响招生计划分布的整体格局;
其次,自主招生候选人资格的确定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主要是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产生的影响因子很小。
最后,与高考录取时一样,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同样无法区别学生是城市户籍还是农村户籍,但高校普遍设计了救济机制,例如免收学生考试费用等。
观点|为什么农村学生的成绩竞争不过城市学生?
于是,在大学招生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条件下,为什么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的问题就转化成了另一个问题:在绝对公平的高考考场上,为什么农村学生的成绩竞争不过城市学生?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能够取得高成绩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实现这一途径的基础是教育投入和家庭经济条件,而和户籍身份无关。这意味着,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黑人,很可能会取得比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白人更高的考试成绩。
农村学生高考成绩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师资。优秀师资“只出不进”的结果必然导致了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处于整体性的劣势。
总之,农村学生面临的问题实质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弱势,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有利于他们的有效的大学招生录取制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新浪教育综合新华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