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招生遇冷.人医不如兽医?

新浪教育
摘要|近期,好学生不学医、医学类院校招生困难的言论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一篇名为《高考招生,医科类院校意外“断档”》的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次。不少人开始担心:好学生不学医,未来的医生是否可以信任。
消息称,“北京协和医学院计划在广东招10名理科生,但批次投档只有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断档2/3;南方医科大学文科断档3/4”;“协和医科大学在广东招5人只有1个上线,分数是568分,也就是一本投档线,而清华是666分。”
“医学冷门”又一次成为关注热点。
7月14日,江苏省2015年本一批次投档线出炉。《现代快报》报道,医学类院校今年在江苏招生遇冷,多所医科类高校理科分数下降,曾比肩北大清华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更是跌近江苏省控本一线。
6月23日,河北公布省控录取分数线情况,对口招生类医学本科分数低于畜牧兽医120多分,曾引发各界对“人医不如兽医”的讨论。
那么,医学院招生真的遇冷了吗?
真相|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并不存在
从录取分数、招生人数上看,医学类院校实际上并未出现名额减少,或者低分录取的情况。
录取分数居高不下,学医仍是优秀学生的选择
从2015年高考情况来看,医学类院校招生并未整体遇冷,录取分依然居高不下。根据今年已经公布的今年一本分数线,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医学院投档线,多超省控线百余分,是各省医学类院校招生分数线。
医学专业分数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大医学部三所属于211的医学院校,2015年录取分数线分别超过一本分数线约30、70、130分,并且都超过往年。
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计划招理科生1299名,投档数为1284;南方医科大学计划招理科生1522名,投档数为1583。中山大学医学院录取最高分为680分,报读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中,比一本线高103分。
可以看出,各地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 并不存在,医学院招生要求也并没降低,学医依然是不少高分考生的选择。
医学类院校招生规模连年增长

高校医学专业招生就业人数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从1997年到2013年的普通高校基本情况。数据显示,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从1999年的5.6万,上升至2013年的50万,增长了近10倍;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9.9万,上升至2013年的56万,增长近5倍。
2009年至2013年,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每年都有明显增长,二者的年均增长幅度都在4万~5万,而非传闻中的“近5年来高校医学专业的招生和录取持续呈下降趋势”。
网传文章数据陈旧,夸大事实
据了解,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的现象确实发生过,但仅限于个别专业,不是2015年的真实情况。从高考招生角度看,每个学校都会出现“大小年”的情况,录取分数、人数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不能从整体上得出“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的结论。
隐忧|为何有人愿意相信医学高招遇冷
“医闹”报道频现媒体,医患关系紧张
近年来,媒体关于“医闹”的报道层出不穷,医生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仅27.14%的医务人员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杀医、伤医事件的频频出现,不仅放大了医生与个别患者之间的矛盾,制造了紧张气氛,,也让百姓更愿意相信医生是个危险的职业,很多人不愿报考。因此,类似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的谣言才有了广泛传播的基础。
学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待遇不佳
一些人认为,医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职业。医学生本科阶段要读五年,读研、读博也是多数医院医生的必经之路,这样从入学到毕业至少需要八年。而毕业后,内地医生的工作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医师占29.46%,收入在3000元至7000元的医师占52.77%,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医师占11.58%,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医师仅占6.15%。而香港劳工统计局2013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工种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外科医生,年薪达到219770美元,其次是麻醉医师,年薪为211750美元。从社会整体收入来看,内地医师的收入可能排名为中上水平。但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医师的收入难免过低。
另外,工作强度大也是众多医生要面临的挑战。《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等问题。目前国内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对照劳动法“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规定,医生群体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这一标准。
可见,相比于四年制的IT专业,医学生的就读成本远远高出了很多,工作忙碌,压力大是多数医生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也是人们会轻信谣言的第二个原因。
学医新方向|出国学医
国外可跨专业学医,培养制度完善,毕业选择多样
考虑到国内的现状,出国学医成为了一些人的选择。国外学医可以跨专业,青年医师的培养制度也很完善。在美国,一般毕业三年左右,青年医生的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但在国内毕业三年的医生中,没有主刀做过一台手术的也大有人在。
在国外,要考取医学院也并不容易。在美国,由于医学院很难考,所以立志学医的孩子都很上进,而且多是有一定积蓄或家境富裕的人。在新加坡,只有真正的学霸才能考入医学院。
另外,国外一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多样,而非只有当医生一种。曾在国内本科学习药学的曲姝丽,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读了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她选择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并没有当医生。
国外医生社会地位、收入均较高,但工作强度也不小
在国外,医生是社会地位非常高的职业。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人们都对医生有很大的尊敬。如果一个留学生是学医的,当地人会立刻对其刮目相看。
国外医生的待遇也十分可观。根据美国著名的专业医学搜索引擎网站Medscape今年7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专科医师年均收入在28.4万美元左右,从事社区医疗的医生年均收入也能够达到19.8万美元,全美62%的医师对自己的薪酬状况表示满意。在新加坡,刚毕业开始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医生,第一年的平均月收入就能达到3600新加坡元,第二年则飙升至4500新加坡元,此后根据不同情况逐年上涨。
然而,国外医生的工作强度并没有想象中小。考入美国高校,毕业从医的赵越说她的工作时间是一周75小时~80小时。虽然美国规定住院医生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一周70小时,但她说也没有哪个医生不做完就扔下病人。在新加坡工作的王玥也是忙到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并且在工作之外她还要不停地参加考核。
真心想读医的,没理由放弃
史上最酷炫医学生毕业照来袭
总之,在国内,医学类院校的录取分数依然很高,生源没有明显的下降,招生规模也在连年扩大。国外医学院完善的培养制度,医生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出国学医成为不错的选择。
新浪教育综合南方日报、新华网、中国经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