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女大学生半年四次人流:谁之过

女大学生半年四次人流:谁之过

新浪教育

关注

摘要|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在半年内做了4次人工流产,因为完全不知道人流的严重后果,而把人流当成一种避孕手段。频繁人流对女性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我国青春期女性性健康意识与性教育的欠缺必须引发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警示|大学生半年四次人流 误把人流当避孕手段

张红大夫今年63岁,从事一辈子妇产工作,退休后返聘到长春某生殖医学中心。她表示,“我接待最小的人工流产患者只有14岁,看了都让人心疼。”在患者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对大学生情侣,女孩儿18岁,二人上大学后就同居。几乎隔两个月就来找她一次,两年内做了8次人工流产。每次女孩儿都一脸泪,每次男孩儿都一脸歉意。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河南。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郭宝芝说,去年计划生育门诊曾接诊了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她在当年8月到12月,做了4次人工流产,“她和男朋友完全不知道人流的严重后果,而是把人流当成一种避孕手段。”

据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院在2013年前八个月内接受人工流产的有5000多例,其中1/4是重复流产,年龄最小的女性只有15岁,而同一女性人流 最多的高达24次。出生于1982年的宋女士创下了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记录:人流次数达到24次,几乎每年都要到医院妇产科“报到”。

少女人流前晒图

专家表示,按照要求,人工流产术后的1个月内是禁止性生活的,但是许多处于性活跃期的年轻人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半个月内,女性就会再度排卵,许多重复人流的患者就是对此并不了解而再次怀孕的。而青春期大学生对于避孕知识以及性健康知识的缺乏,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

  • 女大学生“两年8次人流”谁该反思?

    女大学生内两年8次人流,如何避免?

    查看详情
  • 大学生情侣同居2年做8次人流

    大学生情侣同居2年做8次人流 女孩每次都流泪

    查看详情
  • 19岁女大学生到医院做人流3个男友探望

    19岁女大学生到医院做人流3个男友轮流探望

    查看详情

   现象|寒暑假竟成“人流月” 针对性广告挂学校门外

缺少性教育、自购堕胎药、小诊所做流产……调查发现,学生做人流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寒暑假过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小高峰”。而不少学生出于“害羞”、“怕家长知道”、“手头不宽裕”等原因,不去正规医院就医,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

有人称寒暑假是“学生人流月”。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陈素文坦言,每年的寒暑期过后,学生流产的确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小高峰”,而这一现象在海淀区这样高校比较集中地区的医院尤其突出。陈素文表示,妇产医院的人流门诊量,一个月五六百例左右。她一周出三次门诊,两次手术,在最近一次半天手术中,30名患者中就有5个属于22岁以下未婚年轻女性,不少是在校学生。这样的手术一个月做几十例很平常。

已经在计划生育门诊工作10年的她坦言,10年中有两大变化非常明显。首先要求人流手术的患者群体年轻化了,22岁以下年轻患者增多。另外,高危手术增多了,其中,包括近期流产(流产间隔时间短),反复流产(流产次数多),同时也与恋爱低龄化趋势有关,而年龄越小,手术风险就越大

   现象|“分期付款”引争议 “无痛”广告或助长人流?

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的人工流产和妇科治疗,对于普通白领都会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而对于完全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一旦“中招”则意味着需四处举债,或去做损害性极大的药流,或去黑诊所就医。

广州一家针对大学生分期付款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一些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推出“安流宝”人流分期服务产品。通过这款产品,女大学生人流费用可以分期付款,而且0首付,0利息,长分期。“我们调查了1000多个随机样本,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超过38%,我们不鼓励婚前性行为,但更希望‘意外’发生后,大学生能承担得起更良好治疗的费用。”该项目联合创始人这样表示。这种金融产品能够解决人流费用的“燃眉之急”,但它究竟是将减少人流的伤害,还是会将人流推向罪恶的深渊,让大学生们更加肆无忌惮?

就在去年,咸阳市部分高校学生经常收到一家医院散发的“学生关爱卡”,该卡明确学生做无痛人流和包皮包茎手术可享受优惠,其中无痛人流一项引来不少家长的担忧。据了解,“学生关爱卡”为咸阳健生人福医院所发。正面内容为:本卡内含500元抵用金,每天可抵用治疗费50元,背面有优惠项目:无痛人流,学生限价500元。咸阳健生人福医院办公室的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放卡片只是她们医院的一种宣传,考虑到学生马上放假,为吸引学生过来,才制作发放卡片,但她坦言至今还没有学生过来。

应对|大学生堕胎应免费?加强教育引导才是根本

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就此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 他同时呼吁,应禁止各种媒体与大众平台刊发人工流产广告,尤其是那种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等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他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中学生害怕被家长、老师等熟人发现,自己又手头不宽裕,往往去不起大医院,而是选择社会上一些营利性医院去做人工流产。有些还去没有资质的乡村小诊所,容易发生危险。一些同学甚至还自己买堕胎药自行堕胎。而目前社会上不少不法医院为了招揽生意,夸大宣传所谓的“无痛流产”、“无害流产”,真正地教学生们正确保护身体的公益广告却少之又少。

他建议,在全市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度,或者只收不超过一百元的治疗费,起到一定的经济抑制作用,以避免怀孕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流产费用,而选择到收费相对便宜的私人医院就诊遭受二次伤害。同时对堕胎女生实行谈话制度,由医务人员对堕胎女生进行不少于一定时间的谈话,谈话内容具体明确,包括术后的护理、心理疏导、避孕常识、发育期心理健康常识等等。要充分保障堕胎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得向他人泄露。对于监护人的保密问题,则建议通过立法解决。

延伸阅读

寒暑假成“学生人流月”

律师吁学生打胎免费

查看详情

人流广告挂高校门外 医院称更有针对性

人流广告挂高校门外,你怎么看?

查看详情

创业团队推“人流分期付款”引争议

“人流分期付款”会助长人流泛滥吗?

查看详情

性教育|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针对性知识,41.6%的家长表示从来没讲过。小学阶段面临“三无”窘境,即“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中学阶段虽然各学校普遍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一到生殖健康部分的内容,老师要么不讲,要么一带而过。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陈素文认为:青春期以后就有受孕机会,因此应该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设性教育课。目前女生月经初潮12岁半,对于来潮更早的那一部分学生,教育应由家长来做。性教育的责任应该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新浪教育综合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大河报等媒体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