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教育

冯小刚呼吁重学繁体字 被吐槽不如学甲骨文

冯小刚呼吁重学繁体字 被吐槽不如学甲骨文

新浪教育

关注

‘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学汉字就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4日上午的小组会上说,我希望学校教育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字。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也在两会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一部分繁体字以传承传统文化,并期望能让孩子们感知这些有内涵的文字,让部分繁体字进入中小学课本。

作为比较受瞩目的“明星委员”,冯小刚和张国立的呼吁顿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新浪微博相关话题的点击量很快超过百万,有人说此举利于传承传统,也有人吐槽“考试答题,时间更加不够”。

  • 冯小刚呼吁重学繁体字 被吐槽不如学甲骨

    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和张国立,在两会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一部分繁体字以传承传统文化,并期望能让孩子们感知“親”、“愛”

    查看详情

两会明星代表: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文字的美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传播越快对字的要求就越简单,简化字为了传播速度丢掉了文化意义。我们也不是要完全恢复繁体字,可以选出100个字,让孩子们起码认得,知道这些字是怎么简化的和有什么传统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郁钧剑说,关于繁体字的问题,我已经连续提了三到四次,我希望让孩子懂得一些,很简单的,不是要恢复。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给他们多讲讲繁体字的故事,这样来树立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过去丢了太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希望现在找补回来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说。

简化字利大于弊个别可考虑“微调”恢复繁体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汤惟杰认为,推行部分常用繁体字,未来是有可行空间的。

汤惟杰说,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繁体字,这个提法并非是冯小刚的首创,其实几年前已有专家提出,可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用简识繁”。

比如,教孩子认识一些常用汉字的繁体字形,以便于学生将来接触到传统读物或古文典籍时,可以尽快亲近起来,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是有益的。另外,在书法创 作方面,使用繁体字也更为美观,尤其是一些简化后笔画特别少的字,在书写时很难摆好间架结构,此时用繁体就显得更为妥当。

“当然,这些简化字字形的确定,并非是‘拍脑袋’决定的,也是经过了一定的比较、研究,才最 终拍板。”新中国建国后,日常用字使用简化字,已经作为国策,进行了全国性的普及。

简化字的推广史:被遗忘的第二套简化字

汤惟杰是“70后”,他介绍说,他这一代,以及比他更年长的一些人,可能对“第二套简化字”还有一些印象,这是我国在推广简化字时,做过的一次并不成功的试验。

大约是1978年,我国推出了“第二套简化字”,字形上简之又简。比如“面”字,被简化成了“靣”,“煤”字简化成火字旁加一个竖弯钩,“雪” 字简化得只剩下“彐”,“私”字撇掉了禾字旁,变成了“厶”。这些字完全改变了汉字的某些特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块字”了,因此,“第二套简化字”引起了众多非议,最终在1981年宣布废除。

“这证明汉字不是随便能简化的,必须考虑到汉字原本的语义、字形。”汤惟杰认为,简化字推行并使用了六十多年,不仅助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让更多人能认字、书写,而且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也显示了其便利性。

“但是个别文字在简化以后,容易混淆原来的意义,如果能够将这些字恢复繁体字形,就能辨别它原来的意义了。”汤惟杰举了两个例子。

比如,后来的“后”与皇后的“后”,原本不是一个字,后来的“后”应是“後”,这类简化,相当于将两个意义有所不同的同音字,合并成了一个字。这种合并在语义的理解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同理,还有宿舍的“舍”和舍得的“舍”字。舍得的“舍”带有心理状态,是动词,所以原来的繁体字就带有提手旁,写作“捨”,这样更便于人们理解它的含义。

类似这样经过合并的繁体字,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汤惟杰认为,将来是否可以进行恢复繁体字的“微调”,是可以拿来讨论的,“这样既兼顾人们的情感、心理,也考虑到汉字本身的美观、语义。”

小学老师:繁体更适合小学兴趣课

蔡敏意老师在鄞州区某小学执教,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她笑称,作为第一代80后,自己能书写的有限的几个繁体字,还是从港台娱乐节目中学来的,并且是字形比较简单的几个,笔画太复杂的,就只会认,不会写了。

“让六七岁的孩子去读写繁体字,我觉得本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容易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感。”

不过,她很赞同通过解说一些特定的繁体字,让孩子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因为汉字中有些偏旁部首、特定的结构,都是有含义的。蔡敏意觉得,在国学热兴盛的当下,可以适当在小学阶段开设一些与繁体字教学相关的兴趣课,比如让他们知道“爱”字原本写作“愛”,中间有一颗心,“亲”原本写作“親”,要看 得见。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讲解,逐渐培养孩子对繁体字的兴趣。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还可以慢慢渗透更多的内容:可以让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一些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字形对比、辨认游戏,或者讲述几个特定的汉字,从象形文字转变到繁体字,再到简化字的故事。蔡敏意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的探讨。

高考写繁体字:从扣分到不扣分

2012年5月29日,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要求,语文作文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此前曾经出现的文言文作文、火星文作文、繁体字作文甚至甲骨文作文都将被禁。

  • 教育部:高考禁止文言及繁体字作文

    田立新说,要求语文作文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有法律规定。

    查看详情

2012年6月,高考阅卷的老师在提及这则规定时又说: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规范用字,偶尔出现个别繁体字,只要不影响阅读,阅卷老师基本不会去扣分,“都是语文老师,繁体字都能认识。”但考生不要故意写繁体字。

网友观点大碰撞

支持:繁简共存或有可能 反对:要用的话还是不太现实

青年考古学生:恢复没必要,但支持推行“识正书简”,认识繁体字,书写简体字。可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认识常见繁体字,并且在考试当中允许学生使用繁体字。

许闯Trunk:强力支持。几千年的文字演变,有它本身的意义和力量,真的不应该去简化它。当然从美感上讲,繁体也比简体美太多了。这个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恢复。

张魏然:每年两会都要围绕繁体字话题讨论一番。虽然纵观历史,文字的简化的确是个必然,但不懂繁体字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确实存在,除艺术 修养外,社会对繁体字是有文化需求的。本人偏好繁体,想来繁简共存或有可能,小学书简认繁,不加干预使大众认知,至于消亡与否则留给时间评断。

Freshlyground:作为学生,我很希望了解我们国家的字体是如何演变的,也希望能够认识繁体字,更好地和港澳台的同胞交流。我希望能恢复繁体字演变教学,但是要用的话还是不太现实,已经习惯简化的字再改回去,考试速度真心跟不上啊。

渣拓_朕与将军解战袍:语言是用来沟通的,简体字是顺应发展产生的东西。不是说你写繁体字了,就有爱了,就知道回家了,就知道照顾老人了。道德层面的东西是通过教育引导才有的,不是你写繁体字就有了。囧,冯小刚是什么脑回路。

-Ehrde-:现在全民使用简体,看不懂繁体又不会影响说话做事看书写字,既然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不便,那恢复它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育的一环可以接触,但是硬性推广根本没必要。

葱油拌面2010:繁体字干嘛啊,索性回归甲骨文呗,然后吃生肉穿兽皮住岩洞,绝对原生态啊,绝对不会文化断层啊!

安然若枫:不同意。将来孩子被罚抄300遍课文的时候得增加多少劳动量……

希天才的小AA:其实我一直不支持恢复繁体字,会认不就好了么?字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交流的方便,简体字的存在也就是为此不是么?难道是为了破 坏中华文化才故意改的么?!看看以前和现在的文盲比例就知道简体字的价值所在了。至于繁体字,什么几千年文化传承,拜托那些繁体字也是慢慢改过来的好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