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学女生跳楼警醒了谁?

新浪教育
摘要|6月1日20时左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5号宿舍楼一名女同学坠楼身亡,120到达现场确认死亡后离开,目前警方正在拍照取证。据现场同学介绍,女生从7楼坠下。目前,女生坠楼原因仍在调查中。
事件回顾:
齐鲁晚报报道,6月1日20时左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5号宿舍楼一名女同学从7楼坠下身亡。
京华时报报道,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
北京青年报报道,4月7日早7点半左右,中国人民大学一研一男生从宿舍楼8楼厕所跳下,当场身亡。
不到两个月的短短时间,见诸报道的已经是3名大学生跳楼身亡!以“研究生跳楼”搜索,简直让我们触目惊心,竟然有这么多的学校,发生那么多的跳楼事件。这些年轻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这些闪亮的青春怎么了?美好的青春,怎么能这么任性的随意的挥霍?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都这么脆弱?
早有专家分析,恋爱受挫,不堪忍受身心重病、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人际交往困难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崩溃走上绝路的四大原因。有的是单一原因诱发,也有些是多个原因重合所致,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恋爱失败有关。
大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智力水平较高,成绩较好,思考问题比较多,但是个性中大多都有完美主义情结。家长、老师以及自我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 压力,他们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闪失,有半点不如别人。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心会很累,如果遇到适宜的刺激,就会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了。因此,大学生应当为自己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
大学生越来越脆弱,家庭与学校教育难辞其咎。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以及中学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培养。因为有高考指挥棒悬在那里,家庭和中学片面重视智育,忽 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上述品格和能力培养的缺失,使大学生在遭遇恋爱、学习、就业、经济压力时,不知道怎样调节,导致产生心理压力。
现在的孩子表现出的“脆弱”除了与高考指挥棒 有关外,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有时家长给孩子的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家长也很无奈。现在在校的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说是中国最苦难的一代人,他们生长在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又遭遇下岗。他们年轻时代的报复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已经不能改变,就把出人头地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补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两堂课
每一起学生自杀事件,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心理专家指出,面对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消逝,亟待补足“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短板。
一份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强迫症 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症状上。学生跳楼自杀令人扼腕,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上的忽视和缺失导致的耐挫能力之弱,让人惊心。
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问题。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宠爱孩子,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会诱发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家长应该进行反思,不断学习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挫折。建议家长不应对青少年有过度的保护,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塑造坚韧的品格。
另外,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十分必要。国外一般在初中就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我国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比较肤浅,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也不受到重视。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三大实用方法
一是在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效地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学生在自杀前犹豫不决、万分痛苦时找到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人员就可以立刻介入,采取紧急对策,可以有效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自杀倾向。
二 是加强自杀预防知识教育。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自信,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 其次还要对学生工作干部、班级辅导员、教师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大学生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容易出现 心理危机,哪些言语和行为表现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学生如何处理干预,怎样救助他们并教会他们自救。从许多高校的情况看,这种宣传教育十分 必要,因为自杀言行的征兆多是由同学、班级辅导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发现并及时干预的。
三是构建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预防大 学生自杀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心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如亲人、同学、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 系统。我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构建这种系统。如扬州大学学生处、江苏省五台山医院、扬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扬州心理协会共同建立的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联 动机制已经启动,由学校、学院、系有关负责人、班主任、学生家长、心理互助员和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专业诊疗机构等成员组成,对学生出现明显危机症状时,在 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及时与专业心理专家联系,并给予治疗。(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