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拍"高中生怀孕"微电影被速删

新浪教育
高二学生自导自拍“高中生怀孕”微电影
4月13日,一幅印着女同学手托大肚子的侧身剪影,并打着醒目标题“YOUNG &BEUATIFUL”的海报,在清华附中学生社交圈中广为流传,海报宣传的是一部关于“高中女生怀孕”题材的微电影。影片的创作团队,同样是一群年轻的高二学生,从创意到脚本到拍摄和制作,全由他们亲自“操刀”。
和海报独特的设计风格一样,这部微电影的故事创意同样大胆,讲述了一位高中女生在意外怀孕后,学校、老师、父母各方面的不同反应,以及最终生产失败的结果。
据了解,清华附中每年都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学生节,而“学生原创影片展映和颁奖”是学生节上一个重要的保留节目,吴秀波等知名演员,也曾参与微电影节的评选和颁奖。《YOUNG &BEUATIFUL》,便是今年清华附中一个班级的参选作品。

微电影海报
校方要求删除电影
电影发布后引来各界关注,遗憾的是电影“上映”不久,便从发布的门户网站上删除。据了解,电影删除的原因是,清华附中的老师认为,该微电影的主题立意已触及底线,且在虚构的情节中出现了学校的名字和校服很失当,虽为微电影,但担心会给学校带来 负面的社会影响,还有老师表示“高中生怀孕”的剧情导向偏颇,根本不会有任何获奖机会,因此建议学生删除电影,不再扩散。
电影被删引来各方争议
反对呼声:显示题材,贴近生活,拍个电影又不会真怀孕
有网民直呼该影片“惊为神作”,认为影片在大胆突破、精心制作的基础上,带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更有学生认为,“高中生怀孕”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也是中学生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影片的难得之处就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敏感却又现实的主题。
学校建议删除了影片,但是一些学生观众还是表达了失望的心情,认为不可能因为一部影片而影响大家对一个学校的看法,“如果一个个人事件就会影响大家对一个学校的看法,正是应了电影中校方对因为怀孕而成为众矢之的的女主角的担心”。
对于学校建议删除影片,不少学生也表示,虽可以理解学校方面的顾虑,但是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只是一部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但大家为此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尊重导演和编剧的成果和想法,即使不能够评上奖,抑或是有什么考虑不周的缺陷,也不必用删除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罗志华
学校要求删除这个微电影,有其说得过去的理由。因为“高中生怀孕”这事较敏感,在性教育方式屡成争议的背景下,此微电影的尺度及导向等方面,一定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微电影中出现了学校名称和校服,校领导当然会担心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叫停这部微电影,不能简单归于思想保守。
@王磊
这个微电影是今年清华附中学生原创影片展映的参选作品之一。既然是一个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平台,理应海纳百川。如果连学校都不能正视“高中女生怀孕”这样的事情,三缄其口,还谈什么教育?又怎能指望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呢?堵,从来不是办法;疏,才是治疗一系列青春顽疾的良药。
支持校方:成长的过程,就是需要约束
@老陶在路上
高中生当然什么都能拍,但是学校必须有自己的界限。自由思想,并不意味着放任。不让拍片子,并不意味着不让思考。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成长的过程,就要有所约束、有所取舍。
广角:微电影被删折射性教育尴尬
每年有多少人次流产?1300万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字,而这个数字还是卫计委(原卫生部)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如今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而央视《新闻1+1》也披露了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做人流的人最小的才13岁,24岁以下的居然达到了31%。这便是说,人流低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高中生流产的,也肯定不乏其人。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此都应有所关注。
以此审视可知,“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写照,也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关注。这样的情怀,其实是值得点赞的。对于这样的事情,学校方面理应正视,并积极帮助学生去改进,而不是一律封杀。“高中女学生怀孕”微电影的被删除,其实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毕竟,对于女生怀孕、性教育课等现实问题,一些学生已经过河了,可学校还假装在摸石头。
学校要求删除“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也再次折射了性教育的尴尬。那就是对于这样的事情,学校还是羞答答的态度,而不是开明的态度。或许也源于此,2012年发表的《未婚青少年对人工流产认知和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显示,未婚青少年中46%对人流持无所谓态度。一些年轻女性,甚至就此走向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医院甚至黑诊所,在无痛、安全等宣传概念下,这些人不把流产当回事,其后果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
众所周知,流产不仅会给当事人的身体带来危害,更可能剥夺这些人当妈妈的权利。这样的常识,已经被强调多次,也似乎早已是一种常识了。可遗憾的是,即便这般浅显易懂的道理,学校也未尽到告知的义务。这些年,虽然开展性教育课在媒体上炒作得很火。可在学校里,性教育课却处于“只摸石头不过河”的一种尴尬阶段。无法正视现实,甚至是掩盖现实,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因而,对于中学生拍“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学校与其删除不如引导,毕竟,这样的微电影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性教育课。只可惜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承担好必要的引导责任,把一堂好的性教育课硬生生的搅黄了。就此来说,学校要求删除了微电影,但反思不能就此止步。如何正视与端正对待性教育课的态度,应是各大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光明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