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农村教育致贫:就得到城里读书

农村教育致贫:就得到城里读书

新浪教育

关注

摘要|“那些村民家里娃娃成绩好的,都要把娃娃送到城里去读书。我们家娃娃成绩不好,更要送到城里去读书。只有这样,周围人觉得你才算混的好,否则人家要笑话。”

面子工程|在农村是一种竞赛式的文化攀比

四川芥县云乡雍村是一个偏远山区,该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交车的乡镇,而雍村系该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总人口1001人,人均纯收入仅为6856元。

在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村落社区之中,教育仍然被作为一种竞赛式的文化攀比。

统计发现,种植业大户和养殖业大户家庭中的孩子,75%在县实验小学或者实验中学就读。这两所学校是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属于公办民助类,在全县独立招生,中学每年收取6000~8000元,小学每年收取6000元。此外,10%在芥县的上级市蜀市的学校入读,10%在附近另外一个 教学质量更好的乡镇单办的小学和初中就读,仅5%就读于本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个体工商户家庭的小孩就读县城两所实验学校的比例则降低为30%,另外50%入读邻镇的单办小学和初中,仅20%的比例入读本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贫困户等村落底层的家庭子女全部就读于本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位于乡里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8个教学班共174名学生,因各种困难获县教育局资助中心资助的学生达141人,占81%以上。60%以上是因为离异,10%是因为孤儿。

越出息越在乎|什么样的人舍得为孩子教育花大钱?

44岁的顾强只有初中学历,是雍村最早的一批外出务工者。属于雍村农业户籍意义上的社会中上层,年总收入约4万元。

顾强有两个儿子,妻子无业。18岁的大儿子顾伟,在县实验中学读完初中,3年学费9000元。2010年顾伟考入该县两所普通高中之一——蜀镇中学,地处乡镇,90%以上是农村户口学生。2013年不满意高考成绩,选择到位于县城的重点高中复读,一年学费4000元,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4岁的小儿子顾叶,已经在一所私立幼儿园入读2年,但顾强嫌该园教育质量不佳、没有进行英语教学,打算在新学期转到该县另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每年要交1700元的学费,此外还要多交1000元的择园费。

顾强说,他被认为是从雍村里走出来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有出息的人,选择送孩子去那些在其他村民看来收费甚高的学校就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确实高——城里人挤破了头也想进入这些学校,自己虽然是农村人,但也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作为“有出息”的村里人,村里的熟人都看着,说你在城里挣了这么多年钱,怎么还舍不得像城里人一样送孩子去读好学校呢?

36岁的张泽军是雍村相对较晚的一批外出务工者之一。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乌鲁木齐从事建筑工作2年了,妻子在家务农,家庭年纯收入约为2.4万元。

“几年前,村里的学校被撤,准备并到乡里的学校,乡里和学校来做工作:撤并了好!并到乡里的学校,质量就跟城里一样了,娃娃以后就能考上大学有出息,不像我们一样种地了。当时我是很支持的。”

后来到外边打工,这才知道: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这么大,简直是天上地下。平大家都说只要有条件就把娃娃送到城里去读书。

可见,村落社会中因家庭不同结构差异而导致的教育选择能力,存在一个明显的等级序列。尽管村落中消费意识形态在不断兴起,且逐渐演变为剧烈的教育攀比,但这总体局限于农村的中上层群体,特别是上层群体的界限之内。

  • 农村寄宿学校现状:建学校的钱从牙缝里抠

    一周洗一次澡换一次衣服,爱吃“辣条”,得病了就抗一抗……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寄宿生中非常普遍。

    查看详情
  • 时评:农村学校为啥缺乏吸引力

    当下,一部分农村孩子随父母流动到城镇学校读书,然而,留在农村的还是大多数。

    查看详情
  • 时评: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所小学只有一二百人、十几人、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大规模撤点并校后保留下来的十多万所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查看详情

底层教育选择被进一步撕裂

笔者采取随机原则对132位村民关于“怎么才会被认为出息”的问卷调研中发现,能赚钱确实是有出息认同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充分条件。

在追问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提到赚钱了却只让孩子在乡里的学校寄宿就读,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但对那些家庭收入水平较低,而把孩子送到隔壁乡镇就读的村民,反而被大家公认是有出息的人。那些收入并不高却能够把子女供养到大学毕业的村民,更是被作为有出息的人,而在村里口耳相传。

而实际上,蜀镇中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县排名第二,仅次于县实验中学,却仍然留不住学生,蜀镇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致认为: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地处乡镇,县里宣传比较多的“城乡统筹教育综合改革”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概念,夸大和渲染了城乡的差距,武断地确证了农村学校不如城里学校。

另一方面,乡镇的家长觉得义务教育阶段都免费了,认为不给钱就入读的学校肯定不好,所以挤破了头也要到县里上学。

家长们现在相互攀比,觉得蜀镇中学90%以上都是农村来的学生,就片面认为习惯不好,于是纷纷也攀比着进县城。于是真正的农村底层却只能被动接受以“就近入学”的形式被决定了的教育资源。

而实际上,从走访各类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的家长,他们多数表示:县城里各方面开支都很大,确实过得很辛苦,但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新浪教育综合中国青年报等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