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收藏

文青皇帝乾隆毁了多少珍宝

文青皇帝乾隆毁了多少珍宝

新浪收藏

关注

摘要|乾隆酷爱在国宝级的珍品上题字和盖章,这些印记犹如乌云一般遮盖在名画之上,艺评人苏立文曾遗憾地写道,遮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可乾隆不管,他只管自己抒怀尽兴,其心性如何可见一斑。

赵孟頫|最大的悲哀就是落在乾隆手里

赵孟頫简单而尴尬,他是元庭上的一只花瓶。展开来说他的一生似无必要,因为在他身前身后敢给他直接点赞的人极少,“宋室侍元”的政治污点一背就是几百年,倒是赵孟頫自己写给自己的《自警》一语成谶: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人们虽然喜欢理直气壮地表示,忠臣烈臣书法永远要比奸臣贰臣的书法强一万倍,因为笔笔都有铮铮铁骨,所以他们砸了蔡京碑,烧了秦桧匾,毁了严嵩版,但毕竟还是不忍对赵孟頫真正下手,于是每人都象征性地吐口口水,然后欣喜地拿起《胆巴碑》、《洛神赋》、《汲黯传》、《道德经》临之摹之,明清两代多有赵孟頫的脑残粉或僵尸粉,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绝对是一朵奇葩。

康雍乾祖孙三代都在致力于扮演一种传统儒君的角色,特别是乾隆皇帝更是乐此不疲。以“书生”自称的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自我催眠,“我是一个文人,我是一个文人。”各种古往今来的附庸风雅他都沾染上了:书画、诗文、瓷器、园林、收藏、鉴赏、编书等等等等。

乾隆皇帝认为自己诗书画也是三绝,不比王摩诘差,其实只比隔壁老王好一些。

乾隆皇帝的诗远远不如他的画,诗写的太奇怪了,奇怪到完全无法想起任何一首,比如那首……算了,记不得了。他的画至少我还有个模糊的印象。

乾隆的字又要比他的画好,因为他的画作,显示出一种莫名的潦草,大模样是有的,但各种细节处却有点似是而非,勾勒、皴擦与墨色都显得有点敷衍。

最后,乾隆皇帝的字真心挺差的,大字写的肥软,小字写的娘炮,虽然乾隆皇帝自年少时起就每日练字,偏爱赵孟頫一门,浸淫其中几十年,号称赵孟頫的“隔世真传”,难得的是乾隆皇帝的字竟然没一笔和赵字挂相,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上喜欢拿自己的字和赵孟頫比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康里巎巎,比如董其昌:康里子山一天写草书三万字说比赵孟頫一天写一万字要厉害,谢谢,赵孟頫写的是楷书。董香光年轻时一天到晚在项元汴家看到最多的就是赵孟頫的真迹,然后翅膀硬了总是嫌弃赵书不如自己,直到晚年才承认“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这两人和赵孟頫比,都可以理解,因为都算是书法史上顶尖人物。但乾隆皇帝也喜欢拿自己的字和赵孟頫的比,就有点自不量力兼恬不知耻了。

每逢得到赵孟頫的丹青真迹,乾隆皇帝总要在画的核心位置题跋一番,以示自己的字与赵孟頫的画宛如一人天成——这样题不是不行,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会留心一下,别题在赵孟頫自己题字的附近吧?也许乾隆皇帝挺自信的,认为真金不怕火炼,但事实却很尴尬。比如他题在《二羊图》上的字,就与赵字离得太近了:两相对比,只要不瞎都看的真真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啊!我要是乾隆,就该是羞愤而死才是,可他显然还活的洋洋自得。

  • 赵孟頫曾画《二羊图》 题字自称戏为写生

    赵孟頫的马画名气大,他的这幅《二羊图》很可能是游戏笔墨式的唯一的一次尝试。然而,偶一为之,竟使这幅《二羊图》流传了下来。

    查看详情
  • 赵孟頫仕途受挫成全能艺术家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联系,因为元代画坛的几位巨匠也是道教的信奉者。首开其风的是赵孟頫。

    查看详情
  • 元代画家赵孟頫艺事

    宋元易代,蒙元特殊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价值取向,更加剧了文人士夫对书画创作与把玩的沉湎。

    查看详情

越是珍贵的书画,他越是努力努地画蛇添足,将中华小一千多年的历代名家作品几乎一一染指,玉器瓷器不能题字,就刻字,什么周朝玉器,宋朝瓷器无一例外,更不必说书画:他在边上作一些可有可无的题跋,词句了无新意,同时又显得和原作完全格格不入,简直是乱入。他的习惯是每画必题,甚至一题、再题、三题、四题甚至十题、二十题,直接在画面上写读书笔记鉴赏笔记,诗既无聊,字亦庸俗顿,远远看上去,画卷上一层黑气,又似遍体生癣。

最令人吃不消的还是他那几颗无敌的印章,乾隆皇帝秉承上古圣君的习惯,只要盖收藏印就八玺全用。乾隆八玺曰:“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乾隆鉴赏”正圆白文印、“石渠宝笈”长方朱文印、“宜子孙”方形白文印、“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印、“石渠定鉴”圆朱文印、“宝笈重编”方形白文印、“石渠继鉴”方形朱文印。特别他还有一枚硕大无比的巨型方印“乾隆御览之宝”,盖在书法上,一下就能灭掉九个字。

