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60载:最早直接选举在乡镇
60年前的今天(9月15日),一千多名由中国人民自己选举产生的代表,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代表们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选举产生了国家领导人。从此,我国的一切国家权力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会议的老代表、见证了全国人大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老工作人员已进入耄耋之年。在记者的话筒前,他们回顾了全国人大60年间的一个个故事。
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感受到了中国民主在制度的保障下不断前行的蓬勃生机。
全国人大代表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
1954年的一天,刚刚随华北军区文工团到部队慰问演出归来的田华,来到文工团总部大院,她听说要开大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田华:这时候我什么也不知道,去了以后先在院里站队,里面是一个房子,我进了以后我也不知道选谁,轮上我了,我进去了,进去以后有一个黑板,上面写着“田华”。
那时的田华,虽然因为成功扮演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已经颇有名气,但是对于自己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还是感到非常意外。
田华:那时候不是差额选举,就我一个人。当时闪念之间很复杂,觉得很突然,挺意外、挺愕然,每个人都得选,都得投票。那时候不懂,我还自己选了自己一票。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这次普选是我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民主运动,也是人民政治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为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张春生说,回望60年,我国的选举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张春生:第一阶段,是1953年选举法之后这个阶段。50年代的选举,就选举的民主程度来说低于现在,典型的是没有差额选举,另外直接选举的级别就在乡镇。
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修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后,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由等额选举变成了差额选举,此外,直接选举从乡镇一级代表扩大到县代表。
张春生:选举制度到了1995年是第三阶段,又做了一次大的修改,就把差额选举的原则进一步程序化。包括选民、代表的提名,选国家机关领导人,正职选举,副职选举又从程序上做了完善。
中国人民第一次选举产生自己的国家领导人
60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在鞍钢工作三年的年轻技术员胡兆森,已经因为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贡献获得了东北先进生产者、鞍山市特等劳模等荣誉。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做好工作的分内事,却为他赢来了意外的收获和肯定,1954年,他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今,回忆起60年前的那次会议,胡兆森记忆最深的就是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和表决通过宪法。
胡兆森:我记得毛主席是全票当选的。
记者:当时怎么选?是填选票吗?
胡兆森:对,填选票,大家非常高兴。选毛主席那天和通过宪法那次,宪法通过以后,我们大家都非常非常高兴,拼命地喊,马路上天安门旁边全是人,几十万人在那里鼓掌,回到家以后手掌拍酸了,嗓子也哑了。
86岁高龄的胡兆森说起那时的场景,依然忍不住要拍起手来。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选举产生自己的国家领导人。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有权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酝酿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个步骤。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等国家机构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全国人大代表团划分的变迁
现年85岁的台盟中央名誉副主席田富达,曾连任第一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经历了从福建团代表到台湾团代表的身份转变。
田富达:1953年,组织上告诉我,我被推选为福建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当时我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一名代表,大陆人民也热爱台湾人民,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兄弟,把我们选为自己的代表,所以,我当时很感动,我觉得大陆的各个民族很团结。
直到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台湾团正式组建,此时再参加全国人代会,田富达觉得心情格外不同。
田富达:四届人大通知我参加台湾团,不是福建团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台湾团正式建立了。当时台湾同胞兴高采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组团参加这个会议,这是天大的事。作为我来说,因为中央对台湾工作更重视,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心情不一样了。
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随着台湾团的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从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开始,代表团共有35个,分别由各省(包括台湾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单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