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士为何弃40万年薪回乡卖鸡蛋(图)

新浪教育

柯常育
“为什么放着几十万的工作不干了”,“为什么一定要卖鸡蛋,不干点别的”,“为什么有好日子不过要折腾自己,还带着家人受累”……每次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柯常育都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难道真的是“倒腾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柯常育,生于十堰郧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中,从小家庭贫寒。2002年填报高考填志愿时,一心想离开农村的他与梦想的武大失之交臂,调剂到华农。柯常育说,为读大学,家里卖掉了唯一的房子。
因为穷,什么赚钱做什么
为了帮家里分担学费,从大二开始柯常育便做各类兼职,家教、销售……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五份家教,一份两个小时,早上6点钟 出室,晚上11点回寝室。”柯常育说,因为每份家教的地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完一个马上就赶下一个,一天下来感觉人都想哭了。柯常育回忆,从大二到研究生毕业,6年做兼职的时间,挣了近20万元。
等到毕业一心想要大显身手的时候,柯常育的导师却告诉他,同门很多学长都没有以所学的专业为生。柯常育想自己本就农村出生,一无所有的出来,大不了再一无所有的回去,既然能学好而且喜欢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2009年,拿着“动物遗传育种学硕士”这个看起来并不怎么“高大上”的文凭,柯常育幸运地进了广东一家农贸上市公司。“在上市农贸公司上班的5年时间,每天都在跟鸡打交道。”柯常育调侃道,5年在养殖厂一线工作的经历让他掌握了种鸡育种和饲养管理等一系列技能,年薪也从刚入职的几万元块飙升到40多万元。
长年在养殖厂一线工作的柯常育看到新的商机,“我可以带领那些没有养殖经验的农民,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让繁殖出来的鸡蛋更安全放心,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于是,柯常育辞去了40多万年薪的工作,回到了农村。而他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盘点“不务正业”的大学毕业生
1、男子放弃美国名校山坳放羊
吕彦喆,1986年出生,是一个原籍辽宁的小伙儿,现在在安徽省宁国市宁墩镇的一处山坳里养羊。他熟练地越过羊圈的栏杆,一个飞身骑跨在一只羊背上掰开羊嘴,检查它的健康情况。
难以想象,这个“羊倌”是学经济的,不仅拿到双学位、被保研,还曾经被美国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录取。如果当初吕彦喆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就不会出现在这里,陪伴他的也不会是这些“咩咩”叫的黑山羊。
2、女大学生逃离都市深山养鸡
“我不喜欢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喜欢山里生活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1987年出生的于婷是吉林省大安市人,她和她的丈夫都毕业于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毕业之后,他们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作,每个月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
2010年,于婷和她的丈夫回到了丈夫的老家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大闫杖子村。一到了大山深处,她就喜欢上了这里。“当时觉得这里山清水秀的,空气也好。”于婷说。
于婷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2010年6月份,她和丈夫辞去工作,来到了宽城满族自治县大闫杖子村。她和丈夫在山脚下建起了几间小屋,盖起了鸡舍,围起了4亩多山地,养了3000多只柴鸡。村民认为,于婷和她丈夫两个大学生回来养鸡种地,书都白念了。现在,于婷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村子里的人都说,养鸡种地都要有文化。
3、大学生弃保研回乡种地:难忘“拉一把”的恩情
“研究生不上,大城市不待,非要跑回农村种地!”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何三杰放弃保研回家种地的决定,不仅在校内引起了众多议论,还让他的老乡们十分不解。他只淡淡地说道:“我想用所学知识带着乡亲一起致富。”
家住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罗庄镇何三楼村的何三杰今年26岁,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
何三杰说:“家乡人对我有恩,回乡的想法我早就有了。”他上初三时,在工地做工的父亲突遭意外,全身瘫痪,并于两年后病逝。又因母亲患智障,弟 弟年龄小,家庭的重担早早地落在何三杰一人身上。除了上学、照顾家人外,家里的农活也由他一人承担,所幸同村乡亲们会不时上门帮忙“拉一把”,他熬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他说:“现代农场有发展前景,况且我学的也是这个专业,回到农村或许能干些实事。妈妈年纪大了,也需要我在身边照顾。”今年1月,他利用寒假时间回乡,挨家挨户商谈承包土地事宜。这让许多村民感到困惑,“早知道要回来种地,当初何必花那么多钱上大学?”
名校毕业生是不是在不务正业
“我们没自杀、没出国,我们是正面的”
2000年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站到母校的讲台,说的第一句话是:
“演员不仅有漂亮的,还有赵本山、潘长江那种长得不好看的丑角,我们就是北大的丑角。我们没自杀、没跳楼、没出国,我们是正面的。”
说完后,他几乎哽咽,这他首次应北大“官方”邀请回校,作为一名“另类”的创业成功者与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分享心得。然而在大约10年前,他曾因“北大学子卖肉”而引发社会争论甚至遭到批评。
陈生对大学生的职场建议抛出了四个字:“听话、出活。”他说,在企业里、单位里,宁愿选听话,不要选民主,要夹着尾巴做人,忍受和学校里不一样的游戏规则。还要有工作成绩, 升迁的机会就多了。对于创业,曾经大胆冒险的二人却不建议大学生在30岁前投身传统行业创业,“你可能都竞争不过一般个体户。”
半数大学生认为:“职业不分贵贱”
在陆步轩到来前,北大在240名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心态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大学生杀猪”的看法,陆步轩感到很安慰,因为有超过58%的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的职业选择,没什么特别”。
如果卖猪肉的工作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63%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入行,近10%的人明确愿意入行,不觉得和别的工作有什么区别。超过一半的人认同“职业不分贵贱”的说法。
再问一句:“为啥研究生就不能卖鸡蛋呢?”
以前,柯常育的爷爷常教育他说长大当官好,可以帮村里修条路。上高中时,柯常育又幻想当律师,因为可以帮穷人打官司。似乎在柯常育的认知里,帮助别人,永远都排在第一位。“农民、农村、农业是扎在我心里30多年的东西,当下定决心要回乡卖鸡蛋时,我发现未来的30年可能还是这三样东西。”柯常育说,“为啥研究生就不能卖鸡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