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是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新浪教育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法制进行时》节目点名《名侦探柯南》等动漫,并称:对孩子来说,有些动漫作品的危害触目惊心,暴力血腥的情节被一再渲染;他们打着动漫作品的旗号,其实就是一部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名侦探柯南》是一部颇受欢迎的动漫作品,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它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北京电视台在批评暴恐动漫作品时,竟选择了这部作品作为靶子,直言这是一部“打着动漫作品的旗号”“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柯南》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柯南》由日本著名漫画家青山刚昌创作,讲述了原本是高中生的主人公因为意外变小之后,通过缜密推理解决一系列疑难事件的故事。 必须承认,作为悬疑破案题材,《柯南》的确存在暴力画面、犯罪分子违法活动描述,以及在“坏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负能量。从1996年一直播到今天,已经超过700集,而且还在继续播出。制作方考虑到动漫作品的受众主体是未成年人,已经对《柯南》进行了修改再创作,比如不对死者面部进行特写、将死者的 血液改为黑色而非红色、“尸体”改用比较中性的“遗体”代替、修改“裙底走光”描写、“色情男”被改称“浮气男”、删除原作中关于地震的描写,等等。
《柯南》到底会不会教唆犯罪?
《中国青年报》储殷:看过很多回“柯南”,我却从来没想过它可能教唆犯罪。我的孩子尽管刚过4岁,但他理解动画片的升级速度已让我意外,从“巧虎”、“海绵宝宝”到“猫和老鼠”、“熊出没”,现在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想也许用不了几年,他就会和我一起去看 “犯罪教学片”。
《南方日报》丁建庭:如果说《柯南》暴力血腥,那么深深影响过我们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西游记》《猫和老鼠》等作品皆是如此。事实上,这些经典动漫作品也没有将我们带 入歧途,每当回忆这些作品时,想到更多的是童趣、是英雄人物、是正义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念。不是说这些作品没有一点问题,《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此前 也遭受过争议,但并没有因此否定整部作品的价值。
《新闻晨报》吴箫旸:影响心理健康。来来来,请移步天涯论坛,有个名帖叫《儿时阴影慎入!!!上图八老版<封神榜>各种恐怖镜头!!!》,那些炮烙啊、剜心啊、挖眼啊、割肉啊的镜头,比柯南可足足早了6年呢。
@广州日报:《柯南》被北京台批为“一部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这两年满屏的“手撕鬼子”,那可比动漫血腥多了。你们自己不也报道各种杀人放火赌博贩毒案件的详情吗?《还珠格格》是播不成了,谁让小女孩模仿小燕子上吊了呢!
《柯南》没错的话,错在哪儿?
《法治进行时》其实已经做了回答:在节目引用的资料中,画面显示一条新闻的标题是《孩子模仿动画频出事故 只看不教才危险》。
一部好的动漫作用,告诉孩子的是知识,是智慧,是教育的力量,通过动漫作品这种表现形式,把教育潜移默化在其中,让孩子从小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教育孩子,感化孩子的作用。
而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动画片分级,随着电视和网络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比重,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动漫审核”已经是中国家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任务,因为目前我们的管理机构对于动漫还没有建立起分级制度。
我们反观北京电视台的视频,《法治进行时》大概讲了这么几条“罪证”:血腥暴力的情节、每集故事结尾都要讲述谋杀事件策划的全过程、恐怖内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部分孩子模仿动漫情节造成伤害。乍看起来是危害不小,可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吗?
一些批评者想当然地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其实,这种观点是对动画片的严重误读,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的内容是要根据目标 观众群体的不同而加以区分。“天线宝宝”、“鼹鼠的故事”是给10岁以下的幼儿看的,“大闹天宫”、“蓝精灵”、“米老鼠”更适合给10~13岁的孩子, “哈利波特”、“圣斗士”是给13~18岁的少年看的,而“蜡笔小新”、“柯南”、“天空之城”、“魔戒”的目标观众中,其实也包括成年人。
美国1997年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详细规定了动漫分级的细则,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还规定,2000年1月以后生产的一体式电视机或机顶盒都必须安 装分级芯片,家长可以用遥控器来限制孩子观看的电视频道或节目。日本、韩国等国也有相关分级制度,其等级一般直接标明观众年龄,如“全年龄”、“12岁以 上”、“18岁以上”等。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不会愿意让孩子受到暴力和色情的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推行“一刀切”的幼儿标准就合理。要避免动漫的暴力化,也要避免动漫的弱智化,我国动漫产品备受诟病的一个方面正是“弱智化”。
尊重孩子的特性 帮助孩子看好动画片是王道
中国传媒大学对北京地区收视环境进行调查时发现,以暴力内容为主的动画片占全部的36.5%,其中的“加害者无理、受害者无辜”的“非正义”暴力占35%。现在不少动画 片都存在成人化、低俗、暴力的现象,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国外研究表明,暴力游戏和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并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到睡 眠。还有研究发现,暴力动画片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让孩子变得冷漠。
正如《新闻晨报》吴箫旸写的那样:孩子的好奇心重,又喜欢模仿,这是儿童的心理特性决定的;但他们又缺乏成年人的经验,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无法预判,对生死、是非等“大词 儿”也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也是儿童的心理特性决定的。以观众年龄为基准的分级制度,本身就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有区别,所以那些 血腥暴力的情节,成年人看了会有明确的判断,而儿童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在面对比较恐怖的镜头时可以安慰、纾解孩子的紧张情绪,面对暴力镜头的时 候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是非观,等等。
如果让家长给孩子选择文艺作品,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大约是少不了的,但恐怕很多家长不知道有句俗语叫“少不读红楼,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意思是认为少年人读《红楼梦》容易早恋,青壮年读《水浒传》容易惹是生非,老年人读《三国演义》会变得老奸巨猾。然而鲁迅也说过,“一部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道学家看到易,经学家看到淫,才子佳人看到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到排满”。
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看什么不是问题,怎么看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