最可怜不过赵孟頫,硬是生生被乾隆皇帝盯上了。

原先我不喜欢《鹊华秋色图》,因为觉得此图与赵孟頫其他画卷比起来,有点脏乱差,很多年后一日闲暇,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是乾隆把赵孟頫这幅画给拉低了?于是我用PS把所有属于乾隆的题字和印章都去掉了(因为这些题跋的内容仅仅就是抒发了一下赵孟頫画得和真实景色很像的感叹,删掉真的无关紧要)。于是,奇迹出现了,整个《鹊华秋色图》一时间闪亮起来: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华不注山尖尖,鹊山圆圆,济南秋色登时显现。

我惊愕了。我花了一些时间,制作了一副高仿的、去掉了题跋的《鹊华秋色图》,从此,此图常常伴我身边——我几乎错怪了此图,错过了欣赏此图的机缘。

赵孟頫最大的悲哀,原来不在今生今世,而是历劫之后落到了乾隆的手上——被乾隆过的赵孟頫,才是真正的西子蒙尘,路人掩鼻。

王羲之《平安帖》摹本|乾隆将印盖在了原帖上方正中央

由于漫长的流传、收藏史,《平安帖》不长的卷轴上总共盖了 40 多方印,其中有多达 1/3 是清代宫廷印玺,而除了一方“嘉庆御览之宝”是儿子学了点老子的做派外,其余 13 方均是乾隆手痒时盖上去的,计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养心殿鉴藏宝”。仍旧是乾隆唯我独尊的做派,那方“养心殿鉴藏宝”被盖在了原帖上方正中央,像是额头上的疤。还好书法作品不像绘画那样,会被一方猩红的印章直接破坏了构图上的留白。

“朕即天下”的乾隆,占有欲强得异乎寻常,东西到手了还不满足,还要不断证明“这是我的”、“那是我的”、“通通是我的”真是有够变态,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这个酷爱炫耀“十全武功”的家伙,内心其实始终是有某种不安全感的。

  东一个西一个盖满印章之外,乾隆又在文徵明钤印的副隔水上大书“可亚时晴帖”几个字,也罢,毕竟离得稍远,影响不大。可是皇阿玛竟然还不过瘾,又紧靠原帖,在旁边的黄绢后隔水上“御笔”将原文抄了一遍,说是“释文”,字还难看得要死,让人哭笑不得。这里你又不得不佩服他超强的自信心,放在哪怕并非书圣最好的字旁边,也会让自己那几笔显得格外甜腻媚俗渺小——对此他竟然完全无感,所谓“大言不惭”,大概就是这境界了。

龚开《瘦马图》|18个印,神一般的存在  

同为宋末元初画家的龚开也是一位爱国人士,他的《瘦马图》画了一匹 15 根肋骨(一般的马只有 10 根肋骨)都历历可见的千里马,这匹曾经的骏马鬃毛萧飒、俯首缓行,意境苍凉,画家显然以马自比,表达亡国遗民的凄楚。龚开的这幅代表作曾被多位大收藏家收藏,因此画的空白处有很多藏印,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素喜在名画上留迹的乾隆,这次竟连盖了 18 个印!

评价乾隆|心里有一种“病” 

乾隆皇帝的内心里有一种病,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炫耀着自己的存在。前几日我说过宋徽宗,其实边说还是边爱的,说起乾隆来,才是一肚子气:

此人才气不如宋徽宗,运气却比徽宗好得多,他顺利地继承了他爷爷他爸爸留下的帝国,一生几乎太平,东拼西凑出了所谓的“十大武功”,又编出了一部《四库全书》算是文治,只可惜这部书《四库全书》存书3475部,79070卷,却存目销毁了6766部,93556卷;不曾存目即被销毁得几乎没有踪迹的书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即使存下来的书其中大多数内容也是改改删删——这哪是编书,这分明是删书啊!一笔笔删的尖劲狠利,原比乾隆的书法要硬挺的多。如此文治武功之后,终于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文治武功风流倜傥的乾隆形象,于是他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最多。

在乾隆统治的那一甲子的岁月里,西方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他还在做着天朝大梦,仿佛自己只是一个文艺青年。

说到底,文艺青年可以是李煜,可以是赵佶,但乾隆皇帝其实只可能是一个2B文艺青年。

  • 乾隆才是弹幕鼻祖:藏品傍身随时挥毫

    咱们的乾隆皇帝到底是有文化底子的,御笔所到之处题字不尽相同,各地遗存着的乾隆真迹都被圈起来作景点,哪怕只是一小块碑。

    查看详情
  • 《平安帖》上的乾隆疤(图)

    那个讨厌的乾隆。《平安帖》最后的个人收藏者,是清代大鉴藏家梁清标。梁氏的鉴藏眼力及收藏之富当时甲于天下。

    查看详情
  • 乾隆皇帝的收藏与鉴赏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图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对于清朝统治全盛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查看详情

新浪收藏综合许念念文章《赵孟頫最大的悲哀,就是落在乾隆手里》、外滩画报等文章报道

加载中...