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宽带龟速高价为何没人管

新浪教育
“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李克强总理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这样认为。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而重要群体,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究竟如何?
调查:
近7成学生称学校WiFi覆盖有限
某网站的一项关于大学生校园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共收集了5077份问卷。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调查结果吧!

47%大学生常用手机流量上网
一、47%大学生常用手机流量上网
手机作为极其方便的上网工具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为常用的上网方式,使用比例为47%;校园宽带和WiFi使用比例分别为28%和25%。
二、6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WiFi覆盖很有限
67%的大学生反应校园WiFi覆盖范围太小;相比之下,认为覆盖范围全面的同学只占到了5%。
三、66%的大学生认为校园WiFi网速很慢
和覆盖范围的调查结果极其相似,66%的大学生反应校园WiFi网速很慢;而只有3%的大学生认为速度很快。
四、30%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花费30~60元
在花费方面,30%的大学生平均每月上网花费30~60元,另有17%的大学生花费在120元以上。
校园宽带2兆:比乌龟快不了多少
网速慢、收费贵,这样的抱怨在高校尤为明显。
调查发现,很多高校一个四人宿舍一年网费动辄2000元,网速却远低于家庭宽带。此外还有不允许用wifi、寒暑假停机照常扣费等一系列不合理规定。究竟是什么让校园宽带“卡”住学生?
校园2兆宽带年均2400,一人一号成高收费主因
上海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白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去图书馆占座写论文,因为在那可以免费上网。从大四开学至今,小白不再使用宿舍里的校园付费宽带。理由是:又贵又慢。
翻看他们当年入校(2011年)签订的上海电信宽带上网协议发现,带宽2兆的月租费原价为50元,如果使用绑定的手机卡每月打一次电话就能便宜11元,即每月39元。
“但我们不会用它来打电话,因为一般的手机用不了这张SIM卡,还要花钱再额外买个定制机。”学生小李说,“基本享受不到那11元的优惠。”
根据规定,学生上网必须“一人一号”,即每人办理一个上网账号,进行预付充值,每月扣费。宿舍四人每月共花费200元,一年为2400元。“这还仅仅是宽带费,算上手机上网和打电话开销则更大。”小李说。
据了解,该校宽带资费每年都在调整。尽管最新的资费有所下调,10兆网的月租费为49元/月,包年优惠价为480元,宿舍4人一年花费1920元。
对比家庭宽带,校园宽带价格明显偏高。在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的官网上,10兆家庭宽带的年上网费用为1200元,30兆的为1400元;哪怕100兆的宽带,两年费用为3600元。
学生们反映,曾多次想换成最新的10兆网套餐,但因为签订了2年或3年的协议,或是余额未使用完又不能转移,最终不了了之。
2014年发布的一份《全国高校校园网使用限制报告》中显示,全国170所高校都要求学生统一使用校园宽带,平均每位学生每年的花费为 525元,若以4人宿舍为单位,平均每个宿舍花费为2100元。猎豹工程师杨军说,高花费主要来自运营商所谓“一人一号”的限制。
校园宽带打不开邮箱 到底算不算正常?
“家属宿舍区用的是校园宽带,太慢了,不用说打游戏看视频了,经常连邮箱都打不开。”5月17日,家住坞城路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他是一所中职学校的职工,学校、宿舍区、家属区全部使用铁通网络,但“龟速”般的网络让他实在无法忍受。
陈老师家有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同时还有两个平板电脑,并安装了无线路由器。“一般情况下,早晨8点以前,晚上11点之后,家里的网络还凑合能用, 最起码可以正常浏览网页。高峰时期,连邮箱都打不开,更不用说看视频了。”陈老师说,家里的三台电脑,从来不允许同时使用,如果需要上网查找资料,两台平 板电脑必须“让路”。与此同时,他们一家三口的手机,几乎不用家里的无线网络,因为“家里的Wi—Fi还没有2G快”。
而在记者咨询该校技术中心负责人徐老师。他告诉记者:“学校上网的人数很多,高峰时期同时在线能达到6000多人。可以想象一下,这么多人即使不是同时朝着同一个网站收发数据,那么,经过这个外网网关的数据包的流量也是很可观的。”他说,校园网是万兆网,网络线路吞吐量是很大的,但是外网网关接口的吞吐量却只有1000M。“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大家感到网速慢、网速卡是正常的。”
数字化校园助长垄断经营?
多数大学学生反映,曾询问过各自所在学校能否更换其他运营商的宽带业务,但均被告知只能办理指定运营商的宽带。在倡导市场竞争的今天,校园宽带为何独此一家?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全校覆盖校园网甚至覆盖wifi已是常事。一位高校领导告诉记者,学校一般都是委托运营商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运营商前期投入设备,再从后期的运营收入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回报,用于设备更新维护。而运营收入则涵盖学生宿舍的上网费用。“这也就意味着,从学校和运营商签订建设协议起,学生已经没有选择地成为了这家运营商的客户。”
记者采访发现,校园网承建和宿舍付费宽带同属一家运营商的学校不在少数。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说,这属于典型的排他性协议,确保运营商大量投入基础性建设后在运营中占垄断地位。
2011年工信部印发《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要求电信企业应当公平竞争,守法经营,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保障用户知情权、选择权,不得与学校等各级教育机构或下属部门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含口头协议),禁止或限制竞争对手进入校园开展电信业务营销活动。
而事实上,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类排他性协议一般一签就是15年,如今很多高校仍然处于协议期内,除非相关部门要求废止协议,否则垄断将长期存在。
记者采访发现,即便是协议期满解禁,一些“隐性手段”还是会继续助推垄断。例如,在一些高校里,宣称有全校免费wifi,但前提是办理宿舍付费宽带账号后,用该账号登录才能使用。“就算有了多家运营商,为了上校园wifi,也只能选这一家。”一位学生说。
宽带提速降费别忘了大学宿舍
李克强总理提出提网速降网费之后,各运营商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许多消费者对于此仍不买账,不过,相较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消费者的上网幸福指数已不知道高 出多少倍。一直以来,大学生在校园、宿舍上网,不仅要付出很高的上网费用,且有诸多限制。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学校和运营商合作谋利,打着 管理学生规范上网的旗号,强迫学生接受霸王条款。
在许多国外大学,校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免费Wi-Fi上网,学生(甚至访客)不必为上网付费。学校也没想着要去管理学生上网。大学已把提供方便、快速的免费上网,作为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进而承担所有成本、开支。
中国许多大学却把这笔成本,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承担,而且,是超额承担。运营商在学校的配合下,以垄断学校网络服务之势,给学生提出一系列不合理的收费要求,学生无权参与定价,也无权选择运营商。这是上网慢、上网贵的根源所在。
因此,解决学生上网贵、上网慢的问题,无非两个选择,要么由学校提供公益服务,要么把选择权给学生,打破网络服务的垄断。其一,由学校为网络服务买单,在校园开放免费上网服务。其二,如果要向学生收费,那作为面向学生的服务项目,应让多家运营商来竞争,让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惠的方案。学校不能用所谓的校规强迫学生接受某一代理商,以及服务价格。
(文章来源: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