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邓州宗祠:习仲勋祖居地
作者:杨德堂
习仲勋为邓州习氏第十七世。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又名永生)是曾祖父习玉策的长子,配夫人张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绪四年(1878年),习永盛第一个儿子出生,因是农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清光绪六年(1880),习永盛夫妇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
清光绪八年(1882年),河南南阳一带在历经战乱兵患和连年干旱之后,又遇水涝和蝗虫灾害,加之沉重的粮钱税赋盘剥,乱虐并生,人心慌乱。饥民纷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习永盛也肩挑一双儿女,与身背行李的妻子张氏一道向西北逃难而去。他们经陕西丹凤、商县,翻过秦岭,沿途乞讨,终在富平县淡村附近的南堡子一个黎姓人家暂时栖息下来。
几年后,习永盛次子,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三子习宗仁相继出生。漂泊流离的生活使习永盛非常憧憬有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地,他用意很深地给次子宗德取 小名长儿,三子宗仁取小名久儿。但因人口增加,生活更加窘迫。为了生计,习永盛除佃租种地外,还挑起货郎担,跟集转乡,卖些针头线脑、烟卷、糖果之类的小 商品,换回些零用钱,维持全家生活花费。但是,终在一次转至富平县城西一座刻有“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的圣佛寺塔下时,因病饿交加,猝然死去。 旋被当地群众发现后掩埋于塔东沟内。习永盛的妻子张氏身体硬郎,善理家事,日织夜纺,以土布易面换米,聊补家计不足。在儿女尚未成年时,长子老虎即应募当 兵吃粮,次子宗德被送往三原县一家水烟行做学徒,女儿及幼子也早事家务,下田耕作。
习老虎所在队伍是早年著名回民起义首领董福祥的军队。1897年,董福祥在任甘肃提督时调防北京,其部编入荣禄所辖武卫后军。1900年8月14 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率部抵陕。习老虎此时已在董部渐次晋升为“廷卫”(下级军官)。这次他顺道回到家中,并留下五十两银子,再走以后就音讯全无了。习仲勋对自己的这位老虎大伯怀有敬重之情。他常对人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我大伯随董福祥在东交民巷与 外敌作战。大伯作战勇敢,后来耳朵也被大炮震聋了。习仲勋的祖母和父亲、叔父用这笔钱置了几十亩薄田,并在淡村西刘堡子南面二三里地买了一块宅基,先在平地开挖住人用的地窖,结果没有挖成就发生塌方。近一个世纪岁月过去,这个塌陷土坑依然存在,成为习仲勋家庭早年苦难生活的见证。后来又在塌窖的东侧先后盖 起九间房屋,大门朝东,门房是土木结构的麦草房,习仲勋的祖母在内居住。院中南北各有三间厦房。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这所小小的庭院渐显拥挤。后逐渐分户,便发展到今日的习家庄。
1911年,习宗德与小自己八岁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结婚。柴姓家族祖籍河南省淅川县,与习家祖籍邓县相邻,同属南阳府管辖。柴家人也是逃荒要饭到富平 后定居都村的。共同的命运和经历,加上同为异乡客户,因而使这桩婚事更多了几分亲情。习宗德夫妇婚后生二子五女,粗识文墨的习宗德按祖谱“国玉永宗,中正 明通”的辈次,为长子取名中勋(小名相近)。习中勋读小学时,老师严木三先生在“中”字旁加了个“人”字,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习宗德除长子习仲勋 外,其他六子女是: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冬英、三子中凯(小名相远)、三女夏英、小女雁英。
习仲勋,生于1913年10月15日。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家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憎恨黑暗、向往光明、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性格和尊老爱幼、正直朴实的美德。他九岁入学,十三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五岁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陕甘边区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历任陕甘 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关中特委书记,绥德地委书记,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2年8月进京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月任中央宣 传部部长。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9月,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 遭康生诬陷,在“文革”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1978年得到平反。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受党中央委派,主政广 东,率先改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
邓州习氏在十林镇习营村建有宗祠。
习氏宗祠原来就有,文革中被毁。现今人们看到的,是习氏族人于2004年自发集资重建的,连墓地、祠堂,包括门前的临时停车场在内大约有两三亩地, 其中将习氏先祖习思敬的坟墓圈起来,在墓前建造三座旧式瓦房。门前临时停车场有一亩地大小,东侧立一块两米多高的红色原型大理石,上面雕刻着2004年2月27日习近平写给习营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父老乡亲的亲笔回信信。书信的全文是:
来信收悉。信中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谊,看后十分感动,在此,深表感谢。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圆。多年来我十分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父老,但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对家乡的事情难以顾及,还望见谅。最后,遥祝全体父老乡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宗祠的大门是窄小的一间柴瓦门楼,和豫南农村一般农户大门没大区别。门额上挂着由习仲勋夫人齐心题写的“邓州习氏”匾额,黑底金字;门前东侧立有两 块方形石碑,一块是邓州市政府特立的习氏先祖习思敬墓标示碑,上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习思敬墓。”另一块是邓州习氏简介碑,介绍了习营背靠八百里伏牛 山余脉之灵山、南邻汉水支流堰子河的地理环境,和习氏先祖到邓州耕读传家640年的过往,以及这一枝习氏分支的概况。门前西侧也立有一块方形石碑,是习氏 宗祠简介碑;院落正中一座三间不甚高大的红柱重檐灰瓦房(灰砖墙红门窗,大大的旧式窗户镶嵌着透明玻璃),是习氏先祖的享殿。大殿门额上有“崇德尚贤”的 匾额,殿正堂悬挂着习思敬的画像,画像两侧垂挂着一副对联,上写:
源寻习国追思敬,
根植邓穰见功勋。
宗祠东侧为习仲勋纪念馆,西侧为习氏名人馆。习仲勋纪念馆里有习仲勋的丰功伟绩介绍、清光绪八年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离开习营迁居陕西富平县、习仲勋 多次提到邓州习营为祖籍地的史实,及习近平同志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专门讲到邓州是其寻根问祖之地等情况。其间,还有2004年3月2日,习近平为家乡十林镇题写的“祝十林镇家乡繁荣昌盛,越来越发达”的题词等;大殿后20米处为习思敬夫妇合葬大墓,墓高6米,周长38米,墓前有清乾隆47年石碑一通。两侧红墙内,松柏清翠,石碑林立。有祖碑、修谱建祠碑、修族谱序、统一辈分碑、捐资功德碑等。
整个祠堂围有一人多高的龙形围墙,围墙上覆以旧式灰瓦,通体墙身刷了深红色涂料。院内院外竹木繁茂,四周麦田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