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收藏

揭秘民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

揭秘民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

新浪收藏

关注

摘要|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张伯驹那时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而他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国第一收藏家。

张伯驹是何许人也?

张伯驹,字从碧,1898年-1982年,河南项城人,因购得展子虔《游春图》,取别号“游春主人”。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与袁世凯为表兄弟,曾任直隶总督。张伯驹幼年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张伯驹那时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

提到张伯驹的收藏,我们都会以敬畏的心情读写,更钦佩他倾毕生收藏,捐献给国家的壮举,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杜牧《张好好诗》、唐·李白《上阳台帖》、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

购买《游春图》|变卖占地15亩豪宅

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正为一幅古画寻找买主,这幅古画正是稀世珍宝《游春图》。张伯驹原本建议故宫博物院出面买下,他当时是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但故宫方面仍未有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心个人出面。

琉璃厂墨宝斋掌柜马保山后来回忆,张伯驹与马霁川接洽在先,但马霁川索价800两黄金,“因马要价太高,先生不便再谈,于是转而请我从中周旋”,张伯驹最大的担心是《游春图》这样重要的国宝被惟利是图的文物商转手售出国外。经马保山斡旋,几次来回谈判,终于以220两黄金谈定。

但那个时候这个数字对张伯驹来说已显吃力。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用尽。在此之前,他刚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当年一掷千金的富公子,现在连几十两金子都拿不出来了。

那时候,张伯驹一家住在弓弦胡同一处宅院,当年的那座豪宅占地15亩,富丽无比,在张伯驹住进来之前,它的主人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购买《游春图》,张伯驹变卖了自己最爱的这处住宅。

成交之日,卖方找人来鉴定黄金成色,那个商人说这个金子成色不好,要240两,就是又加20两。但是他说你老岳父财力确实是不行了,最后那20两拿不出来了。这是倾家荡产啊,为了这么一幅画。这幅几乎让张伯驹“倾家荡产”的画,在1952年被捐给国家。

 收藏陆机《平复帖》|以一己之力阻止文物外流

张伯驹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归溥儒(溥心畲)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在1936年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情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据王世襄回忆,张伯驹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因此委托硫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但溥儒索价20万元,张伯驹力不能胜而未果。第二年又请张大千也向溥儒求购,同样在20万元的要价前止步。

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张伯驹后来偶然得知溥儒最近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经傅沅叔斡旋,以4万元购得。张伯驹后来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听说此事后,也想拿到此帖卖给日本人,出价便是20万。庆幸的是,《平复帖》已在张伯驹手里。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 张伯驹:民国收藏第一大家

    民国时期上流社会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被社会上称为“四公子”,他们才气过人,引领当时社会潮流与时尚。

    查看详情
  • 张伯驹: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

    查看详情
  • 张伯驹守护国宝字画:宁愿被撕票变卖豪宅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烟火气。

    查看详情

守护国宝字画|被绑架宁愿被撕票

因着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张伯驹曾遭到汪精卫手下人绑架并索要赎金,绑匪们向潘素索要300万,否则撕票。但他们的钱都已经用于购买字画了,当时唯一想到的办法是卖字画赎人。但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张伯驹却偷偷告诉她,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我死了不要紧,字画要留下来。就这样张伯驹和绑匪僵持了近八个月,冒着被“撕票”的危险,直到绑匪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到处借贷,才将张伯驹救出。

但对于这些花费巨资和生命代价积累下来的收藏,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在解放后,陆续将它们捐赠给了国家,成了故宫等国内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此,张伯驹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 民国收藏家张伯驹上海遭绑架始末

    收藏泰斗张伯驹7岁时,其父张义安将他过继给伯父张振芳。张振芳投资创办了中国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盐业银行。

    查看详情
  • 单霁翔感谢张伯驹对故宫贡献

    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张伯驹与潘素一道,倾毕生心血与财产,收藏了大量国宝书画,并于1956年将8件古代法书珍品无私捐献国家。

    查看详情
  • 曾为名画《游春图》卖占地15亩豪宅

    在我国隋代以前的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处于大动乱的时期,许多文人避世于山林田园

    查看详情

爱情故事|与风华绝代女子潘素的传奇往事

民国四公子恋上苏州青楼女,却也举案齐眉,那时的中国孽缘佳话也算是成就我们后人八卦的素材。不过此女能得大千居士的亲睐,确实不凡。

潘素(1915-1992)是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她是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但潘素的父亲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把家产挥霍一空。潘素的母亲沈桂香亦出自名门,请名师教潘素学习音乐和绘画。但潘素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将她卖人风月场所。

当时张伯驹在盐业银行任总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后来就撞上了潘素,两人英雄识英雄,怪人爱怪人,一发而不可收,双双坠入爱河,但此事潘素已经名花有主,和国民党的一个叫臧卓的中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谁知半路杀出了个张伯驹。潘素此时改口,决定跟定张伯驹,而臧卓岂肯罢休?于是臧把潘素软禁了起来,在西藏路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租了间房把她关在里面,不许露面。在朋友的帮忙下,张伯驹买通了臧卓的卫兵,悄悄带走了潘素。

就这样,世上又多了一对神仙眷侣,潘素与张伯驹结婚的时候是20岁,在张伯驹的大力栽培和她的努力之下,她成为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婚后潘素的画作常常配有张伯驹的诗词书法相配,可谓是珠联璧合、琴瑟和鸣。

  • 张伯驹与风华绝代女子潘素

    民国四公子恋上苏州青楼女,却也举案齐眉,那时的中国孽缘佳话也算是成就我们后人八卦的素材。

    查看详情
  • 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几段姻缘

    张伯驹在见到潘素之前已有三房妻妾,关于这三位妻妾之事,许多书籍和文章都三缄其口。去年,张伯驹的儿子张柳溪首度露面

    查看详情
  • 弹琵琶的潘素遇上江州司马张伯驹

    她弹着琵琶,以为将暗无天日地在欢场中度过此生,结果她遇到了那个为自己“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查看详情

命运沉浮|曾被打成右派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是张伯驹将国宝献于国家的第二年,他就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陈毅知道他被打成右派后,他说像你这样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20年后,刘海粟也向张伯驹问及被打成右派后有何感想。张伯驹则坦诚回答:“此事太出我意料……不过我告诉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1967年,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隔离审查了八个月后,被迫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在一个雪天里,被拒绝落户的张伯驹夫妇离开舒兰,返回北京。曾经拥有稀世宝物的张伯驹,一下子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头。一无粮票,二无户口的张伯驹老两口,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过了一年多。

张家生活好时,曾有大大小小10位管家,负责中餐、西餐的4位大厨,但这样的生活落差好像并没有让张伯驹有多大困扰,“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3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王世襄回忆。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张伯驹的命运也因一个偶然之机而突然转变。1972年,患难之交的陈毅逝世。悲痛的张伯驹要求前去吊唁,但由于他的政治身份,最终不能如愿。他挥泪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被悬挂在灵堂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挽联,突然被穿着睡衣、临时赶来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捕捉到了。他连声说写得好,询问陈毅夫人张茜,撰联者为何人。张茜趁机将张伯驹的近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马上交待让周恩来总理解决此事。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才正式落户口于北京。

待1978年平反恢复政策,张伯驹已是位八旬老人。而80岁以后,是张伯驹一生最忙的时候。他频频参加各种戏曲、诗词、书画研讨会,想为他挚爱的中华文化尽最后一点力量。但留给他的时间并不算很长。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或单人病房,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新浪收藏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文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